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地下交通通道中的应用
——以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地下交通通道为例
2017-09-03
1.工程概况
1.1 项目简介
济南市顺河高架路穿越主城中心区,是快速路网规划“三横五纵”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顺河高架南延快速路建成后,将与二环南路、北园大街、二环东路、二环西路构成快速路路网骨架,共同组成主城区的快速机动车走廊。
顺河高架南延快速路的建设将有效提升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方便了主城区南部居住区的居民出行。本项目建成后,将拉近济南南北距离,带动济南市的旅游、商务、会展、房地产等产业发展。以快速路为纽带,西部城区、主城区、东部城区、滨河新区与南部景观区将更紧密的连接为一体。
图1 顺河高架南延工程位置示意图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建设工程北起玉函立交,南至二环南路英雄山路立交,全长约5.16公里。顺河快速路南延主线采用隧道和高架桥结合方式,从玉函立交直接下穿地下交通通道,到七里山南口地下交通通道穿出地面,高架部分从七里山南口向南与二环南立交相接。
1.2 BIM技术应用特点和难点
顺河高架南延工程中地下通道沿线环境复杂,涉及到道路、高架、管线等专业,协调难度大,常规设计手段难以表达清楚设计意图。
BIM技术的难点在于地下通道本身的设计难度和BIM技术自身的难度两方面。BIM应用难点主要有:(1)建设条件复杂,地面地下环境复杂;(2)缺少地下通道项目BIM解决案例;(3)各类地下管线较多,专业间协调复杂。
(4)Revit建模软件套包内没有地下通道模块,在处理地下通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相接处,横坡度相反的过渡段无法准确的连接。
(5)在道路设计方面,使用Civil 3D的道路设计模块,通过装配的改变以及偏移功能,进行道路建模。由于道路横断形式较多,变化复杂,使用Civil 3D的传统操作进行装配时工作量大。
(6)在细节方面,如绿化带的开始与结尾处,绿化带不能按实际设计标准表现出来,而且模型精度达不到要求。
图2 现状管线展示
图3 地下通道出入口与地面道路横坡相反
图4 道路横断装配表
图5 绿化带开始处展示
(7)三维设计过程中,由于地下通道、道路、管线组合模型较大,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
(8)由于甲方、设计方、施工方对BIM技术了解还不够,对于BIM技术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不能很好的发掘BIM技术的真正价值。
2.BIM组织及应用环境
2.1 BIM应用目标
(1)地下通道、道路、高架组合结构复杂。通过三维设计模型,可以检查地下通道、道路、管线各构件之间相互关系,验证施工时的可操作性,而且将设计方案精确地呈现给甲方,方便更好的进行决策。
(2)进行revit构件库的建设,提高设计人员的效率。
(3)形成可以指导其他类似项目的BIM标准。
2.2 实施应用点
(1)基于道路曲线的地下通道创新建模方法;(2)高架桥与地下通道的方案比选;(3)revit构件库开发与应用;(4)地下管线、构筑物设施的碰撞检查;(5)地下通道的填挖土方量统计;(6)三维场景虚拟漫游。
2.3 实施方案
通过本工程的BIM实施,建立一套适用于地下通道项目全过程的BIM设计解决方案。
使用Civil 3D处理物探数据,生成实际的地形曲面,然后将该区域的卫星图覆盖到曲面上展示地形效果。使用ArcGIS批量生成现状的管线以及现状建筑;地下通道、道路、管线使用Civil 3D进行建模,然后导入到Revit中,最终在revit中完善模型。
2.4 应用措施
图6 地下通道与道路高架间关系展示
依据BIM的建模流程制定合理协同模式及工作流程;根据工程需求,确定项目的工作内容、深度、进度安排。根据设计内容进行专业拆分,交给设计人员进行专业设计。
2.5 软硬件环境
BIM软件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较高,至少使用8核CPU,16GB内存,64位系统,独立显卡1G缓存,最好有一台服务器,以便于运行大型项目。
通过前期的调研、咨询与学习,本项目使用Autodesk平台的几款核心软件进行BIM设计,主要使用的软件有Infraworks、Civil 3D、Revit、Navisworks、ArcGIS软件。
3.BIM应用
3.1 BIM建模
建模涵盖地下通道,两端高架桥梁、地下通道周边的地形、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设计内容。
3.2 BIM应用情况
使用Civil 3D软件,根据所给的CAD物探图中的等高线、高程数据点、河流及湖泊位置快速、精确建立数字地面曲面模型。
绘制地下通道的中心线和纵断面,添加地下通道偏移,然后装配地下通道、道路及桥梁模型。
由于地下通道中心线都是空间曲线,而且设计道路宽度频繁变化、匝道曲面过渡困难、高程依靠桩号等,使得Revit等建模工具难以完成地下通道结构的设计,通过探索,我们将Civil3D和Revit功能进行结合解决了这一建模难题。
在项目前期,专家一般关心线形走向和设计规范参数,业主则关心占地面积、拆迁和工程造价,而公众更关心环境问题,利用BIM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BIM技术完整地展示了方案的技术特点,可以更容易地被专家、甲方和公众理解,解决了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沟通问题,提高了方案决策的科学性。
4.运用效果
(1)通过BIM技术完整建立地下通道的周边地面和地下环境,减少传统二维设计中产生的设计变更问题。
(2)实现在Autodesk平台上的协同。
(3)能够将设计成果用真实的三维展示出来。
(4)通过三维的碰撞检测将设计上的失误提前检测出来,提高设计质量。
(5)地下通道、道路、管线一体化设计,统筹考虑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6)实现了地下通道标准段的构件的参数化,将加快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速度。
(7)可视化的方案展示,更容易被专家、业主和公众理解,从而提高了方案决策的科学性。
5.总结
5.1 创新点
本项目进行了不少技术手段的创新,有力地提升了BIM项目设计的质量和速度;地下通道、道路、管线基于坐标、平纵曲线、桩号在BIM中准确定位;实现地下通道标准段的参数化;BIM分析优化设计方案;解决了地下通道、道路、管线在同一平台的协同设计问题;解决了地下通道横断变宽的过渡问题;解决了地下通道出入口与主干道路衔接问题;实现现状建筑、现状管线批量、快速建模;打通多软件之间的数据传递。
5.2 经验教训
本项目构件多且体量较大,项目前期未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分级与规划,导致计算机运算负担过大,造成工作效率缓慢等影响。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BIM模型的检查标准以及规范,亦没有检查模型的有效软件工具和方法,既缺乏准确有效的模型检查手段,又缺少可以遵循的模型检查标准。现在主要的审查方式仍是人工审查,即人工对模型的几何及非几何信息进行判断、确认,检查中出现的错误、遗漏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难以避免。
模型库(族库、构件库等)不够完善,在建立构件级模型文件的工作上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例如针对项目的专项构件或特殊构件需要重新创建,以及复杂的结构构件不宜建立模板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BIM工作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