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何只处死和珅
2017-09-04◎姚宏
◎姚 宏
嘉庆为何只处死和珅
◎姚 宏
乾隆驾崩第二天,文武百官还在酝酿悲伤情绪,嘉庆一道谕旨,直接将大伙置于悲伤境地。原来,和珅被撤职查办了。和珅得势之时,大清官场之人,谁没给他送过礼?谁不求他办点事?如今,和珅被关进牢房,这关系怎能撇得开?
里头情况不明,外头不敢妄动。和珅到底招没招,供出几个人,不得而知。向他行贿过的人是主动交代问题还是被动接受审查,谁也拿捏不准。
和珅到底招了些什么?一百多年后,有个叫李岳瑞的人北游京城,在某枢密处看到了和珅的供词。虽然只剩薄薄四张纸,不及案卷九牛一毛,却白纸黑字,记载了七八位被和珅供出的官员。专案组问和珅:“你家的珍珠手串、大珠、宝石顶子,都是谁送的?”和珅答:“珍珠手串,有福康安、海兰察、李侍尧给的;宝石顶子,有福康安给的……”这些人,都是大清官场有头有脸、响当当的角色,其中还有肃亲王这样的皇亲。
人在官场混,就怕此等人。在台上时不可一世,进笼子后,胆小如鼠;收钱的时候绝不手下留情,招供的时候也不嘴下积德。嘉庆手里拿着供词,心里不停痛骂:这个和珅,没有一点骨气,不讲一点义气,何不识趣一点,来个杀身成仁,关键时刻保护同僚,家人还能得到同僚的保护。
和珅此举,不但将大清的脸打得啪啪作响,还给嘉庆出了道大难题:这些官员到底抓不抓?嘉庆思来想去,抓不得,不能抓。抓了,会引发官场地震,有碍稳定;不抓,给官员留根小辫子,以后就会老老实实,磕头听话。当然,有贪不肃,有腐不反,有悖依法治国,有碍大清名声,但与稳定相比,名声值几个钱?
半个月后,嘉庆赐和珅自尽,紧接着,宣谕廷臣:“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对和珅一案,踩一脚刹车,再让大伙闭嘴。有个叫萨彬图的干部不解圣意,要求继续深挖细查,结果换来一顿臭骂,被交部议处(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和珅在牢中咽了气,百官在外面松了口气,赶紧大呼皇上圣明。
和珅的问题,不单单是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制度的问题。但是,嘉庆企图掩耳盗铃,蒙混过关,既不刀口向内,割除毒瘤,也不痛下决心,建章立制,仅将其作为个人的问题来处理,而且局限于个人的问题。随着和珅上吊,和珅的问题就一了百了。可是,一死不会百了。塑造和珅的体制不改,滋生和珅的土壤不除,死了一个和珅,又冒出不少各式各样的“和珅”,最终将大清吞噬掉了。
编 辑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