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2017-09-03刘道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融合信息化

刘道文

(许昌学院 电气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刘道文

(许昌学院 电气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为构建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分析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方向, 论述了高校信息化理念转型,并从标准规范、资源融合、业务整合与服务优化4个角度阐述了建设过程,并探讨了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问题。

资源融合; 公共信息化; 标准规范

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涵盖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管理和课程信息化资源等各个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综合和系统化的工程,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层次改进和优化重组,其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1],需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特点循序渐进、科学地推进各项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2]。高校信息化建设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有效、整体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其最终落脚点是教育教学具体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经过前期的不断建设和积累,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和资源为高校信息化由量向质转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探寻科学、可行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实现高校信息化质的飞跃[3],以便促进教育资源融合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互动、共享、融合和个性化为特征,促进了思维与认知观念的转变。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构建一个融合教育教学资源,集互动学习、共享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是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更新理念、过程建设与保障机制等角度探讨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探寻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方法和有效途径。

1 高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4]。高校信息化建设关注技术、基础设施等物的因素多,过度追求高技术含量,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存在唯“物”倾向和唯“量”倾向,关注的是“所有”而不是“所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大方向[3]。同时,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权责分配不清晰,以及多方协同参与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在经费保障上,由于缺乏长效性和持续性的投入导致总体投入不足和难以满足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需要;而“脉冲式”投入比较多且使用不尽科学合理。在信息化队伍建设上,专职人员不足,完善的人员培训以及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全[5]。

当前,虽然已经意识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信息孤岛”、运行机制不畅和个性化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并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其解决方案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此亟须从全局高度、更高层次上,系统、全面地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融合、统筹服务和个性化定制,突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理念转型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造就了一种容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全新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传统社会观念不断转变、演化和革新,形成互联网思维[4]。杨宗凯教授在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时,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归纳为兴起、应用整合、融合创新等阶段[4-5](见图1)。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正处于由应用整合向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3],是借助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质的飞跃的阶段。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渗入到教育领域必然带来一场深刻的理念转变和行为变革,为使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须系统、客观和细致地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需求,转变和更新理念,进而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理念的科学转变,其包含2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由关注物的因素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二是突破狭义技术视角转向从全局角度推进信息化建设。

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融合教育资源、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分析人的行为习惯、认知规律和个性化需求,站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能够很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6]。秉承“以人为本”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理念由关注物向关注人发展转变的重要体现,强调信息化建设的“所为”。

按照传统思维开展高校信息化建设很难跳出狭义的技术视角,容易将视野局限于技术含量提升、经费和资源的获得以及运行机制调整等具体环节,导致信息化建设仅进入设备更新的循环,而与人的发展需求相脱节。事实上,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费、资源、运行机制和个性化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突破狭义的技术视角,从全局高度科学决策、合理规划与协同合作,将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台阶。

3 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各个角色构建了一种开放、集成、互动和个性化的环境,角色内部的个体行为以及角色之间的交互行为,都需要利用来自多个领域或环节上的不同资源以完成特定任务和实现特定目标,并且在该过程中要求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够实现高效对接,这就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在资源融合、统筹服务和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在这些方面尚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支撑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不论秉承什么样的理念,采用何种技术和实现方式,高校信息化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不同的是,这个载体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和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运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学服务和管理的新要求,构建一个融合资源、统筹服务的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平滑”各功能系统、资源、角色之间的鸿沟是大势所趋,即将各类资源和服务机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替代传统独立、自治、离散的用以服务某些部门或实现特定目标的系统,并以这样的公共信息化平台承载教学服务、监控和管理中的信息汇聚、交流和处理等功能,这是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质的飞跃的有效途径。笔者将从标准规范、资源融合、业务整合与服务优化等关键角度阐述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

3.1 建设标准与规范

(1) 战略性。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和完善机制的工作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2]。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高校应在顶层战略指导下结合实际,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高度、科学和前瞻性地制定具体信息化发展战略[3],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高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化工程,高校只有对自身信息化建设进行战略性设计,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策略很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教育信息化顶层战略,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健康和持续发展。

(2) 开放性。在互联网时代,开放性已成为衡量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体现在系统良好的互动性和灵活的可延展性上[7]。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从宏观上看属于信息系统的范畴,开放性是高等教育对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基本要求,因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和管理都离不开网络、社区等交互式信息环境的支持[8]。开放性包括时间、空间、内容和角色的开放性,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公共信息化平台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多种形式为用户提供可靠和有价值的服务,特别是能帮助学生、教师等用户实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开放性要求其为各类用户均能够提供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选择和处理内容的机会,并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要求可动态和有针对性地扩展、管理具体领域或环节上的内容;角色开放性则要求平台能保证用户在一定权限下转换角色参与其中,特别是满足开放式实践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活动的需要[9]。

(3) 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根据用户自身的倾向、意愿或需求定制实现,通过各种渠道和利用合适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和整理,并反馈用户期待的信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积极和主动地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10]。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背景,决定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性[11]。个性化服务是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突出特征,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多维度、深层次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角色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角色行为分析其个性化的需求和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服务方案,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和反馈以强化角色之间的沟通,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和促进个性化发展[12]。

3.2 资源融合

教育资源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所有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的总和[13]。资源融合是教育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全面开放、高度集成、交互共享,将数据资源组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14]。

封闭的资源一般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环节上的服务,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受众和范围上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汇聚了各类为完成特定领域任务和实现特定目标的资源,这些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要在信息化平台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需通过一定方式根据其特征与实际需要在基础数据、应用系统和服务等不同层面上对资源进行融合,如图2所示。

图2 资源融合层次

数据融合是通过统一标准解决原有的各个应用系统中异质、异构和分布式数据的开放存取问题,是资源融合的基础[14]。系统融合是功能集成,在业务逻辑上对应用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和整合,构建平台的整体框架,是资源融合的核心。服务融合改变原有以职能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业务进行分工的思想,在优化业务流程基础上,对工作和服务模式进行彻底性和根本性的改造和重构,而不是简单的改良、增加或调整;服务融合是平台与用户交流、互动的接口,提供公共、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和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是资源融合的目标。资源融合一方面拓展了资源的应用深度、广度和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并在综合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开放、高度集成、交互共享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传统模式下的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利用率低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3]。

3.3 业务整合与服务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信息化是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实现与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教育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主要体现在业务整合和服务优化2个方面,是构建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工作内容。

业务整合与服务优化坚持以流程为中心、以人为本和以服务为导向的原则[2],追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实现角色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综合效益的目的。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关键业务流程总是在最大限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角色价值[15]。因此,第一,要理顺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业务流程达到整体最优;第二,在流程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下,高校应依据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尽量消除和弱化“中间层”,将权责下放到各类角色用户[15],在关注人的发展的同时促进其在工作或学习中发挥自我、彰显个性并获得成就感;第三,构建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化平台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教学做好服务和提供坚实的支撑,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精准地提供可靠和有价值的服务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是构建公共信息化平台的意义之所在。

3.4 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

构建公共信息化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和激发参与其中的各类角色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需要各方面为共同的信念和目标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为了确保工作实效,在学校统一调配和协调下,高校可建立相关的决策机构来统一规划、设计和指导实施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基于资源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各业务部门根据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优化内部的业务流程,从而构建一个“部门—平台—角色”运行体系(见图3),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的垂直管理体制,克服了垂直管理体制下的速度较慢和效率较低的缺陷,实现了以信息化平台上的业务流程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中间层”相对较少,但高效的运行机制。

图3 以信息化平台为中心的运行体系

基于资源融合的高校公共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行对教育信息化中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应予以高度重视;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和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保障其高效运行。第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第二,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支持政策,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的认证考核、职务晋升与职称评聘体系;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创新技术服务和支撑体系,组建正规、专职和专业化服务队伍;第四,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经费标准,保障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2]。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的教育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面临着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融合高校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化平台,全方位服务教育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References)

[1]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EB/OL].(2016-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 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5.

[4]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0.

[5] 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发布背景及历程[EB/OL].(2012-05-11). 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20511/t20120511_775932_2.shtml.

[6] 任永,王杨,殷晓斌,等. 基于多媒体教育资源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5(3):53-55.

[7] 搜狐滚动. OA软件系统开发设计九大原则. [EB/OL].(2011-11-02). http://roll.sohu.com/20111102/n324280825.shtml.

[8] 李云晖,王君.高等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翻转课堂学习模式设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66-169.

[9] 刘道文.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7):92-95.

[10] 百度百科.个性化服务[EB/OL].(2011-11-0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Htb7dAdzjP1VRbnqGzszL8Fq_MAnWHKou9GSSFv95fhfbfogylUynK3-r_4JJzKBA2PYwl9BZCJhR-TgNU5uq.

[11] 蒋璐.个性化数字教育信息资源服务门户设计与实现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2] 杨玉芹. 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10.

[13] 杨潇岳.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245-246.

[14] 刘晓英,文庭孝.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资源融合研究[J].图书馆,2015(2):58-61.

[15] 张友生.系统分析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ization platform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Daowe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In order to build a public informationiz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r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informationization platform is define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ization idea is discussed.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standardized norm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e business integration and the service optim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elaborated, and the exploration on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public informationization platform is carried ou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public informationization; standardized norms

10.16791/j.cnki.sjg.2017.08.056

2017-02-17 修改日期:2017-04-14

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GZS118)

刘道文(1980—),男,河南信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E-mail:ldw_xc@126.com

G434

A

1002-4956(2017)08-0223-04

猜你喜欢

个性化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