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
2017-09-03张玲,宋婧
张 玲,宋 婧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中心卫生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提高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
张 玲,宋 婧
(枣庄市山亭区西集中心卫生院,山东 枣庄 277100)
目的 分析优质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A组43例予以优质护理,B组43例予以常规护理,对2组治疗依从性、焦虑、抑郁评分等作比对。结果 A组依从率95.35%,比B组79.07%高,(P<0.05);两组抑郁、焦虑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模式,可在提升治疗依从性的基础上,改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优质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呼吸内科较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复发率较高且病程较长,这就易使患者治疗期间伴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临床治疗依从性较长,影响预后[1]。因此,本次选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研究对象,现将结果作如下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43例,男/女:23例/20例,47~70岁,年龄均值(63.5±4.6)岁;B组43例,男/女:22例/21,45岁-75岁,年龄均值(64.0±5.4)岁。对2组临床信息作比对,发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B组予以一般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予以患者简单的健康宣教,并告知该病具体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对A组予以优质护理:第一,优质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等,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等消极心理。第二,优质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讲解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的知识,以使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治疗工作,并多倾听其诉求,了解其内心想法,以构建一份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第三,优质呼吸训练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保持坐卧位,放松全身,将右手放于在腹部,左手放在胸前,用鼻慢慢吸气,腹部慢慢隆起,而后用口慢慢呼气,自然内收腹部。在腹式呼吸训练指导中,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左手保持不动,待左手感觉胸腹慢慢起伏后,控制好呼吸、吸气频率,保持在每分钟6-8次,每日训练三次,15min/次。
1.3 效果评估
护理人员选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明显;对治疗依从性展开评估,发现患者完全遵照医嘱且配合医生积极完成各阶段的治疗,即完全依从;患者基本遵照医嘱指导完成各项治疗,即部分依从;患者完全不遵照医嘱且未按照医生指导完成治疗,即不依从。依从率等于完全依率与部分依从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对两组治疗依从率
43例A组患者中:28例完全依从,13例部分依从,2例不依从;43例B组患者中:20例完全依从,14例部分依从,9例不依从,比对可知,A组满意率95.35%(41/43),比B组79.07%(34/43)高,(P<0.05)。
2.2 比对两组各指标评分
护理后,两组各指标比对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A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B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指标评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呼吸内科中较常见,该病易反复发作,患者经长时间治疗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伴发的可能性会明显提升,从而影响预后。本次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期间予以优质护理,效果较显著,这是因为优质护理属于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通过优化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可为患者提供优良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临床各项治疗、护理工作,最终改善临床效果[2]。而且优质护理经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予以高质量的护理,经与患者耐心的交流、沟通,分析其心理变化,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
本次研究发现,A组依从率95.35%,比B组79.07%高(P<0.05);2组抑郁、焦虑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综上阐述,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可在提升治疗依从率的基础上,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归转。
[1] 刘 蕾,杨晓霞,曾 婕,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5(12):3333-3335.
[2] 张桂玉,刘小平,郭冬梅,等.认知行为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7):541-544.
本文编辑:李 豆
R473.5
B
ISSN.2095-6681.2017.19.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