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能力培养要素及教学实施探索
2017-09-03张民生王秀海高冬梅
张民生,王秀海,洪 波,高冬梅,田 琳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大学生团队能力培养要素及教学实施探索
张民生,王秀海,洪 波,高冬梅,田 琳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围绕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该文提出了本科生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概念。通过建立科学分组方法和团队创新能力培养程式,开展了基于实践教学的本科生团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教学效果表明,本科生普遍对团队能力培养较为欢迎,且本次教学探索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显促提升。
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教学分组;教学程式
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均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智慧凝聚、思维碰撞、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和协作沟通;基于团队协作、联合攻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主流形式。因此,团队成员协作能力也被认为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必备因素之一;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合作学习在人才素质培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体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同能力的培养,已开始引起教育界、科技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目前,国内高校通过组建课外团队,包括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竞赛团队[1-2]、课题科研团队[3]、创业创新团队、校企合作团队等众多形式[4],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等[5]。这种做法的最大优势是定向培养,学生能力和团队意识与精神达到快速提升。但创新团队建设仅限于课外,一般认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是课堂内能力培养的进一步发展与补充;此外大学生团队数量少,公众参与机会小。为此,我们将学生的团队培养纳入到常规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即可获得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机会。由于团队能力培养是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因学时和教学内容限制,无法将团队培养要素完全体现,为此我们着重选取其中的几个要素,并针对实践教学活动重新构建其内涵,将其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同时,依托实验课程,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1 本科生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概念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型的科技创新组织形式,即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6]。“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旨在推进不同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从实验教学角度来看,这些关系可涉及教师、课程、实验环境和育人氛围等要素。因此,“学生团队协同创新能力”概念的建立,拓展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实验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高度,对于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资源,一些教育团队前期也在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开展了拓展性的研究与探索,并获得了宝贵的人才培养经验[7-11]。不同学生群体的团队协同创新具有不同的内涵,其培养要素也不尽相同。在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因课程内容特点及学生结构的不同,对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有差异。为此,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学、创造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在已有实验教学经验和成效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本科生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如图1所示)及其基本含义、培养途径。
图1 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1.1 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本科生能够运用已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验实践经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具备该能力,学生可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较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方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是常规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其途径是一般动手能力、基本技能的累积,以及基于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实验实践项目的历练。
1.2 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是指本科生运用非常规、独特的方式或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开拓新领域的思维方式。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面向具体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形成独具创意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实验教学中适用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是头脑风暴法,可引导学生将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合并,以产生一个新观点,也可将别人的观点作为一种激发来产生自己的观点。
1.3 本科生的协作意识
本科生的协作意识是指学生个体对团组共同活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以及良好心境、情感的保持,它是团队共同行为、互助合作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出成员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协作意识培养可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合理的人员分组、实验方式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而实现。例如,可在实验内容及过程中,增加互看、互议、互助、互评等环节,通过相互交往、沟通以及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也可从共同目标任务、分担的责任、实验经历以及成果分享的关系予以强化。
1.4 本科生的科学精神
本科生的科学精神是指本科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善于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实事求是、理性严谨、踏实认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品行,我们将其视作“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从一点一滴做起,要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尤其在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中,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内涵还包含了其他方面要素,如团队管理能力,但考虑到实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以及实施难度,我们仅将上述4个要素纳入到实践教学中。
本次探测,沿铁路正线线路方向纵测线布设3条(建议布设5条),分左、中、右,测线间距1 017.5 mm。左测线按归德至连界铁路方向的左轨道外侧0.3 m沿铁路线布设,右测线按归德至连界铁路方向的右轨道外侧0.3 m沿铁路线布设,中测线按归德至连界铁路方向的线路中心线布设。
2 依托实践课程开展教学探索
为实践本科生团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我们依托“本科生专业技能拓展训练”实践课程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探索。该课程为全校通识选修实践课程,以淘汰仪器技术分析为教学内容,前期主要设置若干实验训练项目,通过实机拆解、观摩、组装,对学生进行现代仪器技术认知、仪器原理结构了解以及基本操作、基本维护等训练[12-13]。近年来,随着教学探索在实践教学中的深入开展,我们又将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3 通过科学分组方法促进学生团队组合
协同创新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团队成员需要在系统内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才能达到能力培养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一套优化团队建立的方法。
首先,基于团队协同能力培养要素内容设计了能力素养调查问卷(如图2所示),该问卷共计15个问题,调查内容包含了专业、兴趣、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科学素养及学习能力,旨在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掌握。
图2 本科生能力素养调查问卷
其次,对汇总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在兴趣一致的前提下,按照协作意识相同,但知识基础、专业背景、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科学素养不同的原则,将3~5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从而实现不同知识基础之间的协同、不同实践能力之间的协同及不同专业背景之间的协同实践团队组建。团队领队由协作意识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同时,我们还建立基于实验课程协同沟通机制,要求参与者必须能够更进一步地互动和沟通,并在该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意见、想法和资源等,通过沟通交流,使得团队协同能力培养能够顺利进行。
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法保证了小组成员间在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形成知识传递与思维拓展以及相互帮助,有利于协作精神和协同实践能力培养。
4 建立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程式
围绕培养目标导向,让学生以分组(团队)的形式,并按照兴趣来选取实验项目,如图3所示。实验结果以4种形式体现,包括实验报告、论文、设计图纸及实物制作。
1)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加课程实践活动,分组原则采用上述的分组方法;
2)小组确定选取光学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材料技术4个技术领域的课程作为实践课程内容,指导教师依据调查问卷确定团队的实践能力背景,进而为学生选取培养目标;
3)对于不同层面课程中学生所要做的事情,指导教师要在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方面加以引导,注重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见解、新思想和新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沟通与协作。
结合课程特点,我们以技术分析和设计为主展开教学。在仪器技术分析中,我们希望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获得仪器技术特点、构成,以及将原有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实现过程。在设计开发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已知原理的基础上,设计某种特定的技术方案,并通过讨论给出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可能存在问题。团队自主实践并非任意的、盲目的实践过程,而是围绕实践项目所采取的学生自由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教学效果
我们在学生的实验报告大纲中特意增加了“课程感受”,以此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同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总体评价教学效果。从对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的批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我们获取了以下信息。
1)学生对于技能型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在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发现学生对于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素质的实验特别感兴趣,许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开设其他类似的实验课程。
2)学生对团队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学生已认识到团队创新能力对未来学习及工作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这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强化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他们按照实践程式进行训练,深刻感受到团队协作给成功带来的便利。
图3 团队学习程式
3)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积极性。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非常专注,而且还主动去图书馆查相关的文献,这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也是非常优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与学生进行细节上的交流,他们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因此这可能是一个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分组对学生实践能力影响较大。对于分组合理的团队,其配合较为紧密,分工明确且实践效率高。而没有经过合理搭配的团队,则实践效果一般,这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中得到体现。
6 结束语
为强化本科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明确了基于实践教学的大学生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途径,强化了人才培养内涵的认识,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通过建立科学分组方法,促进学生沟通与交流,并形成能力互补。
3)建立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程式,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1]莫靖林.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4(11):218-220.
[2]刘男,李智敏.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团队培养问题探讨[J].才智2015(6):1146-147.
[3]史怀平,胡沈荣,郭超,等.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5-6.
[4]李莉,大学生创新团队对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0):190-192.
[5]徐艳,崔莉.团队氛围:工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5(5):132-133.
[6]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EB/OL].[Online]Available.http://www.moe.edu.cn/ s78/A16/A16_ztzl/ztzl_kjs2011,2012-2015.
[7]尹洁,李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5):21-22.
[8]王宁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的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22-23.
[9]宋小娇,陈文.高校学生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构建——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5(6):28-32.
[10]刘晓玲,刘思林.利用新媒体搭建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平台[J].科技致富向导,2014(23):133-185.
[11]刘明.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11-112.
[12]张民生,樊玉清,洪波,等.利用淘汰仪器进行本科生技能拓展训练课程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10-313.
[13]张民生,王秀海,洪波,等.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C]//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本科教育教学讨论会论文集,[S.l.]:[s.n.],2013.
ExplorationonElementsandExperimentalImplementationofUndergraduates’teamCollaborationAbility
ZHANG Minsheng,WANG Xiuhai,HONG Bo,GAO Dongmei,TIAN L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100,China)
Ba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s’ ability cultiv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cultivating elements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team.Teaching exploration in such ability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was carried out by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group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on programs of team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program.The teaching effects show that the team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is generally welcomed by undergraduates,and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promotes significant enchancement of their team collaboration ability as well as innovation ability.
tea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teaching grouping;teaching program
2016-12-13;修改日期:2017-03-27
中国海洋大学教研项目(2017JY50);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201751012)。
张民生(1980 -),男,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岩土理论及测试仪器技术方面的研究。
王秀海,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和环境工程实验教学,showseas@ouc.edu.cn
G642.0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7.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