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花还是野蛮生长共享经济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2017-09-03蔡雅婷
记者 / 蔡雅婷
遍地开花还是野蛮生长共享经济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记者 / 蔡雅婷
进入2017年,滴滴出行、摩拜、ofo小黄车、闲鱼等共享经济项目以势不可挡的姿势跻身独角兽行列。然而,共享经济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就在人们都认为共享经济会往利好的方向发展时,共享雨伞丢失率100%、新入局的“悟空单车”/“3Vbike”相继倒闭、共享床铺在北京中关村被叫停、共享篮球项目失败等消息不绝于耳。加入这场混战的公司以及项目不计其数,而那些没能适应共享经济市场发展的项目也被淘汰出局。本期《消费电子》就和大家探讨一下2017年的热门话题:共享经济。
新型共享模式
近期,主流媒体频频报道共享经济方面的消息,某些媒体甚至用到‘野蛮生长’、‘产能过剩’等词语来形容当下的共享经济市场。如今,只要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共享经济’,就会出现各类新型共享项目,可谓是遍地开花。
共享充电宝
企业提供的充电租赁设备,用户只需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即可“免押金”借用一个充电宝。此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是王思聪与陈欧的微博互怼,相信大家对那句“共享充电宝能成我就吃翔”的言论印象深刻。此外,街电、来电、小电等12家共享充电宝公司融资超12亿,势头强劲。然而,就在日前,来电和街电因涉嫌专利侵权打起了官司,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竞争可谓是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共享雨伞
共享雨伞是指企业在地铁站、商业区、居民区、校园、酒店等附近提供雨伞共享的服务。2017年初,共享雨伞渐渐显露锋芒,在广州、深圳及江浙沪一带开始试运行。然而,共享e伞在南昌市投放的3万把共享雨伞一个月不到便一伞难觅,负责人也只好出来表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藏伞于民是初衷”。此外,小编走访深圳多个商圈、公交站台,只在少数地方,如华强北和深圳大学的公交站旁看见过共享雨伞的踪影。
共享篮球
其共享模式是在共享篮球货柜前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注册并支付押金,选择一个篮球格扫码即可取球使用。共享篮球主要投放地点为高校校园,以“猪了个球”为例,其完成了千万级Pre-A轮融资,但是推出至今一直鲜有人问津。据悉,经常打篮球的用户群体一般都自带篮球,很少有人使用共享篮球,就算使用也是抱着尝试体验的心态,用户粘度不大。
共享床铺
共享床铺是继共享单车、汽车、充电宝、雨伞等之后的新共享项目。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出现,因外形像太空舱又被称为“睡眠共享舱”。共享床铺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它是由几个形似太空舱的大盒子组成,配备一次性床品,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费用的共享服务。但是刚推出不久,共享床铺就因为存在安全隐患在多地被叫停和查封。
共享按摩椅
通过共享App/微信/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按摩的一款福利共享产品。分为按摩椅和按摩沙发两种,收费不同,按摩椅比按摩沙发平均每个项目贵1元。目前投放地点是电影院、KTV、健身房、机场等公共场所。小编在包括中影国际影城、华夏星光影城在内的电影院试用过,操作和共享单车相同“扫描>支付>开启>按摩”,但是用户上座率不高。
共享KTV
2017年5月,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北京各大商场出现的一种迷你KTV,例如“咪哒miniK”。小小的“玻璃房”内摆放着一台点唱机、两副耳机、两只话筒、两个高脚凳,用户进入“玻璃房”按照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有多种收费方式,屏幕下方有一些调节音量等功能的按钮。不过,日前文化部发布通知要求共享KTV运营企业在2017年8月31日前将全国范围内已经投入运营的迷你KTV相关信息汇总后报文化部备案。
倒闭的共享单车:悟空单车/3Vbike
悟空单车是由重庆战国科技推出的共享单车,上线运营仅5个月后,于2017年6月13日宣布正式退出共享单车市场,成为行业内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企业。据悉,悟空单车今年年初投入运营不到半年,前后投放的1200辆单车丢失率达90%。
3Vbike是由北京华尧迪科技创投,专注中国三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平台。3Vbike发布公告于2017年6月21日正式停运,停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单车被盗。而在宣布倒闭前,3Vbike用户注册量最高1.1万人,平台日订单最高500单。
用户的声音
自共享单车市场从中国一线城市进一步扩展到欧美国家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开始入局,共享经济这个概念也变得泛滥,除了现有的共享出行、共享住宿、二手交易市场外,物流、服务、教育等行业也蓄势待发。面对众多新型共享模式,用户们又是怎么看的呢?跟着《消费电子》一起来听听用户的声音。
一饼 | 骑共享单车是健身
现在最普遍使用的就是共享单车,其余的共享项目都没有使用过。我平常把骑共享单车作为一项健身锻炼的运动,在起到健身效果的同时,也给日常上下班带来便利,还能避免开车或乘坐公交车遇到堵车的情况。
我从今年年初开始使用共享单车,每周的使用频率是5-7次,经常骑的是小蓝、ofo和摩拜。而且有些共享单车押金少,有些则免押金。例如ofo的押金就很少,小蓝只要芝麻信用积分700分以上就免押金。还有就是,共享单车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包括儿童、成人在使用共享单车的过程中,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或者由于外界因素增加骑车人员的危险性。此外,共享单车还存在解锁漏洞、报废共享单车的堆放处理、某些地方投放过于密集,这都是共享单车在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所存在的问题。
我结合自身使用共享单车的经历提一些建议吧:共享单车可以对车锁进行智能化改进,并且明文规定单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害关系。
波比 | App镶嵌在微信小程序里会更好
就目前而言,我使用过的共享体只有共享单车。因为住所附近没有公交车,平常上下班不方便,共享单车刚好可以代步,又比较方便,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郊区/关外等)亦有提供共享设备。我之前还想使用共享雨伞,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不过感觉应该挺不错。
如果要给共享项目提建议的话,我认为把许多独立的App镶嵌在微信小程序里会更好,这样一方面更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省流量,否则用户使用起来会比较麻烦。其次是押金,押金一直是共享经济体的重点,如果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上能得到更多支持会更好。
猕猴桃 | 共享雨伞用过一次就消失了
我体验过的共享经济体主要是共享单车,
也体验过共享汽车和共享雨伞。起初,使用共享单车是因为比较新奇,后来是因为平时上下班、出行都比较方便。但是也存在问题,比如单车损害比较严重、下雨天用不上、炎热天气坐垫会很烫,还会担心一些安全问题,比如坐垫上是否有针头之类的。
共享汽车是和朋友一起体验的,而共享雨伞用过一次就消失了。我觉得共享雨伞的市场不大,因为这年头带把雨伞还是比带辆自行车方便,而且市场监管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就目前中国人的素质而言,难!还需要根据地区来投放,比如深圳这种容易下雨的地方对共享雨伞的需求大,而一些干燥地区对雨伞的需求并不大。
圆圆共享充电宝不是“雪中送炭”的刚需
以前在很多地方都见过共享充电宝,但一直没用过。某天和朋友在外面吃饭,朋友手机临时没电,刚好饭店旁边有共享充电宝就借了。芝麻信用达到600分以上就能借,但充电线却要10元钱购买(后来打了半折),当时觉得有点坑,感觉商家是借充电宝的名头赚充电线的钱。朋友说因为这种情况,她在外面买了好几根充电线,回家就没用了,因为卖的充电线特别短。所以没有充电线的朋友在外租借充电宝等于是一次性消费5元或10元。我觉得共享充电宝对于在外急用手机的人来说或许有用,但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需求不大。首先很多人出门会自带充电宝,其次很多餐厅前台都会备上几个充电宝提供给顾客使用,再者许多公共场合都带有充电插头。个人认为,共享充电宝对于都市人来说是个“锦上添花”的项目,而非“雪中送炭”的刚需。
创业者有话说
近几年,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在共享经济市场上取得较好的发展,然而,共享充电宝/雨伞/篮球和近期的共享床铺/阅读/家电在市场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同时,各界人士对共享经济的看法褒贬不一。
共享充电宝注定会成为阶段性的产物
吴泰 | 共享经济创办人
吴泰先生认为悟空单车和3Vbike的倒闭算不上是共享经济的失败案例,并表示:“就本质而言,共享单车属于泛共享经济,但共享单车进入了淘汰期,富的富死,穷的穷死。”同时,他还对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共享项目,如共享充电宝/雨伞等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共享充电宝注定会成为一个阶段性产物。他称:“目前消费者的手机用电需求主要因为电池技术没有跟上手机硬件的发展,未来这种需求一定可以通过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而消失。”并坦言:“共享雨伞的需求确实存在,但这是一个极其分散的市场,对企业的市场整合能力要求很高。”
此外,吴先生作为一名共享经济的传播者,认为C2C共享经济模式更加强调人与人的沟通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他坦言:“有一次在使用滴滴顺风车时,遇到了一位广告公司的老板,在车上聊天并交换了彼此的联系方式,慢慢地和他成为朋友。后来因为公司业务的发展,那位广告公司的老板成为我们公司的供应商。”然而,这样的经历在B2C的共享模式下是不存在,因为B2C模式更强调解决用户的需求。
未来十年很难出现可以和滴滴出行比拟的共享项目
吴斌 | 青锐创投创始合伙人
不难发现当前共享经济的创新在不断透支可能性。青锐创投创始人吴斌先生认为有两个明显趋势,第一是共享项目能选择的市场越来越小,“滴滴出行选到了一个万亿级交通出行大市场,小猪短租如果放在整个酒店住宿业来看也是万亿市场。但到了共享单车就变成千亿不到的市场了;再到共享充电宝,其实是个一两百亿的市场;再然后是共享雨伞,都没法算有多大市场;至于共享篮球之类的就更别提了,市场太小了。这里面的问题是,聪明人太多,赛道太少,大市场被人占了,只能去做利基市场【注】。”
第二是持续进入重资产模式。“滴滴出行和小猪短租是完全的C2C轻资产模式,理论上完美地契合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而后来那一堆共享项目,包括共享单车/充电宝,都是要平台采购物品进行共享,这样的重资产玩法从模式上就弱了一个层级了。甚至最近有人又在炒共享汽车,但共享汽车早被玩了十几年,ZIPCAR跌跌撞撞终于上市,后来还是不行,股价不断走弱,然后被AVIS收购。这个模式完全属于炒冷饭,且共享汽车这种超重资产的模式本身是很笨重的(共享单车和充电宝有押金来补充现金流,但共享汽车不可能),且运营超级难,如果不是最顶级的团队建议不要去碰。”
吴斌认为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都不会有其他“性感”的新共享项目出现,并认为目前最完美的共享项目是滴滴出行,可能未来十年都很难出现与之比拟的共享项目。
【注】 利基市场,又称缝隙市场、壁龛市场、针尖市场。是指被市场中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或小众市场,指企业选定一个很小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
C2C& B2C
目前共享经济可以分为C2C和B2C模式。C2C模式即个人的物品共享给个人,强调闲置资源的再分配;而B2C模式即企业的产品共享给个人,强调使用权代替拥有权。滴滴出行、小猪短租属于典型的C2C共享模式,是经典、传统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则是B2C模式,由企业制作出产品然后拿出来共享,也称租赁经济,是新型共享模式,如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小电科技等。
共享经济的成功与否要看市场的整体发展
张果 | CPP创始人兼CEO
“共享+”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信用体系
共享经济产生的前提是背后存在着市场需求。就共享单车而言,像短距离的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的运营模式目前是比较空缺的,而共享单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填补市场空缺是共享经济的优点,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双面性,关于“共享+”经济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张果先生表示:“像共享单车/充电宝/雨伞/篮球等共享项目很类似,本质上要解决的就是信用体系的问题。拿共享篮球来举例,部分用户用完后不愿意归还或者是用坏了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共享单车也是如此,小编在户外多次看到共享单车被上锁、车轮被拆卸、乱停乱放等现象,这就是信用缺失。
而对于成功与否,张先生认为在短期内还看不出来,因为共享经济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能否成功和共享经济的市场情况及公司运营有很大的关系。
“共享+”发展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张果先生分析道:“实际上,一个产品做得好不好除了本身有没有填补市场需求外,还在于能填补多少需求。消费者对它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或者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胃口’,即水平差异化的问题能不能得到满足。比如共享充电宝,插上USB接口后手机就面临被灌病毒的危险,表面上解决需求,实际上是害人。一旦政府介入监管肯定是会受影响的,如果它主要的利润来源于广告,是很难成功的。除了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有政府政策原因,比如市场太乱,政府会管;冲击到传统行业,政府为了保护传统行业的利润和就业也会进行监管,这在单车市场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有一些监管也存在不合理。比如一些关于专车的监管就很不合理,只允许本地牌照的车加入,这也是很被学术界和业界批评的政策。”
长期而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政策。另外一个可能对共享项目造成影响的是技术进步,比如共享充电宝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智能手机的电池量跟不上智能手机的耗电量,然而一旦电池技术产生巨大进步,手机电池能满足续航需求,那么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也将萎缩。相比之下,可能像共享单车和共享雨伞是刚需,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换言之,每件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伴随着机遇和困境,但就“共享+”的发展而言,最终会失败还是成功不能单看一家公司或某个项目的失败,而是要看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