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用美丽拯救贫困
2017-09-04
文/本刊记者 王 芳
旅游扶贫,用美丽拯救贫困
文/本刊记者 王 芳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旅游扶贫有着广阔前景。据国家旅游局调研,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约有1/3的村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和条件。2015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提出,到2020年前,要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旅游扶贫让乡村旅游发展搭上“快车”。“十二五”期间(不含2015年),全国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但旅游扶贫在发展初期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旅游扶贫既要尊重旅游自身产业的发展规律,又要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经营管理、建立扶贫机制上都需要全盘考虑,稳步推进。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多位从事旅游扶贫方面的专家,谈谈如何用美丽拯救贫困。
贫困地区没有旅游资源,莫要生拉硬靠
旅游扶贫工程需要根据资源确定产业,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扶贫的基础。有些贫困地区没有旅游资源,就不要生拉硬靠,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的浪费。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在全国选取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经过调研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村并未见到成效。”一位相关人士向《经济》记者表示。
“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等条件决定该地区是否有可能以发展旅游的方式进行脱贫。因而,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需要对地区各种基础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判断该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嘉表示,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包括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配套建设。例如,从交通区位和通达性确定,交通到达成本太高,无法实施市场化,2.5小时经济圈符合旅游资源吸引力原则,也是旅游扶贫能达到的市场范围。
“从实际出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在山区,因此,发展山岳型景区、度假区及乡村旅游建设是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两大发展方向。”毕业于清华大学,已从事旅游投资、旅游全产业链运营管理25年的中国扶贫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鸿训对《经济》记者说。
精准定位显特色,让“酒香飘出深巷”
云南元阳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留下的杰作,被列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但景区之外拥有近万亩梯田的一些贫困地区却享受不到这一优势资源带来的收益。山西壶关县位于太行山大峡谷的必经之路,旺季之时游客如织,同样位于深山大峡谷中的贫困村亦建有干净整洁的民宿酒店,却陷于鲜有游客、白白空置的尴尬。
景观、民族成分等相似的地区,如何让“酒香飘出深巷”来,做好差异化的建设和宣传,成为检验当地旅游发展经济能力、市场掌控能力、发挥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一道考题。
“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式、个性化度假的旅游模式方向发展,要发挥当地特色,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当中,在景色之外创新和附加更具优势的资源。谁能与消费者的需求更匹配,谁就会得到更多青睐。”曾参与《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调研和撰写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后高凌向《经济》记者表示。
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各地的旅游目的地在建设和宣传上存在雷同之势,例如文化街、步行街的装修风格,所售商品有时会让人产生身在别处的错觉;火车站的大屏幕、广告牌上经常出现“魅力××”“美丽××”“大美××”让人难以区分的广告语,而“自然”“山水”“风光”等旅游定位也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基于这种情况,要深入寻找各自的特色,发掘各自历史和文化典籍,或者进行‘打包’宣传。在宣传渠道上,除了微博、微信和当地报刊电视台外,可以在知乎、百度知道、天涯等社会化媒体发布信息,拓展多种传播渠道。”高凌强调。
元阳县新街镇水卜龙村的第一书记韩智慧,最近已经开始组织群众开展彝族火把节、摔跤运动会,环境保护,培训农户发展五小产业(小客栈、小饭店、小演义、小导游、小特色)等活动,为早日融入元阳梯田景区发展,留住游客做准备。而山西壶关县大峡谷深处的贫困村,已经联络了厦门大学,准备在当地举办全国性的现场绘画创作与写生比赛,将艺术文化与美丽风光相结合,吸引消费者进行深度游。
“从政府和企业端看,新时期旅游发展应运用全域化的理念和思维做好‘需求侧’发展规划。从市场需求、投资导向,运营支撑,反向引领空间规划和运营提升。”李鸿训一针见血地指出,“以旅游度假综合体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街区、旅游小镇、旅游示范县市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旅游开发从基础配套建设为中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
云南元阳哈尼族同胞载歌载舞
美丽价值精准落地,贫困群众要受惠
旅游扶贫无论出发点还是落实点都是以贫困居民的减贫和发展为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和让贫困居民获得致富的能力和机会,提升贫困居民包括经济、教育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带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旅游扶贫行为中需要把贫困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把旅游扶贫落实在贫困乡村中,或者将利益分配给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才是真正的旅游扶贫。”黄勇嘉向《经济》记者强调这一点。
“当地人参与度很重要,可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国外的研究证明,如果没有当地人参与,旅游是搞不下去的,而且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价上涨、矛盾激化。旅游扶贫需要通过社区人组织,贫困户积极广泛参与。对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服务提升,都需要投入。同时,旅游扶贫对参与者原有的封闭观念会带来改变。”高凌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经过调查后发现,一些极端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受陷于资金、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另一方面外来投资者比当地居民更具有资金、专业、经营、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很容易垄断当地的旅游服务市场,而旅游发展也会使当地人之间出现竞争,产生矛盾。
“扶”是旅游扶贫的手段,是改善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条件和提高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能力的重要外部力量。李鸿训表示,优秀的人才和优质企业、创新性项目的引进都是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通过产业扶贫工程,易地搬迁工程、职业培训计划等综合基础服务型扶贫工程形成产业的上下游扶持,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增加更多的长期受益机制。对于极端贫困人口,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是不错的借鉴模式,能够形成脱贫不返贫的长效精准扶贫模式和成果。贫困人口通过成立合作社形式合作主体,通过小额贷款的金融政策作为股东参股、享受股东权益。
前瞻性开发规划,因专业而有力量
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正处在初级开发阶段或者快速发展阶段,距离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开发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在后发赶超中,要尽量借鉴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有前瞻性地进行开发规划和产品升级。目前,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基础建设投入大,发展旅游成本高。
旅游要想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更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需要专业化的运营以及高标准的管理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李鸿训在旅游投资中常常会遇到当地政府要求投资额不断增加,规划不断调整,投资周期被不断加长的窘境。“旅游开发需要长短结合,投资规模大小结合,市场是需要周期性的培养。某些地方政府过度看重投资体量,贪多求大,造成成本过高,投资周期过长,回报期拉长,也给企业增加了很多负担。”
其二,项目孤立不成规模,优势无法聚集。
“现行的旅游扶贫遴选范围以村落为单位目标,优势是精准定位,如果有不足,有可能出现项目孤立造成产业不成规模,无法形成聚集优势的现象。同时在旅游产业扶贫实施中因为资源差异有可能投资效果劣化或者被漏选。”李鸿训建议,基于以上状况可以考虑通过扩大单位级别到县域范围,有助于提升产业扶贫的规模和资源整合力度,形成大旅游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从而实现旅游扶贫成果整体优化。同时,旅游策划基于市场需求预判,所以旅游开发的规划更建议有实际开发经验的专家参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