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7-09-03张士超

上海管理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梅奥人群班级

张士超

(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小学,滨州 256200)

基于“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张士超

(山东省邹平县鹤伴小学,滨州 256200)

梅奥基于霍桑实验提出了重视人本理念的“人群关系论”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对班级管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具有学生主体性、目标多样性、管理包容性等特征。目前,学校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两大弊端:层级制的金字塔体系和单一性的评价体系。基于人群关系论,班级管理要实现向班级治理和班级建设的转变。

班级管理; 人群关系论; 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单位,学生们每周有五天时间在自己的班级中度过,同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自己的同学、其他班级的同学产生联系。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强调要“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强调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对学生人格塑造、能力锻炼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口号,我们应该对这一理论追根溯源,并努力指导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所谓以人为本的理论呼声,其来源正是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创始人梅奥先生的“人群关系论”。

1 梅奥的“霍桑实验”与“人群关系论”

1.1 霍桑实验

1924~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以梅奥教授为首组成研究小组,在美国芝加哥郊区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该工厂娱乐设施完备,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比较成熟,但工人们却常常愤愤不平,生产效率很低。

实验分4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进行照明实验,研究环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第2阶段进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工作条件实验,包括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缩短工作时间等;第3阶段进行大规模访问交谈实验,与工人进行广泛的自由交谈;第四阶段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进行观察实验。

通过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实验,研究小组探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意见通道、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工作场所条件改善、福利待遇的提高对工作效率的提高没有明显帮助,反而是给予工人发泄心事的意见通道,营造放松、开放的沟通氛围对工作产能提高多有裨益。同时,实验还发现,在工人中存在很多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工人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

1.2 人群关系论

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建立的“人群关系论”为后来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该理论主要观点有:

(1) 职工是社会人。驳斥了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职工是经济人,经济利益是刺激职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应当重视社会、心理方面,促进人们之间良性合作提高生产率。

(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有地理位置、兴趣爱好、亲戚朋友、工作关系等,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非正式组织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标准。在这样无形的组织里,存在有可能左右群体成员行为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把握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 满足工人社会欲望、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霍桑实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工人态度平和、士气高涨,士气高低则取决于职工在群体中的个人满足度。这种满足度的首要体现,就是人际关系,诸如个人地位是否被领导、同事、社会重视和承认等,其次才是经济效益的刺激。

在梅奥之前,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主要从金钱刺激和严格的控制来讨论管理问题,而梅奥的“人群关系论”则通过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管理理论。“人群关系论”认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工人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进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的感情,培养一种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使工人愿意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协作和贡献力量。

2 “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尽管管理学界对梅奥“人群关系论”褒贬不一,各有说辞,但这一理论提出的关注工人需求、倾听工人心声的要求对企业管理具有特别的意义,从此角度来看班级管理更是如此。

2.1 “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班级

班级和企业一样,也是组织的一种,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精心设计的结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班级和企业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表1 传统视角下的企业和班级

可以看出,传统视角下来看,班级和企业一样,都在以某个权威领导为首的管理团队带领下,对某类精英人群寄予厚望,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中,追求组织的统一目标:企业是追求集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班级是追求整体成绩最优化。

然而,我们认为,组织除了是一种既定存在的实体,更应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要经历个人化和社会化两个层次的过程,既应该关注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应该重视个人愿望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不应该以压制个人愿望为代价,个人愿望的实现也不应该以阻碍组织目标为前提。个人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从“人群关系论”的角度来看,个人愿望的实现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因此,“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班级应该具有以下3个要素:

(1) 学生主体性。人群关系论强调关注工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状况,改变以经济利益为首的硬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也应如此。学生在班级组织中占绝大多数,班主任和教师只占一小部分,如何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士气,应该是班级管理的重心。班级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基层组织。

(2) 目标多样性。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企业不仅仅应该关注经济利益对工人积极性的刺激作用,还应该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打开职工心声传达的言路等人性化的软性手段,实现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良性合作。对于班级来讲,不应该仅仅以成绩为唯一导向,不管是评价班级还是评价个人,都应该多元化、多样化。班级发展树立多样的目标,包括成绩优秀、品德突出、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个人发展诉求和班级发展诉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和关注。

(3) 管理包容性。人群关系论对新型领导者和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启发我们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具有先进性和包容性。既要打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自身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能力,又要构建合理的班干部结构,调动班级内部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力量,进行创新管理。

2.2 “人群关系论”视角下的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学生主体性、目标多样性、管理包容性3个原则分析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班级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都有了很大改观,其管理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两个弊端。

层级制的金字塔体系。不管是小学班级还是中学班级,传统的管理模式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金字塔体系(见图1)。尽管目前教育界都在呼吁教师全员参与班级管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一部分班级,班级管理被认为是班主任“全权负责”的事。作为班级管理的权威,班主任通过一定的标准选拔班干部,划分小组并指派小组干部,形成了班主任个人权威决断、班级干部配合实施、小组干部配合班级干部、普通同学接受管理的畸形金字塔管理体系。

图1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的班级金字塔体系

这样的体系对于班级管理来讲弊端很大:一方面,它夸大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容易造成班主任压力过大或判断失准;另一方面,它规定了中间层(班级干部和小组干部)的动作即是遵守、服从班主任的指令。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违背了班级民主管理、民主决议的原则。再者说,普通同学占班级绝大多数,却鲜少有机会参与班级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只能被动成为被管理者,他们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教师相处和面谈的机会很少,心理需求得不到关注,极容易造成班级管理的死角和隐患。

单一性的评价体系。除了层级制的金字塔体系,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也显得极为单一。“成绩导向”几乎是每个层次班级评价同学、选拔班干部的唯一标准。所谓的五好生、三好生其他方面都可以略逊一筹,唯独学习成绩一定要遥遥领先。学生如果学习成绩骄人,就仿佛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面前拥有了天然的优势,不仅在班干部选拔、奖励给予、优等生选拔等方面颇受重视,而且从心理上具有高人一等的感受。同样,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评选时,成绩也是一个几乎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升学率、优秀率几乎成为评价一个班级、评价其班主任的决定性因素。

单一性的评价体系导致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多以学习成绩为第一抓手,常常忽视班级同学其他方面的成长和进步需求,比如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需要仅仅被当作成绩增长的附庸和班级发展的手段。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往往只剩下智育的培养,形成分数为上的不良班风,影响班级成员整体的健康发展。

3 基于“人群关系论”的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主要提出的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作用;采取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重视有效沟通;创新企业文化,寻求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的动态平衡;调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可以发现,梅奥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群关系,重视人的社会需求,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形成良性统一。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如何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导向多样化、管理包容度高的班级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3.1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仅仅两字之差,内涵却是千差万别。管理更强调的是监管,是利用正式的制度、规则,去规范组织内部的各类行为。而治理更强调的是“公共事务”。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CGG)对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因此,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是一个班级治理理念的升华。它是建立在班级同学自治、全员参与管理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构建班级管理小组的金字塔群,集合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力量。上文讲到,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存在层级森严的管理金字塔。这种单一体系的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基于“人群关系理论”的班级治理模式则注重群体力量的发展。

第一,重视班级正式组织的构建。笔者建议,应该构建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小组金字塔群,如班级文化小组、班级管理小组、班级学习小组、班级体育小组、班级德育小组等,不同类别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标准选拔班干部、小组干部,同时采取轮换制,使小组内部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治理,提高其主人翁的心态,实现全员参与班级治理的目标。

第二,重视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力量。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是由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某种观点相同,或对某种事物情感共鸣,或从事某种活动利益一致而相互吸引自发形成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中有亲近班级文化的组织,自发支持班级相关工作,也有消极对抗班级工作的组织。在管理非正式组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组织的无意识性特点,既要重视它的存在,又不要过分强调它是有预谋的破坏性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各班级正式组织要注重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引导,利用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感情共鸣,解决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传达班级的相关理念,调动非正式组织参与班级治理的积极性。

(2) 完善各类评价制度,打造多维评价体系。人群关系理论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追求人本管理的统一,班级治理也应如此。在评价班主任、班级和班级内部成员的时候,既要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又要重视整体素质的提升。这里的整体素质包括德育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美感培育、自身能力等。学校层面要更新评价班级的标准,年级要更新评价班主任的标准,班主任层面要更新评价学生的标准,形成自上而下、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学校整体氛围和班级整体风气就会有很大改善,那些全面发展的学生更加有用武之地,单方面发展的学生也有更清晰的奋斗目标。

3.2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建设

除了班级治理,我认为当前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应该重视班级建设。霍桑试验中个人的心理舒畅度对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而个人满意度的提高与其所处的环境特点息息相关。而环境是需要打造的,班级建设主要指的是班级信念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

(1) 班级信念建设。班集体治理仅靠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是绝不可能达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班级治理中需要更多的软性手段,班级信念建设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

信念对每个人来讲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里的学生往往都追求和崇仰一种共同的信念。班级信念的建设是加强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它需要管理者目光敏锐地了解班级整体情况,洞察班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适合班级共同需求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会帮助班级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目标一致、观念靠拢,共同为建设美好班级而努力。

(2) 文化环境建设。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为特点,对班级特定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和促进作用的柔性管理手段。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建设和学生个性的社会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

班级文化的建设主要分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3种。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标语、班级墙壁文化建设、课桌椅摆放、门窗清洁等方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制度文化主要指以班级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在班级治理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民主选择班级须遵守的制度、公约,充分考虑班级学生情况和实际需求,并实时实地加以更新,与时俱进。

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它包括前文提到的班级信念,也包括指导班级前进的班级目标、班级风气等内容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全盘考虑、重点突出、阶段性推进。

总之,梅奥“人群关系理论”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更多地体现为全员参与的班级治理和以人为本的柔性建设,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关注班级成员的社会化需求和心理需要,构建系统的班级管理小组体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正面力量、打造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时提炼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信念,建设班级独特文化。

[1] 尚子玉. 梅奥与霍桑实验[J]. 经营与管理, 1992(3):32-33.

[2] 乔治·埃尔顿·梅奥.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3] 白延静, 张作祥. 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管理启示[J]. 管理观察, 2008(18):17-18.

[4] 王媛媛. 以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点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83-85.

[5] 王立华, 丁昌泉, 刘正晶.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诊断与治理[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2):57-57.

[6] 黎军, 陈微, LIJun,等. 我国高校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及改进——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思考[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8):107-109.

[7] 周闵闵. 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J]. 教书育人, 2016(5):29-30.

[8] 何亚新, 刘宗霞, 钟燕,等. 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16(12).

[9] 周勇.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兼评《教学与管理》刊载的两个典型案例[J]. 教学与管理, 2007(16):28-30.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Class Management Based on “Human Relations Theory”

ZHANGShichao

(He Ban Primary School, Zou Ping County, Binzhou, 256200, China)

Based on Hawthorne experiment, Elton Mayo puts forward the “Human Relations Theory”, which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lass management. The class management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man Relations Theory”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with student subjectivity, target 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inclusiveness.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jor drawbacks in class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school: the hierarchical pyramid system and the onefold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Human Relations Theory”, class management shifts to class governance and class construction.

class management; human relations theory; strategy

2017-06-30

张士超(1964-),男,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班级管理、语文教学。Email:shichaomeizhen@163.com。

1005-9679(2017)04-0120-05

U 463.1

A

猜你喜欢

梅奥人群班级
班级“四小怪”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魔法森林的夜晚
魔法森林的夜晚
梅奥诊所百年传奇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不称心的新班级
梅奥亚洲医疗中心落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