APP下载

全国新课标Ⅰ卷与天津高考历史卷的比较

2017-09-04郑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考历史,高考试卷,试卷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5-0010-04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各省份的高考逐渐恢复采用全国新课标卷,对全国卷和各省区自主命题试卷的分析和比较成为高三教师关注的热点。笔者在近几年持续经历的高三教学与复习的工作实践中,对2012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历史I卷(以下简称全国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就普遍受关注的北京和天津等地的自主命题高考试卷做了一些比对和研究,对笔者的教学与复习思路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由于福建省采用全国高考卷才两年,自我感觉尚未形成应考思维定势,希望能通过比较和分析全国卷和地方卷试题命制方面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对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复习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一、试卷的结构与形式方面,全国文综试卷力图淡化学科界限,天津卷则三个学科独立成卷,体现了不同的命题意图

全国卷和天津卷试题的题量分布基本相似,全国卷历史学科客观题(选择题)12题48分,主观题3题52分;天津卷客观题11小题44分,主观题3题56分。

但在试卷结构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国卷将地理、政治和历史三科的试题分别在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必考题和选考题中混合成卷。考生在应试过程中需要不断切换学科思维,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变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另外从主观题的结构上看,全国卷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选考1和选考4的材料背景大多与教科书的知识点关联不大,问题的设置为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重在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2017年全国文综卷的主观题结构有所调整,必考题部分的政治学科从往年的2题调整为3题,赋分仍然是52分;选考题部分的地理从以前的3题选做1题(3选1)改为2选1,减掉了选修5模块,历史从往年的4选1调整为3选1,减掉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三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相应减轻审题、读题过程的难度,体现了全国卷从能力立意逐渐向素养立意的转向,对考生的综合素养和考试时间分配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津卷的地史政三科题目独立编排成完整的模块,可以独立成卷,每个学科试卷模块的1~11题均为选择题,12~14题为主观题,而且对选修知识的考查渗透在必考题中,主观题不单独设选修模块的考题。对于考生而言,在解题过程中不需要频繁地切换学科试题,学科方面的思维相对集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将历史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学科考点里,一定程度提升了答题的有效性,也能充分反映出考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从全国卷和天津卷的形式上看,二者之间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命题意图。天津卷只设置必修考题,将选修课程的知识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选择题的题型上,全国卷不设置组合选择题,但天津卷每年都有1~2道这种题型;从主观题的命题和设问的形式上看,每道题提供的材料普遍为字数不多的3段文字,阅读量不大、阅读难度适中;每道材料题设置3~4个小问题,采用陈述句和疑问句两种形式呈现问题,最后一问一般以发散思维方式呈现,问题设置的比较直观、简短,指向性较强,学生的回答不容易离题。这方面全国卷则更突出“专业性、综合性、学术性、选拔性”的特点,学生在审题和解题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概括,而且近几年主观题的设问角度、论述形式方面都在创新中求变,对学生的答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全国卷平均分居低不上的主要原因。

二、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整合方面,全国卷分设不同题组分别考查必修和选修,天津卷的主观题不单独设选考内容,必选修模块知识深度融合

全国卷的选择题命题范围只限于必修模块,主观题除了赋分37分的2道必修问题外,还设置了15分的选考题,作为必修知识拓展与延伸的考查,从命题意图上,应该是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水平。以2017年全国卷第41题为例,“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要求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展开论述。由于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必修模块对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大都简而带过,而在选修课课本中却都有大篇幅介绍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内容,平时不太关注选修模块内容的学生,很难对材料指向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别提接下来要求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和阐述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等问题了。这就要求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对必选修知识进行整合,将相近的内容归类在一起,如选修一和选修四的内容与必修一属于同一个领域,都与政治事件或政治发展紧密相关,在高三毕业班的一轮复习时将相关的必选修知识重组或重构,能够让历史脉络更完整更丰富。

天津卷虽然没有单独设置选修考题,但也同样将选修模块的学习内容渗透在试题中,反映出天津试卷命题的特点是必选修知识深度融合。2013年天津卷第11题考查凯末尔背景问题,这部分知识属于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内容;2014年第14题和2015年第13题都考查二战前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外交关系,也都属于选修模块《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的知识;2015年第14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在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里的资料远较必修三专题一对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表述要丰富和详细完整得多。另外,天津卷的3道主观题的命制形式都是基于文本材料(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的解读,其中古代、近代和现代史各1题,将必选修模块考点进行整合命制,对采用全国新课标卷省份的高三复习,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三、选择题的结构排列方面,全国卷以地域(中国与世界)为划分依据,天津卷以时序(从古代到现代)为标准

近几年,全国卷选择题的命制编排大致形成先中国后世界、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两个顺序格局,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题量分别为4、3、1题,世界史的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题量分别为1、1、2题。从比例上看,中国史选择题占据2/3的比例,其中古代史占了四成多,近代史三成多,现代史只有两成多。另外,全国卷选择题全部出自必修模块内容,不设置组合选择题,强调考查本质而非现象、考查整体而非局部,还强调對选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

天津卷的结构格局则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设置顺序,以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现代—中国现代为顺序。选择题共11题,其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2题,只有全国卷的一半;天津卷基本不出世界古代史的选择题;世界近代史每年2~3题,全国卷则呈减少趋势;中国近代史与全国卷大致相同;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题量或多或少没有形成固定题数,而全国卷从2014年以来每年分布2题;中国现代史2题,比全国卷多一倍。天津卷的中外史的题量差距没有全国卷这么大,一般是6道中国史选择题和5道世界史选择题。全国卷选择题全部出自所学的必修模块内容,但天津卷会渗透选修内容,如前文所述“凯末尔”属于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内容。

虽然两套试卷的选择题在形式上存在不少差异,但在强调考查本质而非现象、考查整体而非局部,强调对选项与题干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等方面,都体现了考纲的要求,从命题目标的层面看是一致的。

四、命题的视角与深度方面,全国卷呈现出“宽视野、长时段”的特征,天津卷则继续以“小切口、深层次”作为命题的趋势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第40题,基本上是涵盖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即以“宽视野、长时段”的切入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核心素养。如2017年第41题考查中外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内涵、作用等,以其宽视野(从法国到中国)和长时段(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特点,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既有必修知识又渗透选修内容,能力要求提高,难度加大,从考后反馈情况来看,此题的得分率比2016年第40题要低不少。

与全国卷的“宽视野、长时段”特征不同,天津卷的3道主观题则继续呈现“小切口、深层次”的特征。如2014年天津卷第14题通过几段材料和问题,考查材料反映出希特勒的心理变化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英法两国的思潮和政策及其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等,这些与二战前夕欧洲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有关的材料解读及知识迁移与问题分析,无不以小切口(外交斗争)和深层次(不同欧洲国家的态度)的要求,强调对知识在纵深两个维度上的拓展与深入;2015年第14题的命制以中国古代学者思想和使命的变化为小切口,问题深入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所拥有不同的社会责任感;2016年第12题从封建社会后期印刷术和中医学为小切口,逐步深入探究到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情况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层面;2017年第13题的试题命制以中国近现代民法概况为切口,考查中国民法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演变历程及特点,这对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而言,也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思维过程以逐步深入探究才能完成的。

与此同时,近两年的天津卷主观题有向全国卷第40题靠拢的趋势,如2015年第12题古代中西方(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对比,2016年第14题近现代中西方城市化道路的背景和特点,2017年第13题从晚清到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等,这些试题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地域的广度,而且都渗透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风尚、城市化进程、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的关注。

五、开放性思维和能力拓展方面,全国卷设置了一道开放性的历史论述题,天津卷也呈现出发散思维的特色

2011年以来的全国卷都设置了一道开放性的论述题,这道题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更因为得分率低而备受关注,以至于有人将其作为衡量与评价高考试卷能力考查的晴雨表。这道问题的命制形式多样,从前几年试卷要求的观点评判、图片辨析、目录阐释、公式应用、经典阅读到2017年试题的表格提取,考查的聚焦点从设定论题到自定论题,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要求在提炼观点(或论题)的基础上,运用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评价点关注是否史实正确、逻辑合理。本题给学生提供自由联系史实、开放思维和纵横论述的机会,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弱和学科素养的水平。

天津卷没有形式上明确的历史论述题,考查的角度与教材契合度高一些,学科色彩也浓厚些。如2016年天津卷第14题以中外城市化进程为切口,一方面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概括表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学生学科知识、核心素养的水平等级,与地理政治学科进行整合体现了其思路开阔。2017年天津卷第14题秉承2016年的思路,仍然以经济内容为主线,关注点转移到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及经济政策和经济危机,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既有宏观的经济趋势和经济学理论,又有微观的经济危机表现,可以说涵盖了当代世界经济的几个重要考点。

天津卷在突出学科色彩的基础上,也在发散思维方面有所体现,如2012年第12题(4)考查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014年第14题(4)要求根据提炼的信息谈谈历史启示;2015年第14题(3)要求结合两位思想家的主张的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认识;2016年第14题(4)谈对城市化的认识;2017年第14题(3)谈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随着课改实验的推进和历史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生的学习正在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方向在进步。高考试题的这一特点,致使那些习惯接受学习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很难达到试题命制者设置的高度。但从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信息来看,这一类试题已经被确认为文综卷历史试题中最有活力、最能体现核心素养的题型而将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且不断调整创新。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天津卷,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都是以考查综合能力作为顶层设计的基点,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呼之欲出之际,在历史试卷的命制中体现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理解与渗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国卷和天津卷的命题走向是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各自在吸收对方优势的基础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最终促进历史教育和高考评价的整体发展。

【作者简介】郑辉,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

【責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