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视角下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研究
——设客网研发设计众包案例
2017-09-03胡海波管永红胡京波刘梦奇
胡海波,管永红,胡京波,刘梦奇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动态能力视角下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研究
——设客网研发设计众包案例
胡海波,管永红,胡京波,刘梦奇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本研究运用动态能力理论,以建筑设计领域众包平台设客网为例,分析设计众包平台将内容消费者转变成内容创造者的过程中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背后的逻辑动因。研究通过构建“SEDB”模型,发现企业商业生态模式经历了杠铃型、共生型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外部驱动的顾客价值触发—信息共享—组织内互动和内部驱动的企业战略执行—价值赋能—组织间协同两条演化路径;不仅完善了动态能力与商业生态模式等相关理论体系,并对中国平台型企业利用商业生态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能力理论;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路径;设计众包;企业家精神
1 引言
传统建筑设计业发展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在大量资源闲置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需要找到新的接入口,通过“互联网+”重筑商业生态,共享经济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设计众包成为研发设计领域的一种新趋势,利用外部人员的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商业生态。
伴随着新老参与者进入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需要上下游链条相互协作以及能力重组来打造一个合适的商业生态模式。共享经济催生的商业生态中,设计众包的企业价值创造、商业生态圈的结构特征及模式演化需要得到解析,众包活动以及平台企业才有更好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看作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的动因,本文通过选取研发设计众包平台为研究对象,识别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路径。
2 文献回顾
2.1 商业生态模式
商业生态研究主要聚焦于商业生态内涵、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与战略、商业生态与绩效四个方面。商业生态模式包括产品或服务、目标客户、价值链,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来实现其顾客及相关协作者的利益最大化[1],存在“终端+服务”的软硬件垂直一体化、“工具+社区+商务”的平台化、“LBS+SNS+O2O”三种商业生态模式[2]。现有研究大部分从单个企业或单一中心角度探讨商业模式[1],忽视价值网络中相关合作主体特别是终端用户参与构建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及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等,缺少从生态系统角度更深入地研究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本研究对商业生态模式的定义为利益相关组织、个人如何实现价值共创共享,在创造和获取价值上的方式、过程、战略。
2.2 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适应复杂的环境竞争而表现出来的对已有能力的整合和重构,分为构建、整合、重构三个维度[3]。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动态能力包括整合、重构、获取、释放四种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组织学习的形式在竞争中搜寻企业所需的新知识,将动态能力进行强化,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来源[4]。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能力、技术柔性、外界环境的洞察能力[5]等也构成企业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配置和整合很大程度依赖于企业家这种异质性资源,企业家成为催生动态能力的动力源泉,而企业家精神紧密地与独一无二的、奇异的资源表现及调整相关,资源基础模型应通过创新的和企业家的过程理论加以深化[6-7]。
2.3 设计众包模式
设计众包创新模式主要指由发包方、众包网络平台、接包方组成的网上交易平台,其中,发包方主要为有设计需求的组织以及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项目要求,接包方主要是一些在职人员以及业务爱好者,在符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来提交解决方案,与发包方沟通。众包平台的功能一般分为解决问题和创意产生两类。Afuanh等人将众包分为竞标式和合作式两种,多个个体接受企业或组织的发包并竞争取胜属于竞标式,多个个体一起工作来解决问题的开源模式和维基模式都属于合作式[8]。科研众包式科技创新的科技创新任务需要分解,实现简单化和模块化;科研众包式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多样化且需要提供友好的“创新工具箱”[9],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和协作模块达到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冲突化解等途径实现模式创新[10]。
2.4 本文分析主线
本文基于研发设计领域共享的特殊性,深入分析商业生态模式。共享经济让组织、个人都成为商业生态中的成员,企业的生产模式、资本运营、营销模式都面临转型,新商业形态表现出新的结构特征,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动态能力如何推动商业生态演化,已有研究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本研究通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从动态能力视角来探究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的演化规律,不仅有助于商业生态模式理论的发展,同时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实践启示和借鉴。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对文献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基于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商业生态(Business Ecosystem)逻辑的SEDB模型案例研究主线(见图1)。
图1 SEDB模型案例研究主线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对某一个体、群体、组织、事件等进行描述性、探索性或解释性的分析,属于经验主义[11],主要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适合对新理论或者复杂现象的理解[1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分析新经济模式下,传统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实现价值创造,完成商业生态圈的演化。
(1)由于研究目标是传统建筑设计行业如何进行创新升级打造电子商务生态的过程,并结合动态能力视角,归因分析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因此适合案例研究方法。
(2)本研究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资源调度能力及其与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建立出发,回答了新情境下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特征等问题。已有文献对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演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
3.2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设客网商业生态演化作为案例研究样本。设客网是建筑设计业的新生代表,代表了传统建筑业的新商业生态。该案例能够用于揭示共享经济下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过程,具体选择原因有:
(1)案例企业的典型代表性。设客网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代表性产物,为面临转型升级的传统设计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发展思维。
(2)作为共享经济下的新生代表,作者一直持续关注设客网,对其历史数据有较为全面的掌握,而且多次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对设客网的发展过程及模式印象深刻,而每个阶段组织的行为策略对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的构建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值得学界关注。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思路
本研究严格按照案例研究的步骤展开,从明确研究问题、理论回顾、调研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首先通过收集共享经济、商业生态等相关研究资料,初步确定研究主题;其次,收集整理二手资料对案例对象进行预判,设计调研提纲和构建案例分析理论框架,围绕设客网的发展背景、关键性事件、未来规划等方面,采用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针对性访谈设客网部门负责人员获取案例调研数据,不断进行理论与数据的循环分析,反复对焦,发现创新点[12],运用Yin提出的三角验证法进行现象、理论、数据之间的验证,保证案例研究的效度。
在调研过程中,研究团队对设客网的正式访谈共四场,包括公司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团队技术开发人员等,每次访谈时间至少持续一个小时,在访谈时具有录音并且在24小时内将录音还原,积累了长达6万多字的访谈稿,并从中分析共享经济模式中商业生态的特征及演化等。
采用编码形式,通过仔细研读获取资料,充分理解访谈者的讲话内容,归纳总结出访谈者提及的概念。其次,将经过筛选的文献与数据进行比对,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概念进行精准化和升级。最后,对已经提出的概念进行综合性判断,分析研究主题与数据是否足够匹配,达到理论确信点和理论饱和点的要求,确定出最终的概念。
4 案例描述
设客网是建筑设计行业平台网站,由北京设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建立设计师、设计院、开发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业务交互、协调设计平台。主要业务为向设计师创业提供项目、技术以及向设计院提供项目分包及人力资源支持。设客网应用协同设计技术、云处理、云计算等打破设计师远程沟通的技术壁垒,利用BIM(一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链接工程项目开发全过程,真实还原建筑物的信息,运用数字信息仿真技术、5G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构建云端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圈。未来设客网将在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技术服务、施工、建筑材料等相关联领域衍生更多服务,构建工业4.0生态圈。
设客网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期和成长期两个阶段,发展路程如图2所示。
图2 设客网发展历程
(1)萌芽期(2013—2015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低迷,宏观市场环境使得需求与供给出现不平衡现象,建筑业产能过剩加速,建筑设计项目与设计师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多中小型项目找不到合适的对接人,设计师工作量却不饱满。整个建筑设计行业闲余设计师的资源与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关系,设客网创始人通过借助项目合作为纽带,与省区各大设计院、高校进行合作,在打开外部渠道建设上与其他企业沟通合作,通过北大纵横的交流会,就成立建筑设计行业平台网站——建筑设计的“阿里巴巴”达成意向,在北京融资注册成立北京设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成长期(2015年—至今)。设客网1.0版本于2017年初开始上线,正式投入前期测试和运营阶段。在页面设计上有两个进入口,分为“我是设计师”和“我是设计院”,页面功能窗口较少,可以正常的发布项目信息和应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自动匹配来实现项目流程招标。与此同时,同年设客科技以sheke1218申请入驻搜狐媒体平台。一个月内设客网迎来上百名建筑设计师注册,并成功完成发包接单测试,在2个月内突破300名拥有三年以上甲级设计院工作经验的精英设计师注册,设客网成功注册的设计师达到700余人,按设客网注册门槛——必须是三年以上甲级设计院工作经验的条件来看,人数规模已远超一个省级设计院。
设客网上的设计师必须具有三年以上甲级设计院工作经验,满足该条件的设计师方可在设客网注册成为“设客”。设客网通过加入中国建设银行江西分行实现资金的有效监管,同时,它还引进江西众博工程咨询公司和江西赣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技术认定机构,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设客网1.0版本的业务流程
设客网为设计师与设计院搭建了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交流平台。在线上,设客网提供海量的技术资料以及定期的技术交流机会,在线下,设客网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应用协同设计技术、云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新技术,解除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另外,设客网在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技术服务、施工、建筑材料等相关领域衍生出更多服务。目前为止,设客网2.0版本(正式版)在界面和功能应用上都得到了改善,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设客网2.0版本的业务流程
5 案例分析
5.1 共享经济下设客网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特征
(1)设客网价值创造过程。根据商业生态模式的定义,价值创造过程伴随着商业生态系统中利益相关组织及个人,进而影响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特征。设客网的商业生态模式主要由设计院、设计师、客户、项目咨询公司、网络服务商、监理公司等组成。在整个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的过程中,本研究将设客网模式概括为价值创造和价值维护两个方面,如图5所示。
图5 设客网价值创造过程
(2)设客网商业生态模式的结构特征。信息互联网技术给予员工能够深度参与到项目设计过程中来的机会[13],使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创客”[14]。共享经济使得组织赋能逐渐向个人赋能转变,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动来实现持续创新和共同进化[15],组织的生态边界打开,原本属于组织之外的成员开始进入系统。设客网通过和设计院、设计师、建筑院校等供需方互补性组织合作,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构建了新的商业模式,从价值链的角度重新构建价值传递的整个过程,具体表现在合作行动、组织边界、成员角色。
在萌芽阶段,设客网利用技术开发团队建设网站和开发网站子项目,并在小范围内内测,对进入的设计院和设计师群体并没有设置标准,第三方监督平台、项目咨询团队、开发商等元素缺失,系统资金流等运作渠道不明确,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开发和组织学习,通过整合内部人力资源来开发市场。此时要素主体包括产品、项目发包方、建筑师个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交易,商业模式表现为信息和资源的双向流动。
在成长阶段,设客网相继开发了1.0版本、2.0版本,与其他第三方网站进行合作,结合地区设计院、科研院所、技术团队、金融机构实现组织互动,将网站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在预测阶段解决,同时改善用户体验和优化操作环节。随着平台元素的增加,设客网开始提出相应的制度保障,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成为传统建筑设计院的金融服务中介,通过对项目资金的监管,打造建筑设计银行的版权。
从萌芽阶段到成长阶段的过渡,组织成员相互之间依赖性增强,平台商业生态也逐渐清晰,表现为杠铃型向生态型转变。萌芽阶段,杠铃型的特点为组织成员之间互动较少,在信息流的支撑下,围绕组织边界清晰的领导型企业及个体目标采取行动;成长阶段,个体成为创业者,组织边界模糊,以集体目标采取行动,此时员工从原来的命令执行者变成平台的自主驱动创新者。
表1 设客网商业生态的结构特征
注:△项目提供方;○平台;☆项目需求方;□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咨询团队等。
5.2 动态能力推动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的作用机理
由案例可以发现设客网的商业生态模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由于不同类型动态能力的推动作用,构建了不同的商业生态。具体的动态能力表现如图6所示。其中a1表示环境识别能力,a2表示利用整合能力,b1表示感知学习能力,b2表示技术创新能力。
在萌芽阶段,企业通过环境识别和利用整合能力,实现商业模式价值定位和价值构造。首先企业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识别,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不断创新,通过及时甄别市场变化以及潜在机会,快速做出市场决策。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的外部变化重新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并进行战略联盟,将内外部资源组合、包装,经过吸收内化的过程,重新投入到市场当中去。
图6 不同商业生态模式下动态能力的类型
在萌芽阶段,企业通过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的分析,发现传统建筑设计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阶段,建筑业产能过剩加速,存在大量过剩的闲置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信息的及时传播得不到解决,而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设客网通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洞察,持续不断打开信息流,获取内外部资源,同时抓住机会,重构建筑设计的商业生态。正如设客网创始人徐煌彪说:“员工都将成为企业独立的创客”。设客网联合省内民营设计院进行内测,将设计院和其他闲散的建筑设计师、暖通设计师、给排水设计师、电气设计师等通过平台与发包方进行匹配对接。
在成长阶段,企业通过感知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价值的维护和传递。首先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组织学习,获取和吸收新的知识,同时通过知识的转化,创造出新的知识,推动企业的自成长。企业进一步通过组织与计划、结构管理等建立项目小组,实行柔性管理,打破常规模式,在技术上进一步升级,从而突破企业发展阻碍,建立新的运营机制。
图7 动态能力推动商业生态模型演化的作用机理
设客网在成长阶段,一方面积极适应新经济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学习、吸收Uber、淘宝、京东的发展模式,重构属于设客网自己的商业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平台系统建设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最大的隐患——信任问题,引入第三方机构接入商业生态圈。对内部员工进行专门培训,学习BIM技术,仿真还原建筑实体。通过将江西省内各大民营设计院联合起来成立民营设计协会,模仿打车软件的营运模式。
(1)环境识别与利用整合能力推动杠铃型商业生态形成。在萌芽阶段,企业通过环境识别和利用整合能力获取商业机会,整理和组合所拥有的资源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其中,在识别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感知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识别顾客需求,定性价值主张,从而制定出产品的设计方案和标准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顾客价值触发—信息共享—组织内互动”的路径,演化方式主要是外部驱动。首先,企业通过自身的分析和判断,找寻到价值对象,通过环境以及政策等外部因素的驱动作用,价值对象之间会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互换。组织内部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扮演命令的执行者,商业生态圈的要素主体相对较少,组织界限清晰,企业在竞争力上需要依赖稀缺资源来创造识别机会的目的[16],环境识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向资源利用整合能力转移。要素与要素之间更多的是互动效应。供需双方刚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商业生态呈现为杠铃型。
(2)感知学习与变革创新能力推动共生型商业生态形成。在成长阶段,企业除了前期表现为大量的资本投入之外,还包括技术开发、战略制定等行动。此时,企业需要获得感知学习和变革创新能力,开发、识别、整合、利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优势资源。企业通过感知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在组织学习和柔性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企业战略执行—价值赋能—组织间协同的路径”,演化方式主要是内部驱动。首先,企业通过建立组织愿景,在组织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进行战略传递,形成倒金字塔的组织结构。其次,企业通过价值链将供应商、顾客、企业员工、第三方监督机构等合作机构实现价值赋能,在核心资源上获取竞争优势,运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实现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商业生态模式的演化离不开企业自身能力的构建[17]。三种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循环圈,打破产业链之间割裂的局面,在开放的经济形态下主动学习,激活环境中要素主体的敏捷反应能力,通过环境中的威胁元素来识别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将更多的单元接入商业圈,竞争性关系转换为共生关系。
5.3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决策主体的作用。动态能力是企业在适应外部动态环境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通过整合、组建和重新配置等动作来完成,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家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扮演着信息的收集和发送的角色,掌握企业决策,在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敏锐观察,不断进行信息的筛选和重组,打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企业家精神主要分为个体、组织、社会三个层面,企业在文化和行为层面的市场导向能够帮助建立和完善实时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家精神包括市场导向,个体和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促进市场导向的形成。随着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精神不再局限于个体层面,逐渐从个体层面向具有可识别、可学习和传播性特征的团体层面和组织层面演化,个体层次、组织层次、社会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对动态能力的贡献度依次递增。企业家精神从单一性创新向系统性创新演化,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如图8所示。
图8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在萌芽阶段,企业家精神首先表现为个体企业家精神,徐煌彪通过一场主题演讲立志要帮助年轻人创业,并最终通过学习创建了设客网络平台。此阶段,主要表现出来的动态能力是环境识别和利用整合能力,在设计师和设计院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外部环境通过影响个体企业家精神和组织企业家精神,使得动态能力与企业家精神互相诱导和促进,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形成杠铃型商业生态模式。在成长阶段,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为个体和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开始体现。此时动态能力体现为感知学习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设客网从1.0版本到2.0版本甚至更多版本需要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来互动,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逐渐凸显出现。此阶段,商业生态要素增多,在同一目标上共生、相互依赖性增强,竞争关系表现为网络化。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理论价值
本文以设客网设计众包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动态能力视角下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基于案例讨论,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演化过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模型,如图9所示。
图9 共享经济的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过程
本案例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
第一,已有研究关于商业生态模式的形成研究主要从网络平台、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角度来分析其概念、特征、演化等。本研究基于案例讨论分析,通过构建SEDB模型分析主线,以共享经济为背景,契合当下研究热点领域,探究商业生态模式形成背后的逻辑动因、结构特征。
第二,基于SEDB模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商业生态模式经历了杠铃型、共生型的演变过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分别对应环境识别能力和利用整合能力、感知学习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形成外部驱动的“顾客价值触发—信息共享—组织间互动”和内部驱动的“企业战略执行—价值赋能—组织间协同”两条演化路径。
第三,本研究分析了动态能力形成的动因,得出企业家精神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在动态能力的表现强弱关系不同,揭示了商业生态模式演化的一般作用路径,打破了以往的研究情境。
6.2 实践价值
第一,企业在构建商业生态时,要注重培养三个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同时发挥好企业精神对动态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断通过组织学习来获得机会识别和资源识别的能力。除了注重企业家之外,还要注重员工个人层面的企业家精神。随着企业的发展,要用权变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好价值定位的问题。
第二,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多种可能,选定商业模式以后,要能及时发现关键事件和要素,认清背后的作用过程,探求一般规律,学会进行资源整合和机会利用,充分调动平台元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组织之间、个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共生共赢发展。
6.3 研究展望
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商业生态模式三个概念相对比较前沿,而且已有研究大多围绕两者进行探讨,本研究涵盖了三个概念,而且不同的学者对概念的界定不同,因此在资料收集上会存在困惑,未来研究可以在商业生态模式演化这一黑箱上再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企业家精神与商业生态模式之间的关系。另外,本研究选取的是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企业,后期研究可以考虑进行同类型企业的横向对比,进一步完善SEDB模型。
[1]VINOD B.Leveraging big data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ravel[J].Journal of revenue & pricing management,2013,12(1):96-100.
[2]彭本红,屠羽,张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商业生态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128-133.
[3]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4]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1105-1121.
[5]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76-91+188.
[6]RUMELT R.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IN R.B.LAMB(ed.)[J].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1984,556-570.
[7]BARNEY J B.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25-641.
[8]AFUAH A,TUCCI C L.Crowdsourcing as a solution to distant 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37(3):355-375.
[9]庞建刚,刘志迎.科研众包式科技创新研究——基于网络大众科技创新投入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5):184-192.
[10]尚庆琛.上海研发外包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6(06):62-68.
[11]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Fourth edi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9.
[12]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4):532-550.
[13]CHRISTENS B D.Toward Relational Empower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2,50(1):114-128.
[14]EAMONN K.Blurring boundaries,uncharted frontiers[M].Deloitte University Press,2015:17-28.
[15]THOMAS L D W,AUTION E.Emergent equifinality: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system creation process[C].Barcelona:35th druid celebration conference,2013.
[16]CASSON M,WADESON N.The discovery of opportunities:extending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285-300.
[17]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06-333.
(责任编辑 刘传忠)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Ecology Model of Shared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apability:A Case Study of R&D Design of SHE KE Technology
Hu Haibo,Guan Yonghong,Hu Jingbo,Liu Mengq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32,China)
In this study,we used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to analyze the logic motivation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commercial ecology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content consumers into content creators.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SEDB”model,it is found that the commercial ecology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the barbell type and symbiosis type.It has 2 evolution path.One is externa driving including customer value triggering,information shar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teraction;the other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including enterpris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value added,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The study improves the dynamic capacity and commercial ecological model and other related theoretical system,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platform-based enterprises to use commercial ecological model to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ability theory;Business ecosystem model;Evolutionary path;Design crowdsourcing;Entrepreneurship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制造中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嵌入路径研究”(15BGL033),江西省科技项目“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案例研究:资源整合视角”(GJJ160433),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边缘企业创新网络演化路径案例研究”(YC2016-S202)。
2017-02-17
胡海波(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与战略管理。
F27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