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2017-09-03叶华
叶 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广东 广州 510800)
职业技术教育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叶 华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广东 广州 510800)
在探讨工匠精神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应体现的精神传授、精神特质、精神境界3个层次,指出要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树立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通过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教育的价值认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探索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保障机制,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工匠精神; 哲学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改革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多数德国学生在学校里就养成严谨、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为“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石。工匠精神在淡出哲学视野后又重新被提出,引发关注。因此,追根溯源,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1 工匠精神哲学思想的发展
关于“工匠”的词源,早先的意思是把某种东西“聚拢、捏合和进行塑形”,后来逐渐演变为“技能、技巧、技艺”的意思,并作为一门特定的职业和特定的社会阶层。这表明工匠与劳动的渊源,并促进了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 古希腊—罗马时期。其特征反映工匠精神形成的技术前提——技艺经验。这一时期,劳动是艰苦和被迫的,对劳动和工匠的鄙视使工匠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远离劳动的思辨和理论则被赋予至上的尊贵地位。因而,劳动者及工匠精神淡出了哲学视野。
(2) 11世纪—12世纪。其特征是反映工匠精神形成的思想条件——劳动观念转变。这一时期,劳动是服从上帝的自然表现,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是对上帝忠诚的体现。工匠所拥有的那种对技艺专注、对产品负责、对职业忠诚的职业伦理精神基本形成[1]。工匠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手工劳动被看作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修行。
(3) 12世纪上半叶—13世纪。工匠精神发展的社会动因是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技术繁荣。这一期间,手工业行会制度促进了技术分工,使经验性知识在工匠之间代代相传,并由此带来工匠技艺水平的快速提高,工匠的劳动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外化了创造热情,养成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制造理念和恭勤养德、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
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技术文明领先于西方。然而,中国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逐渐替代了许多传统手工业,以至于工匠精神日渐失落,似乎远离了教育的视线[2]。
2 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今天发展起来的3D技术、个性化订制又重新唤起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怀想。与此同时,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引发社会关注。从世界工业强国看,寿命超过200年的著名企业[3],日本有3 146家,排名第一;德国有837家,排名第二;荷兰、法国分列第三、第四。日本长寿企业高居全球之首,德国制造则声名显赫,都是因为这些企业长期崇尚一种精神,传承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现代复兴,有其独特的社会思想价值,成为当前普世工作的行为追求,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4]。尤其是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后,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观念转轨。
3 职业教育推进工匠精神的动因
受职业教育功利性以及生源差异的影响,职业教育中学生成长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过分追求为社会服务,强调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过分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注重工资的高低,削弱了对学生完整人格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忽视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过分注重技能,使学生缺乏学习迁移能力,在新技术面前感到力不从心。
此外,学生中也存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存在贪图享乐、信仰危机的问题,这些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诸多难题[5]。职业教育只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创新的切入点和制高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破解理性缺失所带来的教育困境,为职业教育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对职业技能人才特性、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4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4.1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应该从精神传授、精神特质、精神境界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和把握。
(1) 精神传授。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6]。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传授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与人的行为感染和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师徒制度和家族传承。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迁,这些是现代工业组织制度所无法承载的。
(2) 精神特质。工匠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7]。其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其一,工匠精神是在尊师重教的师道传统中发扬光大的。不管是在师徒相授的行会或子继父业作坊,往往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技艺的传承,表现出恭敬师傅、尊重同门的师道精神[8]。但存在失传断代、不确定的风险。
其二,工匠精神是在一丝不苟的制造过程中寻求至善至美的。工匠制造器物的过程不同于标准化的制造,而是一种以其技术目的的再次创造,通过大繁若简的制作手法,凭借高超技艺,按照近乎苛刻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审美标准,去追求至善至美,赋予每一件产品以生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但是,有时也存在偷工减料、急功近利的风险。
其三,工匠精神是在求富立德的创业过程中成就事业的。事实上,历史上大部分工匠劳动的目的只是养家糊口。但是,工匠在凭借其技艺立足社会后,必须面对另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谋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于是创业便成为首选。创业可以促使工匠凭借其技艺成就一番事业,进而稳定其社会地位、巩固其社会联系。历史上,起初靠一个或者一批唯实笃行的工匠的艰苦奋斗,继而奠定了日后发达基础的知名制造业企业有许多。
其四,工匠精神是在精益求精的创造过程中革故鼎新的。工匠的创造性更多表现为累积式的渐进和改良,比如对“先天”方面进行塑造,包括材质选料、毛坯定型、模具制作等,又或者对“后天”方面加以改进,包括机械加工、成品打磨、喷涂抛光等。工匠的造物能力、技艺和经验是在长期的技术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对前人的发明、制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造,从而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制品。
其五,工匠精神是在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得到突破的。工匠的造诣离不开知行合一,工匠在发挥技术、制作器物和传授技艺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关键技术、窍门,揣摩和领悟师傅所授的技艺“心得”,尽可能多的“知”,以及长年累月的坚持[9]。同时,工匠在反复揣摩中大胆改进,融入设计理念,表现出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才能超越前人的技能。
(3) 精神境界。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极致的精神理念,体现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伦理品质。工匠的精神境界应该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强烈的专业追求和坚定的专业坚守,在此基础上回归教育的本源,形成“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将有助于思考职业教育的独特理性。
4.2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工匠精神蕴含着工业文明的精神成果。当今德国、日本等工业制造强国,无论是名牌产品的创立,还是工业强国的形成,与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缘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追求极致的品质,这也是工业文明发展创造的精神财富。因此,从这个角度去把握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意义深远。
其次,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工匠精神不仅涉及产品质量,更是品质的集中体现。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方面的基本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是工匠精神在“技”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树立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本质改造,既见技术、见技能,也能见人的素质素养,更能见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0]。
第三,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工匠精神的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实践,才能促使职业教育形成独特的判断和选择,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在长期文化积淀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提升办学文化软实力[11]。
4.3 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理性
工匠精神的提出,源于职业教育的独特理性。首先,工匠要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精神;其次,工匠要忠诚、献身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再者,工匠乐于技术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12]。这正是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的精神培育,似乎又回归到了教育的理性问题。
5 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创新体系
供给侧改革中的人才培养,需要蕴涵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育工匠精神,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是相吻合的。
5.1 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教育的价值认同
工匠精神成就了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硬实力。在德国,一个优秀的工匠和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同样受到社会的尊敬。然而,我国的职业等级划分根深蒂固,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体制内的就业被看作大学生就业成败的风向标。教育需要打破这一就业体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创造社会财富价值中的地位和职业威望,从而获得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职业追求。
5.2 培养工匠精神的“广谱式”路径
转变观念、协同发展是迈出职业教育改革与中国制造相适应的重要一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一主、一辅、一隐”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探索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路径中取得成效。
(1) 以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平台+模块”,健全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见图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理性教育[13]。
(2) 以丰富实践项目为辅线,系统进行载体设计,强化“能力+学分”,强化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教育,加强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训练。我院开展了5大类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包括学生竞赛类项目(专业竞赛、技能竞赛、科技竞赛等)、学生社团活动类项目(专业社团活动、文体艺社团活动等)、科技服务类项目(师生协同科技服务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企业实践、志愿者活动)及创新创业活动类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3) 强化人文类通识教育,将通识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交通行业类、创新创业类等4大类课程,学生必须修满10个学分。在“能力+学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要求各专业至少选交通行业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各1门,土建工程类、机电(近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至少选1门人文社科类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至少选1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类课程。
(4) 以提升创新创业文化为隐线,繁荣实践项目载体,进行文化再造。通过以项目申报的形式开展“一院一坊”“一院一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学校给予每一个批准立项的项目以资金支持,逐渐形成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路径(见图2)。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学校文化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实现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图1 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图2 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路径
5.3 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保障机制
强化价值激励,加强制度建设。我院每年设立100万元科研项目基金,用于奖励工作业绩突出者。例如:设立师生发明专利奖励、师生技能竞赛奖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可互换学分,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近2年来,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学生已获得专利授权40项,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References)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 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3] 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4]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9-52,111.
[5] 董奇.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46-51.
[6]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7] 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J].求索,2010(6):68-69,124.
[8]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9] 于洪波,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10] 王秋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144-145.
[11] 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12] 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培育工匠”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9.
[13]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广州: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Craftsman spirit: Breakthrough and transcend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Ye Hua
(Basic Department,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800, China)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craftsman spirit,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embody the spiritual teaching, spiritual trait and spiritual realm. The craftsman spirit should be the sou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ual benchmark should be set up for the students’ cultivation. By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 creative syste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assurance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he “Broad-spectrum” craftsman spirit is explor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to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will contribute to the breakthrough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reform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 spirit; philosophical thought; mode innova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10.16791/j.cnki.sjg.2017.08.036
2017-02-22 修改日期:2017-04-20
2017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研究项目(2017JKDY23);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201619Y24);201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6GYB070);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5060)
叶华(1968—),女,广东兴宁,理学学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B
1002-4956(2017)08-01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