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的疗效观察

2017-09-03万凯马彩云尚清李靖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16期
关键词:躯干筋膜婴幼儿

万凯 马彩云 尚清 李靖婕

探讨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的疗效观察

万凯 马彩云 尚清 李靖婕

目的 探讨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的疗效。方法 20例2岁以内角弓反张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的放松训练, 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均治疗26 d,治疗组患儿治愈率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有明显疗效, 值得推广。

角弓反张;运动解剖学;放松训练

角弓反张是背肌的强直性痉挛, 使头和下肢后弯而躯干向前呈弓形的状态。婴幼儿角弓反张是肌张力亢进时常见的异常姿势[1], 在此种姿势下, 上下肢中线位的主动活动及目的性运动均受到限制, 而且加重了护理的困难, 不良姿势也使患儿易激惹, 易哭闹, 形成恶性循环。在康复治疗中, 改善角弓反张尤为重要, 但传统的训练方法耗时长, 见效慢,症状缓解后易受外界刺激而重新出现。根据运动学分析、筋膜理论[2], 结合临床实践, 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这三组肌肉的放松对缓解角弓反张有很大作用。三组肌肉上附着的筋膜在肌筋膜理论是背浅线的起点[3], 所以过度紧张时会造成头颈后仰, 躯干过伸展, 形成角弓反张姿势。本文探讨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科2015年 1月~2016年1月入院的20例2岁以内有角弓反张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标准:仰卧位, 头颈位于躯干延长线后方, 后背紧张打挺, 呈现角弓反张姿势。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1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采用传统的降低肌张力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括:①被动牵伸:患儿取仰卧位, 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腹置于枕骨粗隆下缘, 缓慢向上、向后牵伸, 以下颌抵住胸骨为宜。②主动牵伸:患儿取仰卧位, 治疗师一手托住患儿枕骨粗隆, 使患儿头颈微屈, 一手拿玩具逗引患儿, 使其向脚方向看, 在此过程中患儿会出现低头动作。③患儿端坐位, 双侧肩胛带略前伸, 双肩关节内收内旋,治疗师以玩具逗引患儿向低头向下看, 牵拉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④家长抱姿采用“背抱法”, 一手托患儿大腿,使其膝关节、髋关节屈曲, 一手从患儿腋下穿过固定躯干。⑤利用吊床, 使患儿保持半”U”型卧姿。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运动解剖学[4]分析,针对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进行放松, 改变头颈部过度后仰姿势, 从而打破背部过度紧张的筋膜链, 改善角弓反张姿势。具体如下。

1.2.2.1 枕骨下肌 枕骨下方深层的小肌肉, 此处本体感受器分布密集, 对人体的平衡与稳定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枕骨下肌是指位于颈项后部的脊柱区肌肉群, 从浅到深为头前直肌、头侧直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头上斜肌。枕骨下肌可以微调头颅活动, 神经支配高度密集,每个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肉非常少(3~5个肌纤维)。这些肌肉张力可以迅速发生变化, 并可精确调整头颅位置。

1.2.2.2 头夹肌 起始于项韧带的下半部、第7段颈椎的棘突和上面3段或4段胸椎的棘突, 是头部伸展主要肌肉,也可以只活动一边来旋转头部。

1.2.2.3 颈夹肌 以狭窄的腱带起始于第3~6段胸椎的棘突上, 并以腱束附着至头2段或头3段颈椎的横突后结节上。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儿仰卧位, 拉起时头位于躯干延长线前方, 仰卧位姿势无角弓反张;显效:患儿情绪激动(如哭闹厉害)时偶尔出现头颈、躯干过伸动作, 仰卧位拉起时头颈位于躯干延长线上;无效:患儿仰卧位拉起头颈位于躯干延长线后方, 安静状态下角弓反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儿均治疗26 d, 治疗组患儿治愈率为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在儿童运动功能的早期发育过程中, 头颈部的姿势稳定和运动发育是整个儿童运动发育的起点, 也是中心。人体活动的调节控制, 需要大量的信息, 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 还需要头颈部的适度灵活的运动来帮助收集良好的感觉信息。

角弓反张是脑损伤或脑瘫患儿常见的异常姿势, 它对头颈部的稳定与运动影响尤其巨大, 角弓反张是一种严重的、持续的痉挛, 表现为颈背弯成弓形, 脖子过度伸直, 足跟向背部弯曲[5]。同时手臂和手在关节处屈曲, 通常这种姿势是自然和持续地发生, 也可以因为活动而加剧。一般伴有角弓反张的患儿, 情绪表现为易惊、易哭闹、易激惹, 家长前来就诊时, 往往主诉患儿哭闹厉害、喂食和护理均困难, 这些对于患儿的恢复是恶性循环。从运动学、运动解剖学着手分析造成角弓反张的原因, 通常轻微的刺激便会造成背伸肌群及肌筋膜过度紧张, 躯干后群肌肉本体感觉过度敏感, 前群肌肉运动认知差, 在以往的治疗中, 对于此类患儿可能更多的关注四肢张力的问题, 因为患儿剧烈哭闹或过度紧张导致治疗进展缓慢。在查找根本原因后, 结合临床实践, 总结出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这些头颈部深层肌肉的松解与使用是解决角弓反张的关键, 通过这些肌肉的放松, 背部紧张的筋膜链被打断, 患儿能完成屈颈动作后, 前群肌肉便得到使用与认知, 异常的模式被打破, 患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头部的控制能力提高, 为下一步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6-8]。

角弓反张是在康复训练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为治疗切入点不明, 轻微刺激易反复, 不好控制。而根据运动解剖学、运动学分析方法、肌筋膜理论, 找到出现角弓反张的解剖学原因, 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从手法放松到姿势保持,缓解头颈背伸打挺的情况, 使患儿找到舒适的体位, 从精神层面及身体层面得到缓解[9-10]。

总之, 枕骨下肌、头夹肌、颈夹肌放松对改善婴幼儿角弓反张有明显疗效, 值得推广。

[1] 任世光, 崔红, 李娜, 等.婴儿脑瘫早期诊断神经运动检查15项.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12):1151-1155.

[2] 陈胜国, 汪华侨.人体骨骼肌的分布和变异.解剖学研究, 2013(3):237-240.

[3] Thomas W.解剖列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2:11.

[4] 顾德明, 缪进昌.运动解剖学图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3:89.

[5] 周士枋, 丁伯坦.运动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66.

[6] 戴红.人体运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8.

[7] 崔来友, 白士红, 张春林, 等.人体运动学模型的研究.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3, 19(6):10-12.

[8] 许淑慧.580例高危儿应用婴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法筛查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s1):72-73.

[9] 鲍秀兰.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法在筛查高危儿中的应用.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2010:256.

[10] 吕全新, 雷冬梅, 崔鸣, 等.婴幼儿早期两种神经系统评估方法比较.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0):62-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6.035

2017-06-26]

450000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康复医院

马彩云

猜你喜欢

躯干筋膜婴幼儿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树与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