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性多丝量家蚕品种云蚕9号
2017-09-03朱水芬廖鹏飞张金祥吴克军
朱水芬 杨 文 黄 平 廖鹏飞 张金祥 吴克军 陈 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强健性多丝量家蚕品种云蚕9号
朱水芬 杨 文 黄 平 廖鹏飞 张金祥 吴克军 陈 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云蚕9号(金松·M5×红10·红12)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育成的强健性多丝量家蚕新品种。介绍了云蚕9号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特性和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实验室鉴定成绩和农村饲养成绩表明:云蚕9号体质强健,耐粗饲,适合粗放型省力化饲养,解舒好,丝质优,适合气候冷凉和温和的地区饲养。
家蚕品种;云蚕9号;强健性;多丝量;金松·M5;红10·红12
云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属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理气候,是优质蚕茧生产区,素有“养蚕天堂”的美誉。但是,因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蚕桑精细操作的模式受到挑战,导致蚕病时有发生损失日益加重,蚕桑产业还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良好经济效益,云南省蚕桑生产的现状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极不相称。另外,云南省蚕区主推的家蚕多丝量品种云蚕7×云蚕8和菁松×皓月,均是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品种,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品种的优良种性也逐渐退化[1],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饲养均会出现一些不良性状[2-3],特别是品种的强健性和抗逆能力较差,不适应蚕茧生产逐步朝着高效、省力、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为此,我们以强健性、多丝量作为家蚕新品种的选育目标,充分利用云南省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材料,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及有利于重要目标性状选择的技术措施,重点是提高其抗逆能力,适应家蚕饲养向粗饲方向发展,选育出适应性较好、综合经济性状较优的家蚕四元杂交新品种云蚕9号(金松·M5×红10·红12),经实验室和陆良、楚雄、祥云、鹤庆、隆阳等主蚕区的农村生产鉴定,其盒种产茧量37.89 kg/盒,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3%,茧丝长1 350 m,解舒率79.37%,鲜茧茧层率23.41%,上茧率95.86%,鲜茧质量达到5 A级以上,抗逆能力较强,性状表现优良,深受饲养蚕农的欢迎。现将云蚕9号的主要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原种的主要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
1.1 原种的主要性状
金松·M5(正反交):中国系统(中·中),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幼虫素斑,眠起较快,食桑旺盛,容易饲养。克蚁头数2 200头左右,蚁蚕黑褐色,有趋光性和趋密性。大蚕体色青白、体型粗壮。5龄经过7 d,全龄经过24~26 d。老熟齐一,营中上层茧。茧椭圆形,茧色洁白,缩皱细,茧型中等偏大。蛹期短,与红10·红12组配繁育一代杂交种,金松·M5应推迟3 d出库催青。发蛾涌,雄蛾活泼,雌蛾产卵快。卵色深灰色,卵壳乳白色略带黄色。
红10·红12(正反交):日本系统(日·日),四眠,二化性杂交原种,幼虫普斑,抗逆性强。克蚁头数2 250头左右,蚁蚕黑色。小蚕眠起较整齐,有逸散性。大蚕体色青白,体质强健,食桑活泼,食桑量大,好养。5龄经过8 d,全龄经过27~28 d,上蔟涌。茧长椭圆形束腰,茧色白,缩皱中等偏细,茧型大。蛹期长,与金松·M5组配繁育一代杂交种,红10·红12应提前3 d出库催青。雄蛾强健、交配性能好,雌蛾体型大,产卵快、卵量多,但卵胶着力稍差。
1.2 原种的饲养技术要点
1.2.1 催青要求 采用两段催青法催青,胚胎发育前期(戊3胚胎前)温度为22.5 ℃,相对湿度为75%~80%,自然光照;胚胎发育后期(戊3胚胎后)温度为25.5 ℃,相对湿度为85%~90%,光照18 h;蚕种点青后,及时包种,全黑暗保护,促使蚁蚕孵化齐一。
1.2.2 饲育条件 1~2龄全防干育(上盖下垫),温度为28.0~29.0 ℃,相对湿度为85%~90%;3龄半防干育(上盖下不垫),温度为26.0~27.0 ℃,相对湿度为80%~85%;4龄半防干育,温度为24.0~25.5 ℃,相对湿度为75%~80%;5龄开放育(不盖不垫),温度为24.0~25.0 ℃,相对湿度为65%~75%。
饲育过程中,稚蚕期在给桑前要及时匀座扩座,避免食桑不匀导致家蚕发育不齐,特别是金松·M5有很强的趋光性,各龄眠中应适当暗光处理,做到适时饷食。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及时淘汰弱小蚕和迟眠蚕,提高发育整齐度。壮蚕期要通风饲养,做到良桑饱食。
1.2.3 叶质要求 收蚁及各龄饷食应选用适熟偏嫩的桑叶,避免老嫩不一导致家蚕发育不齐。壮蚕期饲喂充分成熟的桑叶,避免喂过嫩叶、虫口叶和污染叶,忌喂蒸热叶、变质叶和过湿叶,做到良桑饱食。
1.2.4 蚕病防治要求 整个饲养过程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养蚕前、养蚕中、养蚕后均要做到严格消毒,消灭传染源,保证蚕种繁育安全。
1.2.5 上蔟采茧要求 金松·M5比红10·红12的5龄期短1 d,且上蔟较涌,注意做好上蔟前的准备工作;红10·红12蚕尿多,应稀上,避免蔟中湿度过大而增加不结茧蚕数;金松·M5、红10·红12均进行早采茧,时间为上蔟后3足天,以免造成缩尾蛹,影响鉴蛹工作;蔟中避免强光直射。
1.3 蚕种繁育期注意事项
一是金松·M5发育较快,红10·红12发育偏慢,宜掌握红10·红12品种提前2~3 d收蚁,并做好发蛾调节工作。二是壮蚕蚕体粗壮,食桑旺盛,应注意良桑饱食。三是上蔟不宜过密,蔟室光线力求均匀,并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以减少同宫茧、不结茧蚕的数量。四是雄蛾活泼,趋光性强,雌蛾羽化后爬到蚕扁边沿的较多,而且容易跌落,要根据家蚕品种的蚕蛾习性,作好感光、捉蛾等项工作,以保护好雌、雄蛾。
2 一代杂交种性状和饲养技术要点
2.1 一代杂交种性状
云蚕9号的正交蚕卵以灰绿色为主,有少量蚕卵呈灰色,卵壳淡黄色,反交卵色紫褐色,卵壳白色。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正交稚蚕趋光性强,起蚕活泼,反交有逸散性,眠起齐一。壮蚕体大而强壮,体色青白,普斑,各龄食桑活泼,不踏叶,饲养容易(图1)。5龄饷食1~3 d食桑缓慢,4 d开始食桑较快,5龄经过较长(约8 d)。老熟齐涌,营茧快,喜结上层茧,茧长椭圆形,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型大而匀整(图2),每公斤茧约500粒左右,盒种产茧量45 kg左右。茧层率24%左右,茧丝长1 350 m,解舒率79.37%,纤度中等,洁净优,适合缫高品位生丝。该品种5龄期对高温干燥、多湿的抵抗力强,但蔟中多湿易增加不结茧蚕数。
图1 云蚕9号的幼虫
图2 云蚕9号的蚕茧
2.2 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2.2.1 饲养技术要点 一是为使蚕卵孵化齐一,在收蚁前必须保持黑暗,注意补湿,相对湿度90%左右。收蚁当日不宜过早感光,避免蚁蚕逸散消耗体力。二是云蚕9号为春秋兼用品种,抗性较强,对温湿度适应范围广,但以稚蚕期偏高,壮蚕期偏低为最适发育环境。即:稚蚕期温度27.0~28.0 ℃,相对湿度80%~90%;壮蚕期温度23.0~25.0 ℃,相对湿度70%~80%。稚蚕期特别是起蚕趋光性强,要注意做好匀座、调匾的工作,防止食桑不均而影响发育齐一与蚕体匀整度。三是虽然云蚕9号对病毒病的抗性较强,但仍然需要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四是云蚕9号食桑活泼,各龄盛食期要注意良桑饱食。壮蚕期要注意稀放饱食,用桑宜新鲜适熟,以增加食下量,提高全茧量,避免饲喂过湿和发粘变质的桑叶。五是云蚕9号上蔟涌而集中,营茧快,要及时做好蔟室、蔟具的准备工作,上蔟宜适熟偏老,防过密,减少双宫茧。六是蔟中应注意通风排湿,减少蔟中死蚕和不结茧蚕的发生,确保品种优良性状的发挥。
2.2.2 建议推广区域 通过在不同气候和不同区域的试验,气候冷凉和温和的地区比较适宜云蚕9号的生长发育,建议在云南、四川、山东及江苏等省的蚕区春、秋期推广使用。
[1] 杨继芬,雷树明,李刚,等.蚕品种云蚕7、云蚕8的种性维持[J].中国蚕业,2009,30(2):110-112.
[2] 吴克军,田梅慧,陈松,等.家蚕品种“云蚕7”的复壮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1):377-381.
[3] 杨继芬,雷树明,廖鹏飞,等.家蚕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在云南省的异地复壮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886-891.
[4] 朱水芬,杨文,张金祥,等.强健性多丝量品种“云蚕9号”的选育[J].蚕业科学,2016,42(1):92-99.
·稿件规范化与标准化·
参考文献著录方法与格式
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以下简称新标准) 已于2015-05-15发布, 并于2015-12-01实施。新标准是一个基础性、通用性的国家标准, 专门供著者和编辑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新标准共给出了16个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档案A,舆图CM,数据集DS,其他Z。其中A、CM、DS、Z是新增加的。新标准给出的电子资源载体和标识代码: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中国蚕业》的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引文处,对引用的文献按其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词句的组成部分标出。在文后的参考文献的目录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标示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并规范著录,著录项目应完整,内容应准确。本刊从2016年起参考文献著录一律执行新标准,现将几类常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专著] [1] 吕鸿声.西城丝绸之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03-229.
[2]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4:305-312.
[专著中析出文献] [3] 朱燕,计东风,林天宝.不同果桑品种综合性状调查[C]∥中国蚕学会,浙江省蚕桑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全国桑树育种与桑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出版者不祥],2013:51-57.
[期刊] [4] 李建琴,顾国达.“一带一路”对中国蚕丝业发展的战略意义[J].中国蚕业,2015,36(4):1-7.
[5] 柴建萍,白兴荣,谢道燕.蛹虫草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药理功效[J].云南农业科技,2003(4):22-23.
[6] XIA Q Y,ZHOU Z Y,LU C, et al.A draft sequence for the genome of the domesticated silkworm(Bombyxmori)[J].Science,2004,306:1 937-1 940.
[学位论文] [7] 祁广军.“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
[标准]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桑蚕原种检验规程:GB/T 19178—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1-6.
[专利] [9] 程嘉翎, 施毅敏,张国政,等.一种桑树伐条翘头剪刀:ZL 2010 2 0184343.5[P].2011-02-16.
[电子文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28)[2006-07-03].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7/03/content_324018.htm.
[报纸] [11]陈兵.江苏率先实现家蚕人工饲料养殖[N].农民日报,2014-05-13(3).
2017-06-05;接受日期:2017-07-06
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6NG15);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编号 2013KJTX006);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编号 2013BB007);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22)。
信息:朱水芬(1975—),女,云南建水,本科,高级实验师。 Tel:13529660870,E-mail:shuifenzhu@163.com
信息:陈松(1970—),男,云南镇沅,硕士,研究员。 Tel:13988027958,E-mail:13988027958@139.com
S881.2
B
1007-0982(2017)03-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