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应恬:艺术总是相通的
2017-09-03张小妹
记者 张小妹
人物志
龚应恬:艺术总是相通的
记者 张小妹
近日,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刚刚落幕,评选期间评委们从五湖四海集聚到苏州工业园区,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今年的金鸡奖最终花落谁家。本届金鸡奖的评委龚应恬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百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表达
金鸡奖由专业人士评选,有很高的含金量,对电影的艺术性、学术性、专业性要求极高。持续半个月的评选过程,评委们需要从两年积攒的1500部电影里,选出1部最佳影片。接受记者采访前,龚应恬中午12点半才得以休息,简单地吃了午餐就赶来了。评委们从每天早上7点多到半夜都在开会讨论,中途只休息两次,经常讨论到凌晨两点。
龚应恬坚持认为,一部好电影的最低标准是:能够打动所有的观众和评委。第29届金鸡奖中,他的电影曾经打动了评委,如今他角色一变,成为了金鸡奖的评委。回忆当年,他表示:“当时我们的电影准备的很充分,完成度很高,就觉得应该能得到这个奖。现在担任评委才意识到,能够在这么多部电影中脱颖而出,评选上金鸡奖有多不易,在评选过程中,专家的意见和分歧都很大。”
龚应恬当过诗人,当过作家,最后又从编剧变身导演,在各个角色中游刃有余,“我觉得这些转变跟年龄有关。年轻的时候不管不顾,喜欢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青春的激情;到了一定年龄,发现诗歌不足以表达看到的社会复杂性,就想要转向更宽泛的文学,于是开始写小说;之后为了养家糊口,开始从事剧本创作;但很多时候,编剧的身份不足以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导演才是直观呈现的人。表达中断和表达曲解让我十分痛苦,当导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他看来,这3次转身并不是刻意的,是很自然的。几个角色之间也有共通处——表达,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的态度,表达内心最想传递的情怀,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因为它是《红楼梦》啊
很多人认识龚应恬是因为那部《疯狂的石头》,殊不知他还是昆曲电影《红楼梦》的导演。《红楼梦》在第29届金鸡奖中被评为最佳戏曲片,这也是龚应恬个人最喜欢的作品。“这么多年了,很难说哪个作品最让我满意。从观众喜欢的角度而言,《疯狂的石头》更胜一筹,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更热衷昆曲电影《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书,从小说到舞台到电影,它的各种形式的版本高达143个。如果能够通过我的努力,把这么一部作品,用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人生的快乐也不过如此。”龚应恬写诗歌的经历,使得他的电影充满了诗人的情怀;戏曲科班出身的他,导演一部戏曲电影,也了了一个多年的心愿。“尽管我用人生中最黄金的5年拍了《红楼梦》,经济上时间上都损失了很多,但是值得啊!因为它是《红楼梦》!”
戏曲片具备的文学性、唱腔和表演能力,这些在戏曲中已经很完整了,因此,如何把舞台艺术电影化是一部戏曲片的精髓。“拍一部戏曲片要比拍一部故事片复杂得多。”从《红楼梦》的戏曲创作到电影酝酿完成,整个过程花费了5年的时间,仅仅是前期准备就花费了3年,所付出的艰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拍摄戏曲片有很多规定的程序,必须录完唱腔再来表演现场,对口型。故事片在现场可以改动,而戏曲片不能。因此,早在拍摄前期,这部电影的呈现方法,导演就已经构思完成了。
当时,昆曲电影《红楼梦》票房惨败,却收获了好的口碑,这是最让龚应恬欣慰的。“现在的生活节奏,让很多急躁的人没办法停下来品味一些有韵味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快节奏的感官刺激。但《红楼梦》有200年的文学支撑,有600年昆曲集大成的呈现方式,只有经过了一番沉淀,它的生命力才会爆发。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它的魅力永远存在。”
与家乡义乌的情缘,从未间断
作为导演,在影视剧题材的选择上,他也有自己的转变。龚应恬以前喜欢宏大叙事,经常会提及“史诗”,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愈加丰富,社会上走的弯路和跟头多了,慢慢地他更想表达一些身边的熟悉的小人物、小事件。“我也是一个小人物,我与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在与角色交流的过程中,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有一种踏实感,一点不陌生。”
龚应恬一直有给家乡拍摄影视剧的打算,但总是“近乡情怯”,一涉及到老家,就会忐忑、瞻前顾后、有顾虑,因为那是家乡,总想把它做得最好。近日,龚应恬导演还在筹备《共产党宣言》的剧本,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同是义乌人。《共产党宣言》这部影片,不仅仅代表的是义乌,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形态,甚至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
“《共产党宣言》是老家义乌给我出的一道命题作文,题材宏大,包含内容很有分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龚应恬已经写了半年的剧本,目前写完了几稿,都不满意。“也许,我的《共产党宣言》会跟别人期待的不一样。我依然会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看一段大历史,我不知道这么做风险有多大,既然答应了,那就试试看吧。”
与苏州的缘分,说不尽道不明
龚应恬跟苏州的缘分可不止于金鸡奖,年轻的时候写诗,奠定了龚应恬对苏州最初的了解。从车前子的诗歌以及陆文夫的小说中,他初识苏州。15年前,他和范小青一起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干部》在苏州拍摄,他第一次真正来到苏州。住在苏州的日子里,那个多雨的季节,苏州的河道,老房子,街头的叫卖声,这座城市透露出的味道,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次来到苏州,很多人提起当年的《干部》依旧记忆犹新。“我觉得一个创作者的乐趣,也就在这了。通过创作者的努力呈现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以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记忆中住留。”
龚应恬还喜欢收藏明清家具,他有3个大仓库,收藏了很多家具,在他看来收藏与电影也是相通的。电影的好坏和一个收藏家眼光的好坏,都是属于审美的范畴。旧家具的结构、皮壳和包浆、开门老和做旧,这些跟电影的呈现类似,能否做到灵秀,做到有质感。拍摄影片对他收藏家具也有影响,因此他经常要对家具的历史、文化背景、源流进行追溯。
在他收藏的老家具中,苏作家具占了很大的比例。苏作家具的智慧、秀气、卓越的审美、简洁俊朗,都是他所钟爱的。龚应恬跟身边的朋友开玩笑称:“苏州是我的精神故乡,因为家具和文学,我喜欢上了苏州。这次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评金鸡,我又爱上了金鸡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