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组管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2017-09-03许娅玲王荣贵
许娅玲 王荣贵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 荆州 434020)
责任组管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许娅玲 王荣贵*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 荆州 434020)
目的分析责任组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儿科病房整体护理工作进行分组管理,责任到护士个人,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落实情况与患者满意度相结合,实行全程追踪评价。结果责任组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彰显了管理水平。结论在儿科整体护理中运用责任组管理,提高了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率、健康教育普及率和患者满意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责任组管理;护理模式;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作为儿科临床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科室各方面的形象。整体护理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得到广泛推进,临床中护士的工作任务改变了以往单纯疾病护理的现状,更加关注与社会心理密切相关的身心护理,护士个体的分工也随之发生改变,小组护理代替了单一的个体分工[1]。我院儿科出院患者数年均近万人,笔者所在的儿科约占一半,病床周转快,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无法直接交流或沟通困难,护理服务更需要高标准严要求[2],在儿科实施责任组管理,有利于针对性发挥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作用,调动护士主动性,提升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患者满意率,提升儿科品牌服务内涵。现将笔者所在儿科实施责任组管理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科护士共计25名,其中护士长、实习护士长各1人。科室床位60张,根据床位数设责任组2个,每个责任组设组长1名,责任护士10名,每个责任组管理30张床位,每名护士管理3张床位。
1.2 方法
1.2.1 实行分级管理:为了适应儿科患儿的护理需要,有效地发挥护士分层管理的效能,合理调配科室人员,实行护士长-实习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垂直管理。分组过程中,护士长充分平衡了小组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职称高低、操作水平、沟通能力、配合效率、人际关系等方面,力求合理组合搭配。这种垂直管理体系构成了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的层级体系,一级监督一级,放手不放眼,自上而下的考核与自我检查相结合,护理监控全程贯穿于护士日常工作之中[3]。同时,科室在两个责任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每月对获胜小组奖励500元。
表1 责任组管理对三项服务质量指标的影响情况[n(%)]
1.2.2 合理确定岗位职责: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必须要发挥好发挥各级护理岗位效能,激励员工提升积极性和创造性[4]。我院合理制定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实习护士长协助护士长重点查看“三查七对”执行情况,急救药品、器材和高危药品管理,危重患者护理措施是否落实,护士站、治疗室、值班室、库房管理是否规范;责任组长每天巡查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全方位评估辖区内护理质量,检查基础特一级专科护理、整体护理与优质服务、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病历书写,发现问题及时与责任护士沟通。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分管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执行分管患者的各种生活护理、治疗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抢救处理、健康宣教与康复指导,配合医师进行治疗、查房、抢救工作,密切观察患者以掌握分管患者的病情变化。
1.2.3 实行全员岗位责任制考核:针对岗位进行管理是医院护理资源管理的基础,是提升护理绩效水平的核心要素[5]。制定各级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每月考核统计得分情况,与当月奖金发放相挂钩,与科室护士之星、安全标兵、技能提升奖等评优相结合。每周在科内开展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同时对每一位出院患者开展回访调查,了解责任组管理成效,发现问题,通过科周会及时指出并处理,提升护士工作责任感与积极性。
1.2.4 实行APN连续排班:以责任组护理为单位,推行APN连续排班方,A班7:45~16:00,P班16:00~00:00,N班00:00~8:00;夜班后休息1.5 d,责任组长工作时间7:30~16:00,责任护士休息时,其分管患者由其组长暂时代为管理;责任组长休息时,管理职责由本组年资高、有经验的组员暂时帯其履职。通过APN连续排班,护士工作、休息时间得到合理分配。
1.3 评价方法:随机抽取儿科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患者病历500份,从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健康教育情况、回访患者住院满意度情况等3个方面,对责任组管理实施前后的服务质量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责任组管理实施前后三项指标变化情况: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率由92%提升到97%;健康教育由83%显著提升到97%;患者满意率则由85%提升到98%,见表1。
3 讨 论
3.1 提高了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率:从表1可以看出,实行责任组管理后,基础及专科护理落实率大幅度提高。责任组管理模式中,责任组长每日提前15 min上班,检查前1 d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对治疗依从性不高的患者与其家属及医师进行重点沟通,提高了医嘱执行力。责任组长参与晨间交接班,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患者管理,亲自完成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亲自与有不满苗头的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现场教学,让低年资护士身临其境、快速提高。责任组长每日检查辖区内责任护士的工作情况,及时纠正问题,每周在科室安全警示教育会上进行案例剖析、总结讲评,提升小组的工作质量,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3.2 提高了健康教育普及率:实行责任组管理后,健康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因责任制分组管理,患者住院期间有了明确的照护人[6],责任护士健康宣教更为积极主动,注重通俗性、互动性,穿梭在病区,主动地到床头,积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与专科护理,有些护士还向患者家属发放个人名片,强化联系和沟通。健康教育过程中,责任护士针对性地与患者家属拉家常,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沟通时间明显增多,拓宽了患儿家属的健康知识面,使家属不经意间便对患儿疾病的护理、饮食、用药、预防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同时,笔者发现责任护士为了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在工作中勤于自学,积极查阅资料,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3.3 提高了患者住院满意率:在实行责任组管理后,患者满意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责任组长在进行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时,和患者的接触较多,能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及思想动态,及时向管床医师和实习护士长反映。责任组长的“走动式管理”,能及时掌握患儿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责任护士沟通工作的服务态度、下科室频次、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细节问题,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责任护士与自己所管理的患儿建立了一对一对应的服务关系,工作更有责任感,能熟练掌握自己所管患儿的病情变化、治疗用药、护理效果和心理状况[7]。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有规定的责任小组负责,每个护士始终负责本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巡视病房的次数多了,患者呼叫的次数大大减少。同时,科室为进一步提升护理管理的品质,在责任小组间开展竞赛,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护患关系更加密切。
总之,责任组管理是为所定向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有效和可追踪的护理模式,彰显了整体护理的深刻内涵,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8],提升了护士综合素质,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一支团结向上的护理团队。
[1] 黄春梅,黄丽萍.浅谈开展整体护理责任组长的角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321-322.
[2] 缪宇燕.儿科整体护理中责任组长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1,9 (33):3078-3079.
[3] 刘英,樊落.急诊科实施层级联合小组责任制管理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20):80-82.
[4] 王爱平.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4,29(7): 1-3.
[5] 吴欣娟.护士岗位管理与培训实践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5):79.
[6] 王淑勉,周玉玲,王晓风,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5):46-48.
[7] 邹欣茹.在儿科病房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58-60.
[8] 蒋蓉,温贤秀,谢彩霞.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19-422.
R473.72
B
1671-8194(2017)19-0202-0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