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7-09-03王晓潞杨瑜彭志勇王伟
王晓潞,杨瑜,彭志勇,3,王伟,4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 中铁特货运输责任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3. 广州机车检修段,广东 广州 510800;4. 中铁特货汽车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54)
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王晓潞1,2,杨瑜1,彭志勇1,3,王伟1,4
(1.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 中铁特货运输责任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3. 广州机车检修段,广东 广州 510800;4. 中铁特货汽车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54)
高铁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时空压缩效应扩展了游客出游半径,提高了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缩短了游客出行时间,开启了东北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分析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高铁发展为东北旅游业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高铁影响下东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重塑一体化旅游合作机制等路径,为优化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高铁;东北旅游;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高铁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丰富了游客的出行方式,加强了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由于高铁带来的交通可达性、舒适性等变化,使旅游者的出行行为、旅游业的空间格局,以及旅游企业的经营策略等都会发生变化。
2016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简称规划),勾勒了未来“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宏图。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高铁网规模将达到3万km,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高铁里程将达到3.8万km左右[1]。目前东北地区已开通的高铁线路主要有:京哈、沈大、哈齐、沈丹以及吉图晖高铁,高铁线路的开通使沈阳、哈尔滨、大连、长春、吉林等东北大城市联系更加密切。其中京哈高铁作为“八纵八横”里的一纵,北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经吉林、辽宁、河北、天津抵达首都北京,预计在2019年全线通车。届时京哈高铁将成为贯穿东北三省与关内各地最重要的快速通道,并与沈大、长吉、哈齐等城际铁路共同构建东北地区高速铁路网。这为促进东北与关内地区的联系与交流,为东北的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东北地区旅游发展已进入“高铁”时代,如何结合高铁的开通运营,应对旅游业的发展变革,已成为政府、企业等各界所关注的热点。立足于高铁发展背景,探讨其对东北旅游业的影响机制,分析高铁为东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研究提出以高铁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对策。
1 高铁对东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东北三省地理位置特殊,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世界级的冰雪资源,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森林资源,富饶的农业资源,优良的湿地资源,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民族文化资源。近几年东北地区旅游规模扩充,特别是哈大高铁沈哈段于2012年底通车后,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总体来说,高铁拉动了东北旅游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铁对东北旅游业的影响见图1。
图1 高铁对东北旅游业的影响
1.1 改变旅客行为方式
高铁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旅游方式和消费习惯的认识。对旅游者行为模型的研究表明,旅游者在经济预算和时间花费限制下,希望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较近的地方或是更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而高铁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预期[2]。
高铁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实现了短时间内的长距离移动。一方面,打开了大客流的通道,实现了人们所预期的“快旅慢游”。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研讨、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在调查的611名受访人群中,利用高铁进行旅游、探亲访友、公务等目的的出行人数占比约70%。对于这部分旅客来说,都希望缩短旅途时间以获得更佳的效费比,因此高铁出游已成为人们的首选。另一方面,高铁广受中青年旅客群体的青睐。调查显示,18~39岁的中青年人乘坐高铁的比率高达80%,相对于老年人,中青年人工作比较繁忙,旅行时间较短,因此也更能接受高铁这一新生旅行方式。高铁改变了人们旅游、出差、探亲访友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
1.2 影响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要。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时间及旅游动机可划分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3]。以空间结构为研究重点,空间结构受地域不同的影响而分布不同。由于来源地不同,游客的经济收入、生活理念、消费习惯不同,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安排以及购买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可以说空间结构是游客旅游行为的决定因素。
高铁的开通,打破了区域旅游既有的客源市场空间格局。一是高铁缩短了时空距离,扩大了客源半径。依据传统的旅游市场理论,多以半径距离测算客源发生地,如以半径200 km、500 km等预测旅客的来源地、客流量、游览时间、交通工具等。以京哈高铁为例,其中从北京到沈阳相距703 km,汽车行驶需要8 h,京沈客专开通后将缩短为2 h。目前,东北旅游的国内客源市场大多限于省内;未来京哈高铁开通后,公交化的高铁运营模式,将使人们出行半径扩大,使东北的同城化体系加强,省份之间的客流势必相互流动。丹东市在高铁开通前,年接待游客量为110万人次,而在高铁开通后达到了530万人次,增长了近4倍,仅“丹东断桥”这一景点,“十一”黄金周游客日游览量就由1万人次跃升到3万人次。二是客源向高铁沿线辐射。游客以往多倾向于规模大、名声好、吃住行方便的景点,客源是以点辐射成面。而现在由于高铁的快捷,沿线各城市地方美食、自然风光、特色文化等均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客源将以高铁为主干向沿线发散。可以说,高铁将中长途的旅游缩短为近中途的短线游,其影响超越了客流的自然生长,加速了沿线旅游景区的纵向布局调整。
1.3 促进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4]。在旅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旅游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带动了房地产、商业贸易、工农业、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高铁作为东北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对于加快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带动站点周边住宿、餐饮、购物、房地产等相关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均具有巨大影响。沈阳北站建成后,当初的空地改造成以沈阳北站为依托的集商业、金融、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金融商贸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为城市孕育了新的商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哈尔滨西站落成后,车站周边形成高铁新城,刺激了房价增长。此外,高铁还推动了城市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位于沈阳北站东南侧的东北最大会议中心——东北总部基地,在高铁开通后会展业扩展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吸引了更多的商务交流;激发了东北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近代流入的外国文化以及新时期的东北文化使东北地区的区域特色更加浓厚,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东北二人转、艺术冰雕已成为城市旅游品牌。高铁的开通,促使东北旅游产品多元化,东北独特的农耕狩猎游、朝鲜族生活体验、边境购物游等都成为高端旅游的新宠。
2 高铁为东北旅游业带来的挑战
高铁对东北地区旅游经济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同时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1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铁发展迅猛,促使客流量快速增加,对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带来了严峻考验。一是城市配套的公共交通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公交、出租车、旅游大巴以及停靠站和出入口都需要进一步与高铁站的出入站紧密衔接。运输产品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完整性,高铁减少旅行时间的同时,城市公共交通设施需要与高铁衔接,避免因换乘等原因导致出行时间增加,影响旅行效率。二是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需要进一步扩增。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面对高铁旅游带来的大量客流,很可能出现酒店住宿紧张、餐厅爆满的现象,从而影响游客的出游满意度。因此要进一步增强质优价廉的住宿、餐饮、娱乐等一系列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
2.2 东北旅游产品有待进一步升级
高铁扩大了东北旅游的半径,带来了更多游客,传统的观光型游览已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体验需求,各景点应加快调整、建设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对不同游客需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不同类型旅客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开发丰富性、文化性、参与性、舒适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的旅游营销策略。
2.3 旅游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铁开通拉近了沿线节点城市间的距离,城市间的客源流动加大,而目前城市的旅游只局限在本地开发和周边布局,缺少跨区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由于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周边地区的旅游业也会受到影响。游客在核心城市形成的“旅游圈”中需要便捷快速的旅游服务,但由于地区间的合作尚未开发,使得跨地区的旅行变得困难。由于跨地区交通不便将导致游客旅游体验下降,消费者效用降低。因此,政府、企业应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采用点、线、面的层次来规划旅游景点开发,实现旅游产品创新。
3 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对策
3.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
紧密衔接高铁,加快旅游集散系统的建设。高铁运输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紧密结合,实现高铁与公共交通的快速衔接换乘。公交、地铁、出租以及机场大巴等公共交通方式在规划线路和站点时应将高铁站纳入路线范围,使与高铁能够无缝衔接。快速换乘将进一步减少旅行时间,提高旅行效率。
整合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作用。高铁站是客流集散的中心地带,铁路部门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和新媒体等宣传手段,在完成客流时间和空间移动的基础上,将住宿、餐饮、公共交通等服务项目集成。根据差异化需求,扩增既有场站服务项目。利用既有的车站旅游咨询中心,在兼顾提供咨询等服务外,为旅客提供酒店预订、租车、景点门票销售等的有偿服务。针对特殊需求的旅客,可提供接送一站式定制服务。
3.2 开发特色高铁旅游产品
高铁引发了客流市场变化,必然会影响既有的旅游板块结构。东北地区在原有的旅游产品基础上,应开发具有特色的高铁旅游产品。
(1)开拓推出适合中青年人的定制服务。针对中青年人的喜好特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开发高端商务旅游产品,推出多元、行程更加丰富的旅游线路。如美食+养生、购物+娱乐、会议+观光等,开发有个性的半自助游和自由行产品,如古村落探秘、农耕园种植、影视基地体验等,做到市场化、常态化。
(2)推出短线游、主题游。由当地政府、旅游机构以及铁路企业联合设计东北的特色短线游,如民俗体验、生态观光、美食养生等高铁专项短线游,实行高铁一站直达、往返接送、景区吃住、一票核收,以满足游客快捷舒适的需求。针对不同客源要求,还可推出滨海游、工业游、冰雪游、温泉游等主题游,旨在推广东北名胜、美食以及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在高铁站内外、景区都设置地方特色美食、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宣传片,以吸引更多人通过高铁出游。
高铁旅游产品是传统运输产品与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即在提供准时、快捷、舒适的“位移”服务的基础上,为旅游者提供多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铁路企业在开发高铁旅游产品时,应重点提升旅游专列的环境、餐饮等途中服务,使之与东北的自然人文特色有机结合。例如在高铁车站及动车组列车上播放沿线旅游景点宣传片,组织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等具有鲜明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歌舞表演,向乘客销售民族特色工艺品、纪念品、地方美食及土特产品等。同时,铁路企业应积极与当地政府、旅游机构、餐饮酒店开展合作,利用其在景区、住宿、餐饮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多样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例如结合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冰雪资源,设计“森林冒险、冰雪之旅”等高铁一站直达旅游,并对乘坐高铁出行的游客实行旅游景点票价优惠,既推动了游客选择高铁出行,又带动了高铁沿线景区的客流,实现了“运游结合”,有助于打造“高铁+旅游”的品牌旅游产品。
3.3 实现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1)拓宽高铁经济产业链。除高铁票价收入外,还应开拓高铁衍生品的市场收益面。可与高铁站周边的酒店、商场合作,进行利益分摊,凡持该站高铁票的旅客可在酒店或商场参与商品价格抵扣活动;可与当地政府联合推出城际旅游高铁电子年票,可在年票中自由选择出行时间、车次和旅游地;可在高铁餐车上聘请当地有名厨师,推出当地特色美食现场制作售卖服务,如延吉冷面、东北乱炖、锅包肉等当地特色菜品;可拍卖高铁旅游线路,外包给旅行社开展更为专业、贴心的服务。此外,积极发展高铁物流,与顺丰、EMS、京东等公司推出特产半日达、包裹一日到等物流产品。
更重要的是通过高铁巨大的正外部性,为周边的房地产拥有者、开发商、零售业主及当地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超额经济效益。在规划高铁综合商业中心前,应首先对其正外部性进行充分论证与评估,并从可实现内部化、可操作的角度对房地产增值、商业资源开发收益(包括广告价值与物业租金等)、GDP贡献度等进行量化分析,为高铁外部效益内部化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政府在此基础上与商业地产开发商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高铁站点的经济辐射作用与集聚效应,构建集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中心,不断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高铁经济的辐射范围[5]。
(2)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积极研究区域合作体系。将东北地区主要旅游城市的客源数据、旅游信息共享互通,依托重点区域的交通线网,串联重点城市和核心旅游资源。区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降低旅游出行困难,进一步增加高铁出行在东北地区的快捷性、可达性、舒适性,引导旅客出行方式转变。通过高铁旅游促使沿线城市间优势互补,引导形成跨区域旅游流,最大程度发挥旅游一体化的综合功能。
3.4 加强营销推广力度
我国高铁旅游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知名度小、产品受众少。高铁旅游产品的营销广度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途径。铁路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其他信息化营销手段,加强铁路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重点打造口碑好、知名度高的高铁旅游品牌,激发产品受众对高铁旅游的好感与关注度。同时依托高铁对沿线经济的正外部性,推动当地政府加大对潜在高铁旅游景区的投入,激发景区改善配套设施与接待能力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广泛联动”的旅游营销格局,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渠道,开展高铁旅游的“组合拳”营销,实现高铁旅游市场的扩大与发展。
4 结束语
高铁的开通,改变了旅客出行方式,影响了客源市场空间格局,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为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为此,应扭转发展理念,自主创新,发展高铁延伸产业链,规划基于区域旅游的特色产品,续写区域旅游新篇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东北地区旅游业发 展规划(2010—2020)[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10.
[2] 汪德根,陈田,李立,等. 国外高速铁路对旅游影响 研究及启示[J]. 地理科学,2012,32(3):322-328.
[3] 万绪才,丁登山,马永立,等. 旅游客源市场结 构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 人文地理,1998(3): 74-79.
[4] 阚如良,李肇荣,郑宇飞.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及实证分析[J]. 商业时代,2007(9):89-90.
[5] 王明波. 京沪高速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商业规 划研究[J]. 中国铁路,2014(9):11-13.
责任编辑 李凤玲
On Ways of Developing Northeast China’s Tourism with High-speed Railway as the Core
wANG Xiaolu1,2,yANG yu1,PENG Zhiyong1,3,wANG wei1,4
(1.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2. China Railway Special Cargo Services Co Ltd,Beijing 100055,China;3. Guangzhou Locomotive Maintenance Depot,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China;4. China Railway Special Cargo Services Truck Logistics Co Ltd,Beijing 100054,China)
High-speed railway transpor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tourism activities. Its “time-space compression” efect expands the travel radius of tourists, improves the accessibility of node cities, and reduces travel time. These help usher in a new age of developmen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uence of putting high-speed railways into operation on tourism in the region and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ere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high-speed railway as its core, the paper studies the ways to develop tourism infrastructure, spark innovation in business models of tourism and reshape the integrated tour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infuence of the high-speed railways in the region.
high-speed railway;tourism in northeast China;tourism products;tourism infrastructure
U239.8
:A
:1001-683X(2017)06-0031-05
10.19549/j.issn.1001-683x.2017.06.031
2016-12-19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15YJ140)
王晓潞(1984—),女,工程师。
E-mail:wxl637163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