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人眼中的1997-2017

2017-09-03

新传奇 2017年27期
关键词:天水大卫香港

港人眼中的1997-2017

“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归前,邓小平曾这样描述“一国两制”下香港人的生活。这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经济制度50年不变的承诺。20年来,香港真正实现了“港人治港”。在香港生活的普通人讲述了他们眼中的20年。

天水围:从小围村到新市镇

天水围,这个与深圳隔后海湾相望的地方,原是香港新界元朗区的一条小围村。上世纪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市镇。

1992年11月,香港市民李月民搬到天水围,成为了第一批居民。此后的20多年,他亲身经历了天水围不断变迁的日与夜。

据李月民介绍,天水围新市镇分南、北两部分。1992年至1996年,天水围南发展起来,不少私人屋苑建成,而天水围北主要在1997年回归后得到发展。“特区政府因房屋规划在这里兴建了大量的公屋(类似内地的廉租房)。”他回忆道,回归之后,特区政府规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计划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从6年半缩短到3年。

这样一来,天水围的公屋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大量低收入的基层居民和来自内地的新移民搬了进来。然而,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人口严重失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香港社会学专家周永新多次到天水围做社会调查,提出了包括立刻停止将公屋居民再配置到天水围、将外来经济活动及客流引入天水围等中肯的建议。政策性的改变,令天水围的面貌逐渐改变。

2000年1月,李月民当选为区议员,从此连任至今。大到修路建图书馆,小到帮居民解决漏水问题,他都亲自过问。“以前天水围没有巴士、没有公园、没有体育馆和图书馆。2008年之后,政府大力支持天水围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如今这些都有了。”李月民说,天水围现如今堪称宜居之地,“交通设施全面,房价便宜,环境相宜,反倒吸引了更多人进来,人口超过30万,成为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新市镇”。

以前天水围没有名校,经过争取,政府几年前安排了一些优质学校入驻,令不少中产回流。“留住中产,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很重要。”李月民说,如今的天水围人丁兴旺,居民们日日感知着这里的温情。

时时感受到内地对香港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受香港留学风潮的影响,70年代出生的吕大卫,11岁时随母亲前往了澳洲。大学毕业后,又在澳洲创业一年,吕大卫作出了回香港发展的选择。那一年,香港回归。

香港尖沙咀中心巨幅电子屏幕上打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标语

而在同一时期,由于对回归后香港未来的担心与不确定,世界上唱衰香港的声音不断,香港出现了移民潮,加拿大、澳洲和美国是当时不少港人移民的热门之选。回忆起自己的“逆流”之选,吕大卫说:“1997年香港正当经济高峰期,回归后更会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供长远发展,我选择了回流香港。如今依然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

回港后,吕大卫在生活中时时感受到内地对香港的支持。“香港市场上的农业产品很多都来自内地,包括我们饮用的淡水也来自广东。”吕大卫说,内地在生活资源方面对香港的支持,普通市民已经习以为常。

回港20年,吕大卫一直经营着自己的儿童书籍出版公司,帮助外国书商进军内地市场。接触的香港企业中,内地来港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一些商场里,也开始设置支付宝HK,香港居民开始享受内地的无现金服务;日常交流中,普通话也在慢慢走俏……吕大卫一一列举着他目睹到的香港变化。

“以前,香港人会以香港看香港。如今,我们香港人更应该学会以中国看香港,看到内地的发展变化,明确香港未来的定位。看到香港的自由稳定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吕大卫的言语间总是透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考察市场、开会、见客户、内地出差……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当当。“一般早八点就会到公司开始工作。香港人很拼的,争分夺秒,点滴时间也不愿浪费。”吕大卫说,也许这就是香港一直保持活力的根源。

“现在机会不同了,大家都要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香港应更积极地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这样香港才会有希望。”吕大卫感慨道。

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尽管父母早年从广东移民到香港,但幼时的庄先生对内地的了解仅限于内地老家的亲戚。他也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觉得内地很落后”。

直到2008年,一次偶然的内地行,让庄先生彻底转变了对内地的看法。那一年,作为学生会会长的庄先生,通过选拔,成为了由香港教育局主办的“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班”的一员。

参观航天局,听杨利伟的太空故事;走访外交部、北京市政协,了解中国政府部门;走进天津的军营,观看实弹演习。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在南开中学与同龄的学生交流。“他们的英文水平、素质都很高,而且南开中学的学习环境与体育设施真的非常棒。”庄先生说。

此次内地行,庄先生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更加真实地感触到了内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像一场奇遇记,都让我感到震撼,觉得中国好厉害。”

大学毕业后,庄先生曾当过导游,带着很多香港游客去到更多的内地城市。如今,他的工作依然与内地有着紧密的联系,让他目睹了中国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一直在进步,香港更应抓住时代机遇”。

从2003年中央为了支持香港走出“非典”低潮,与香港签订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到如今的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往后,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庄先生说,“所以我支持国情教育,这样可以让更多香港人了解祖国,才会更愿意融入到国家发展进程中。”

对于未来的生活,庄先生说:“会考虑定居到广东。香港到广东很方便,而且内地给予香港青年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

政府扶持下“港漂”创业激增

香港回归20年间,越来越多的内地青年加入“港漂”一族,成为了新香港人。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数据,自2010年度开始,内地学生赴港留学的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4至2015年度,内地赴港学生人数达到11610人。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放宽条件,内地毕业生可无条件留港一年;如果在港持续工作七年,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

就这样,硕士毕业后的许沛文有了在香港创业的念头。他表示,多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深知在港内地学生在住宿方面的需求,也让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创业起步阶段,为了解香港地产,许沛文走访了100多个香港地产中介。如今他的团队中不仅有内地留港的毕业生,也有香港本地的年轻人。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青年创新创业,香港的创业生态日益蓬勃。2015年底,特区政府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统筹创新及科技政策。据统计,2015-2 016年的一年间,香港初创企业总数增长24%,达到1926个,初创企业雇员总数增长了41%。

此外,在特区政府扶持下,香港科技园公司成立了香港科学园,为在科创领域奋斗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并促进两地青年在“双创”中交流。目前,科技园已与内地四家科创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内地青年也可以自行申请到园区进行短期体验,然后决定是否要留下。“我身边就有来自内地的朋友申请了该项目。”许沛文说。

王小姐是许沛文的好友,也曾受邀在他的团队里担任过宣传推广。她表示,香港有很多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她想了解这里的工作节奏和内容。未来她也许会考虑出一本画册,纪念她眼中的香港。

(《瞭望》新闻周刊2017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天水大卫香港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大卫,不可以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天水之镜像》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