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油画创作中关于人物形象塑造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兼谈全山石先生的油画创作教学思想

2017-09-03

油画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杨靖宇人物形象油画

人物形象的发展与塑造是油画创作中的核心因素,油画创作中的各种艺术因素的选择与运用也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形象。毕竟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是人文主义对于人自身价值的肯定。而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塑造出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也体现出作品是否达到较高的艺术高度。 油画《杨靖宇将军》是我在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的毕业创作作品,作品中杨靖宇将军的形象塑造是我在油画创作中一次新的艺术实践,这件作品的创作得到了全山石先生的全面指导,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能够体会到全先生在油画创作教学中的一些思想。作为他的学生,我在学习中也贯彻了他的这种教学思想。尤其是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这个关键环节上,全先生给予了许多及时有益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也反映了全先生在油画教学思想上的一个侧面,我以自己浅陋的体会谈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李前《杨靖宇将军》210cm×240cm布面油画2017年

一、从生活出发,去发现人物;从艺术出发,去表现人物

在选择创作题材这个问题上,全先生支持学生的自主性。他说过创作的动机是不能代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他因此强调一定要熟悉自己所要表现的生活和人。我想起在中央美院油画创作高研班时创作的《渔光曲》,全先生看到我最初的构图,建议我再去山东威海体验生活,因为他在构图中没有看到动人的艺术形象。我记得当时他说过一句话:“什么叫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就是从生活中发现‘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后来对这句话反复琢磨,觉得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主题油画创作的目的是通过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去体现主题思想,如果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就会失去作品中的主要载体;第二,许多人在体验生活时往往找不到方法而空手而归,“从生活中去发现‘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则指明了体验生活的方法和宗旨。这次我在创作油画《杨靖宇将军》时,深入生活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我对此的体会是:体验生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从表面到本质,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在油画创作中,对一个主题、一个人物也需要有反复多次的再认识过程,而每一次反复都会因为创作的深化需要而形成一种新的推动。

2《杨靖宇将军》创作构思

关于杨靖宇将军这个题材,我已经关注好几年了。我系统地看过一些资料和人物传记,有关的电影、电视剧也看过一些,我觉得这个人物的英雄事迹和那个时代的服装场景特别适合用油画这种形式去表现,北方极寒天气所形成的景色与人物粗犷的精神面貌会让画面产生出一种雄浑的力量。杨靖宇身高一米九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极适合入画。但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物的把握不同于现实题材,它是间接的。我虽然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和有关文献和图片资料,逐渐了解了这个人物的一些特点,但这种间接性的认识到底不能代替实地考察。我去了东北吉林两次,到了杨靖宇生活、战斗及牺牲的地方去直接感受那里的山川风貌与生活气息,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访问了有关专家。尽管人与物都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但透过林海雪原的皑皑白雪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主人公在这种特定场合下的勃勃英姿和英雄主义精神。

3《杨靖宇将军》创作构思

4《杨靖宇将军》创作草图

从生活出发,去艺术地去表现一个人物形象,需要有艺术的创造,这与生活中存在的人物原型是不同的,它受到社会与艺术家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正是这种制约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观念。全先生在创作教学中特别强调“如何去理解人物”,我想这是油画创作思维所要求的高度。像艺术其他创作门类一样,人物是绘画作品中的灵魂,如何理解人物便是作者心灵对之的直接反映。小说家莫言曾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这个人物主要的光华往往不能一时显现,但只要作者有足够的热情和方法想要与之对接,形象的创造还是能够实现某种期待的。我在作品创作开始曾设计表现杨靖宇将军在生命危急关头主动调离敌人和大部队分别的场面,人物众多,场面肃穆,一个小战士情不自禁地扑向将军宽大的怀抱中难舍难分。全先生认为表现英雄的慈悲不能完全表现出杨靖宇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气概,他启发道:“这个人物与其他英雄人物的区别在哪儿?他生命中最为辉煌的闪光点在哪儿?要找到‘这一个’,而不是其他,这就是这个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作中寻找并表现人物的个性是艺术家面临的主要难题。拉斐尔寻找圣母,达·芬奇发现犹大,委拉斯凯兹看见侏儒,苏里柯夫凝视雪地中的乌鸦无一不是从生活出发去发现人物的个性从而在艺术中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杨靖宇将军一生战绩辉煌,日本人为之闻风丧胆。他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断粮六天六夜,最终被自己的同胞出卖,身陷绝境,面对强敌他临危不惧,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与日寇决一死战,最后被曾经是自己部下的叛徒与汉奸射杀,他的壮烈牺牲是他生命中最为灿烂的一页,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全先生认为还是要抓住这一关键环节,从艺术的角度,通过表现英雄的牺牲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因为要区别于以前表现杨靖宇将军的同类题材作品,他建议我将这个题材画成三联画。通过英雄牺牲、东北抗联与敌人搏斗和在雪地中露营三个画面来表现英雄一生主要的英雄事迹,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上,与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有了新的创造。全先生在此的用意很深:这是欧洲典型的祭坛画的形式,用这种艺术形式来祭奠这样一位中华民族英雄,有内涵与形式上的某种契合。

二、通过人物的动态形象来表现其个性

由于缺乏三联画的创作经验,我在创作之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摸不准头绪,三幅画的核心是中间有主人公那幅,而主人公那幅的核心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全先生在教学中非常善于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去解决,他既能给学生提出具体建议,又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在一些有原则的问题上,他则坚持自己的主张,譬如中间这幅人物的情节设计:“画面上一定要出现日本人,不然画面就没有形成紧张的对峙矛盾,冲突的强度就不够,就不能体现出是一个民族英雄。”而人物形象本身塑造的关键又在于动态设计,这个动态设计不能概念化、舞台化,要求既要有其生活的真实性,又要有艺术的理解与概括。我之前一直受历史事件具体情节叙述的影响和约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曾运用平视、俯视等角度去表现人物,其意还是想表述事件。全先生建议要用稍仰视的角度才能表达出形象的高大,“主要是突出这个人物”,“如果这个人物不成立,那么作品的另外两幅也将不成立,整个作品也将不成立”。我设计了多幅人物动作,其中多数是人物受伤后躲在大树后面准备反击的动作,以为这是人物此刻的本能反应,应该符合事实的逻辑。但全先生不这样想,他认为在艺术表现中主要是去塑造人物的英雄主义气质,“躲”是不够的,它没有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即主人公的“英勇不屈”。在创作中他给我分析道:“真实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是不一样的,在艺术表现中要去表现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是的,油画艺术不是历史课本的插图,它应该有其鲜明的立场、合理的概括与夸张,而带有象征性的表现语言往往能够表现这种创作意识。如按事情发生和存在的常规,杨靖宇反击时根本不可能站立起来,因为他一旦站立起来就成了靶子,所以从军事攻击或防守而言,他只能在卧倒中进行反击,事实上他也是紧挨在一棵松树后刚刚站立起来想逃走的一刹那被射杀的。但在艺术表现中,显然不能让人物趴下或蹲着。所以想表现杨靖宇这样的英雄人物,就要多从表现他的英雄气质上去考虑,去淡化事件情节中的一些烦琐细节。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我们才决定把人物的战术躲避、准备反击动作改为勇敢地“面对”敌人。这个从“躲避”到“面对”的动作转变,集中体现了全先生的教学思想与艺术观念,它把我从历史的叙述中解放出来,走向了艺术的表现。这个近乎正面的角度,突出地表现出了人物高大的形象与英雄气质,人物矗立的高大身躯体现出庄严悲壮的正义感,从而使主人公的个性与内心世界随之改变,也让人感受到了人物英勇不屈的坚强性格与精神风貌。这个从“描述”中的形象转换为“精神性”的肖像的过程,我觉得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次升华,它唤起了人们一种崇高的情愫。但这种对英雄主义的归纳,又不是简单地、概念化地去处理形象,而是与全先生所要求的要表现“这一个人”的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方案。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对油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概念的认识上,有许多人认为形象就是人物的头部,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全先生特别指出人物形象应是指人物全身协调的组成与动作,而不是仅仅指头部,当然,头部是人物形象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物形象的设计与表现不仅仅是具体的,而且还应该是“和谐”的、“美”的,全先生从课堂训练到对欧洲油画的欣赏中特别注重对“美”的元素的教学与传授,这个主张也一直贯穿创作教学中。头部是人物形象的关键因素,在如何塑造与突出头部形象上,也是费了许多周折,它牵扯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人物形象的特征与表情,二是如何利用人物头像周围的色彩与明度变化来鲜明地衬托人物头部形象。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头部形象的刻画是按照杨靖宇正面画像推测出来的。我曾问过全先生是否要画得非常像杨靖宇本人,全先生讲应该是他又不是他。这就是提醒我要把注意力放在刻画人物的神情与气质上,把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观者看后被其英雄主义所感动。

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有一个难处,就是缺乏可靠的视觉形象资料。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手头找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素材,所以这个人物的刻画多是依据对服装道具等因素的样式考据后描绘出来的,这也造成了一些缺憾,就是会丧失一些细节上的真实性。但我想,如何去理解这个人物的特殊处境与内心世界更是至关重要的,形象的一切外在形态因素都应该是受此影响而产生变化的。由于连日断粮,长途在密林中奔波转移,杨靖宇已经精疲力尽,衣衫褴褛,这是这个人物形象此时的外在特征。有一张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军围在他尸体周围的黑白照片,部分反映了他牺牲前的着装状态,尽管图像模糊难辨,可我还是将其视为可贵的形象素材,从中去发现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视觉元素,比如衣服的皱褶特征、破洞及绑腿样式,还有棉鞋的款式等。我内心也是非常渴望通过一些具体的特征来贴近这个历史人物,让这个人物无论是从精神气质上还是外在形态上都体现出他独有的生命风采。作品拍完画照准备印画册后,离展出还有几天时间,我又对形象做了一些调整,如加强眼神的表现力,加高人物的身躯,肩膀往下落一些使脖子稍长一点从而使头部更加突出等,让人物的英雄气质更加突显。所以说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不断地再认识、再深化,通过这个艰苦的过程,让人物的形象逐渐地丰满起来。故主题创作的最后阶段的提升,还要看其作者是否能够坚持到最后,只有用这种最后的坚持,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更深入地揭示出来、调整出来。

(一)以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来揭示主题思想的本质

画家接受或者对某一个主题产生兴趣,或者被一个形象所打动,在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语言的开始,往往抓不住头绪、不着边际。全先生在教学中的这个阶段,反复提醒学生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即作品主题思想的确切性。一个主题可以产生不同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艺术、对生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他反复让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刻地去理解主题的内涵,以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来有力地揭示主题的内涵。他认为理解主题的深刻性和建立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是决定未来作品水平的重要保证。而表现主题思想的确切性又是以创造“艺术形象”来体现的,这个形象是从生活中发现的,但又要具备其“典型性”和“个性”。他说过艺术作品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形象”,我们想起某个画家和某件作品就是想起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视觉语言是油画艺术的主要特征,以“形象”说话,以“形式”来揭示主题的本质,是全先生创作教学中的纲领。抓住了主题思想的确切性就等于抓住了灵魂,就体现了作品的精神性。在教学中,他摒弃学生无价值的主题,提倡表现出“高尚”与“崇高”的情感,强调作品既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又要表现艺术中的“美”;同时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对艺术形象的探索与研究要有耐心,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去总结。我读中央美院油画创作高研班就读时,曾听过全先生给我们做的有关油画创作的讲座,他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地给我们讲述籍里柯、德拉克洛瓦、列宾、珂勒惠支、约干松等艺术大师的创作方法,结合他们的具体作品,论述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不断深化去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在这次毕业创作中,他也是这样启发我们,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来展开情节并使之呼应,从而推动构图的发展,形成画面的情感中心。

(二)在构图的整体性中确立人物形象的主体位置

全先生认为构图是表现艺术作品内涵与思想的主要形式,作为油画作品重要的创作基础,他在这个环节上反复要求,这也是他最耗费精力的创作教学部分。从油画创作的整个过程来看,构思与构图是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油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构思与构图的过程。一个巧妙的构思与一个有新意的构图往往能使油画作品耳目一新,让人过目不忘,产生难忘的印象。在创作教学中,全先生启发我们在构思上既要展开思路,又要特别重视在构图中对整体形式感的创造,他指出这个形式感、黑白灰的设计、团块的组织是作品的基石,“要让人们通过这个形式感去认识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作为主体必须融入构图的整体性结构中才能形成它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而画面正是有了这种整体组合形成的形式感才能发挥它的影响力和价值,如此,人物形象才能成立、才能站得住,这就是艺术语言的魅力所在”。他要求构图要运用十分简洁明确的语言形式,要让观众一目了然。曾经有很多次,当我们陷入对情节的细节描述时,他让我们回到作品最基础的构成元素中来,重新用最基本的图形及黑白灰的色块、团块来概括画面,在构图的整体性中确立人物形象的主体位置。而“整体性”是全先生在这个教学阶段贯彻的原则,不要琐碎,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是未来油画作品的一种精神气度和艺术品格。他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获得的生活素材,将其变为最具创意、最富表现力、最能明确表达创作意图的图稿。全先生两次带领我们赴欧洲考察那里的油画艺术时,多次给我们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与构图的关系。我记得在巴黎小皇宫我们第一次看到莱尔米特的一幅描绘农贸市场的巨幅油画,我们被画家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所吸引,但全先生认为这并不是一张好画,他指出这些形象的刻画脱离了构图的整体性安排,画面凌乱没有总体结构,因此形象刻画得再好也没用。在创作中他也是这样要求我们,再好看的形象素材,如果对表达主题思想关系不大,又不能融入画面的整体结构中,他会毫不犹豫地让我们涂掉。他赞赏德拉克洛瓦《希阿岛的屠杀》中坐在地上眼含泪光、仰望天空的老妇人的形象塑造,认为画面中的这个主体形象在表现动荡的构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尤其欣赏提香作品中人物背影的运用,因为它体现了因人物动作不同方向而形成的造型上的丰富变化;对委拉斯凯兹《宫娥》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安排与刻画及构图处理则高度评价,因为它体现了油画艺术语言的高度……所有这些对欧洲传统艺术的理解都对我们的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他这种对油画艺术作品构成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也指出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即在构图中要掌握整体性、对称型、均衡性,以及主次分明的关系。这也是他给我们在处理构图和塑造人物形象时思维的着眼点与深化之处。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出“艺术美”和“诗意”

对艺术美的追求一直贯彻在全先生油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在欧洲美术馆带领我们欣赏名作,到在课堂摆放模特,一直到毕业创作,这种对艺术美的分析与追求都一一体现出来。他喜欢安格尔作品中线条节律的美,认为这种经过变形处理的线条韵律表达了人物庄重古典的气质;他欣赏籍里柯人物造型的体积处理,雄浑的男人体表现出悲壮厚重的力量;他赞叹格列柯作品的张弛有度,人物形象有力的外形和背景翻腾的乌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惊叹于委拉斯凯兹作品中令人敬佩的才华,许多人物形象复杂的造型与色彩因素只需画家“一笔扫过去”就解决了问题。全先生摆放课堂作业极其负责认真,不厌其烦,他要求把作业摆成符合艺术审美的造型。在摆放模特中,从背景光线的选择到色调的和谐搭配,从人物形象的突显到有关道具的呼应,无一不透露出他对艺术美的领悟与审美品格的高度。在创作教学中,他这种对艺术美的追求也体现在对艺术形象表现的要求中。一个人物形象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的发展与形成期间有着复杂的变化与创作过程,形象动作的行为内容是人物思想价值的体现,而动作的美感则产生出艺术表现的魅力。在这里,关键是要找到那些能够体现出人物形象“艺术美”的元素。在油画《杨靖宇将军》的人物形象刻画中,全先生曾一再要求人物支撑动作的右腿膝盖要“内扣”,我开始不解其意,后来是在对人物的逐渐刻画中理解了其中的用心——这里面有向欧洲传统雕塑造型美感的致敬。

色彩美是油画艺术美的主要因素。全先生在油画教学中特别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对色彩的运用就是对色调的运用,一个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色调,能够结合其造型让人产生无限的激情,它也因此展现出油画作为一个画种而特有的魅力。在油画《杨靖宇将军》的创作中,全先生力主运用白色调来表现这个悲壮的主题,这是一反常态而又有创造性的构思。通常表现类似英雄人物的悲壮主题往往运用灰暗色调,但这次全先生让我利用林海雪原这个“白雪”的客观因素,把其夸张出来形成一个白色调,把人物形象衬托出来——在大雪茫茫的松林中,矗立着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它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艺术语言上的表现力。在这里,色调具有了某种“圣洁”的象征意义:英雄的牺牲将与洁白的大雪一起融合在祖国茂密的松林中,从而使这种壮美的意境在艺术表现中也具有了某种诗情画意。

全先生在创作教学中这种对艺术美的注重,体现了他在油画艺术表现中“诗意”的追求。一件油画作品是靠造型、色彩、构图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来打动人的,而这种精神力量往往能够呈现为一种诗性,一种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精神,这也是油画作品中的意境。他十分注重作品的“画外之音”,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不仅要求解决作品中的语言问题,而且要求这种语言要表现出某种精神指向,使人们看后能够感受到有“画外音”的存在。具体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是希望通过人物形象的行为、外在形态、精神气质让人们受到触动,产生联想。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产生不同的诗意。全先生在油画教学中的这个审美理想,既存在于他指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中,也存在于他引导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理念中。他对浪漫主义精神的借鉴,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从每个人的情感核心出发,从心灵出发,使自己成为强烈的表达体,去注重作品的精神实质和由此升发出的“诗意”的探索与研究。

油画艺术的创作始于作者的某种精神指向,具体落实到其慧心、匠意与技巧,终于作品留给观众的某种精神折射。全先生的创作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它充实而完整,本文仅仅是涉及了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个环节。我由于能力水平有限,又是第一次尝试在油画创作中塑造单个的英雄形象,因此在许多地方还没有达到全先生的教学要求,对他的教学思想的理解也有挂一漏万和偏颇之处,我会在以后的创作中去慢慢地再咀嚼、再学习、再吸收。

猜你喜欢

杨靖宇人物形象油画
一张油画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油画《塬下》
油画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