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2017-09-03李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6期
关键词:脑微出血性溶栓

李楠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

李楠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方法 9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随访90 d, 比较两组出血性转化和病死情况, 并比较两组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观察组的出血性转化率21.3%高于对照组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为(1.5±0.7)分、2周后的NIHSS评分为(1.1±0.2)分、90 d后的mRS评分为(1.9±0.4)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2.2±0.8)、(1.8±0.3)、(3.7±1.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虽然会使出血性转化率增高, 但对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有着改善作用, 且病死率不会增加, 建议推广应用。

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部分脑组织区域出现了供血障碍, 血氧供给量不足导致脑组织病变坏死,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梗死常合并微出血, 梗死面积越大, 出血风险越高。目前,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方法有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经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溶栓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出血性转化率有所升高, 但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1,2]。本院通过2015年7月~2016年8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94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安慰剂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 分析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 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94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1例, 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1.4±5.9)岁。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5例, 年龄43~77岁, 平均年龄(58.4±6.2)岁。所有患者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脑微出血患者分别是51例、37例及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发病时间在6 h以内, 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患者无精神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 24 h后对头颅行C T检查未发现出血情况则实施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同时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降血脂、降血糖及降血压等治疗[3-5]。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发病6 h以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所用药物为注射用阿替普酶, 剂量选取为0.9mg/k g, 但总体使用量不能>90mg。先通过静脉推注方式向患者体内注入10%, 余下药物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在1 h内注入到患者体内, 24 h后对头颅行C T检查没有发现出血情况则采用对照组相同方法治疗[6]。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使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0分为正常, 4分为严重缺损, 近期改善指得分超出基线4分或发病24 h内缺损症状消失[6];应用修正Rankin计算患者的mRS分值以对长期预后进行评价, 0~1分证明预后良好, 2~6分证明预后不良;患者入院后行首次CT检查脑内没有发现急性出血, 24 h后行CT复查显示分散存在高密度影, 但密度较血肿低且不均匀;90 d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及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出血性转化率21.3%高于对照组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及死亡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及N I H S 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为(1.5±0.7)分、2周后的NIHSS评分为(1.1±0.2)分、90 d后的mRA评分为(1.9±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2±0.8)、(1.8±0.3)、(3.7±1.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是指脑部供血发生中断致使脑组织出现坏死, 诱发供血中断的主要原因有脑部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及血栓形成致使管腔闭塞;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疼、耳鸣、吞咽困难、呕吐等, 发病比较突然, 多发于睡眠和休息的时候。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头颅磁共振以及脑血管造影等;头颅CT具有方便和价廉的特点, 但对于脑干和小脑存在的病灶不能很好的显示;头颅磁共振可以很好的对较大闭塞血管进行显示, 但价格昂贵以及体内有金属制品的患者不能给予该方法诊断;脑血管造影可以很好的发现血管异常部位, 但应用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且易引起并发症。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治疗方法有调整血压、维持呼吸畅通、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呼吸道感染、防止泌尿系感染、防止肺栓塞、加强营养、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早期活动等。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神经功能缺失。脑内微小血管发生病变出现微小出血导致脑微出血产生。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脑梗死发生恶化的原因不是出血, 而是水肿。所以, 非症状性出血不会诱导病情发生恶化。如果在发病6 h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大部分有脑血管病史, 溶栓治疗后血液流速加快, 灌注压升高从而容易发生血浆成分外渗出现血性转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患者的出血性转化率达到21.3%, 远远高于安慰剂治疗的出血转化率(6.4%)(P<0.05)。

溶栓治疗效果的最终评价标准是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的变化, 由于患者缺血区的神经组织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会出现不可逆损伤, 因此需要对缺血区尽快恢复供血功能, 以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关键作用的濒死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等进行挽救。在本次研究中, 静脉溶栓治疗使患者的NIHSS评分及90 d后的mRS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治疗患者(P<0.05), 且两种治疗方法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虽然会使出血性转化率增高, 但对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有着改善作用, 且病死率不会增加, 建议推广应用。

[1] 冯俊强, 杨光, 张立志.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3):146-147.

[2] 黄卫华.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研究.海峡药学, 2015, 2(5):148-149.

[3] 刘秀君.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并脑微出血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5(8):75-76.

[4] 杨继党, 林清原.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1):1785-1787.

[5] 许黎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出血性转化影响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5(10):1347-1348.

[6] 杨润华, 范赟芝, 张龙海,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12):16-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61

2017-06-28]

271219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

猜你喜欢

脑微出血性溶栓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