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媒介信息的特殊呈现方式
2017-09-02成藻
成藻
摘 要:互联网时代在近十年来迈入了移动互联的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媒介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承担着越来越重的传播重任。移动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以往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样貌,也与之前的PC端数字媒介有着重大的改变。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诉求点对移动互联网媒介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活节奏导致的碎片化需求、个人主体放大后出现的定制化服务需求、读图时代人们对信息可视化处理的需求,都是新出现的诉求点。本文基于移动数字时代特殊的社会生活变迁和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对移动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期得到一些基于视觉传播的实践规律。
关键词:碎片化需求;定制化服务;信息可视化处理
2016年1月,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第一次发布了《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2017年初又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2016年秋季盘点》,利用大数据技术,迅速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掀起了数据流。《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在网络使用上,4G在2015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对比2014年底, 4G增长了25个百分点,达到了32.3%,而且4G在网用户人均月度使用流量突破了222.9MB、人均单日联网时间超过62分钟,2G、3G分别下降了10%,15%,甚至WIFI,都下降了3%,这也显示出“提速降费”的巨大潜力。《中国移动互联网2016年秋季盘点》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国内移动智能设备已接近10亿。” [1]
这表明互联网产业在移动时代如火如荼,移动终端的媒介传播形式占据了用户的大多数碎片时间、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与PC端的互联网时代相比,移动互联媒介对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出现了更特殊、也更为细化和具体的需求。这些需求给界面设计、版式设计、图标设计、信息设计等等领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深的难题。
简要概括起来,移动互联产品在媒介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有四个层面的要求:
1.碎片化需求(阅读及学习应用中的笔记、书签功能)
2.定制化服务(大数据运算结果的“猜你喜欢”等推荐内容)
3.社交网络外围(多社交平台的分享功能)
4.移动界面的特殊考量点(扁平化设计、信息可视化处理、触觉的交互动作、对“迷航”、“误操作”的预判)
一、“碎片化”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频繁出现于对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中,碎片原本是指事物破碎成零块的状态,现在,“碎片化”已被广泛用于传播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从社会环境上来看一是传统的单一媒体垄断向多种媒体并存发展的大趋势驱动下产生的;二是由于受众接触信息的方式由大众化向分众化投放形式转化,受众分层更细,信息投放更细化;三是在数字互联时代,权威的坍塌与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网红和自媒体的概念)。其中的第三点,也正是在移动设备盛行的今天,获得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移动终端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时间、空间上的碎片化的同步融合也是移动互联网传播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的物理因素。
碎片化阅读案例——Iread、掌阅、百度阅读、kindle。
碎片化学习案例——插坐学院、罗辑思维、网易公开课、得到、喜马拉雅FM。
“罗辑思维”公众号用户定位是有读书需求,但由于生活节奏原因没有时间、精力读书、选书的人群。罗辑思维以代替用户选书、读书的形式来提供服务。运营人罗振宇每天清晨六点半发布60秒的主题语音来介绍今日主题和书目。
插座学院以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对新媒体从业课程进行培训,在形式和营销上利用自媒体形式与网络课程结合,课程内容上紧密围绕着自媒体、公众号运营策略这几个大的方向,填补了国内培训行业的空白。
用户采用碎片化学习的方法来与紧张忙碌的生活相适应;线下授课者也锁定于自媒体行业成功者,以讲座传授运营经验的方式传播传统教育尚未涉及的课程领域。
二、定制化服务
在信息碎片化供求链上应运而生的是信息的定制化服务的出现,同时这也是大数据时代特殊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它的基本特征除了传统行业对于消费者进行的定制化服务以外,还有着互联网时代对于用户的行为记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过程。例如:京东、淘宝的大数据系统用以记录用户对商品的关键字搜索,京东用此数据提前进行仓储备货,而淘宝用此数据提供“淘攻略”、“挑尖货”等定制服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定制化(Customization)”的主动权在用户手里,“定制化”是为用户量身订造的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策略,目的是向用户提供符合其心理预期的内容。这一点也是早期PC互联网时代的网址分类服务与定制化服务最大的不同。
三、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1954年由J. A. Barnes 提出。他将社交网络定义为≤150人,≈124人规模的社交人群。网络社交起源于电子邮件,BBS(话题论坛)进一步将社群概念日常化,实现了所有人群提出某一话题,或就此话题展开评论或讨论的形式。实质上是一个“点对面”的交流形式。
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加速和加深了这种由点及面的交流,同时提高了即时效果和更广泛的交流面积。“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2]
在网络社交趋于成熟并形成个人完整的网络轨迹之后,社交网络出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绝大多数时代更替都和人类的信息传递技术相关聯,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即所谓的“媒介革命”。人类活动的本质大抵也是信息活动。“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 [1]网络社交的发展轨迹实质上是一条发掘“低成本替代”的信息交流史,它一直试图用数字化技术压缩人类社交时间以及社交成本(信息交流成本)。endprint
而在同时,网络社交的技术和形式也一直在探索着更加丰富和直观的手段来替换和满足人作为一种社交动物的交流需求,也就是“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 [2]。
人类的社交行为分为“接触型”社交行为和“非接触性”社交行为,在上一个时代,“接触型”社交行为占人类社交行为的比重较重;而在互联网时代,“非接触性”社交行为的比重则越来越大。而“非接触性”社交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由网络社交接棒,因此可以说移动互联媒界下,网络社交对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Questmobile公布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
“女性在网络社交、系统工具、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图像服务、网络音乐、手机游戏等等领域,均高过男性,其中,图像服务,女性用户渗透率高出男性一倍多;而新闻资讯、实用工具,男性比女性高出很多。”[6]
2015年“微信、QQ、手机淘宝、手机百度、腾讯视频、支付宝、酷狗音乐、QQ浏览器、爱奇艺视频、UC浏览器,都突破了两个亿大关。其中,微信6.9亿、QQ5亿。”[6]
种种迹象表明在移动端使用的过程中,网络社交的应用率占比不但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并且具备较强的渗透性才能在使用比例上超过系统工具、网络视频等等强势工具。因此,在移动互联媒介的信息传达要将网络社交与其渗透串联也是必备要素之一。
四、界面设计的特殊考量点
除此之外,移动端界面设计的特殊考量点也是信息传播上一个重点要素。
1.更加扁平化的界面设计:在视觉设计上去除冗余、厚重和繁杂的装饰效果,具体表现在去掉了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高光和3D效果,强调抽象、极简、符号化表达,那么在符合极简化的审美同时也能在降低功耗、延长待机时间、提高运算速度、减少用户的认知障碍等方面达到移动端设备的客观要求。
2.信息可视化设计(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诣在研究大量数字化或非数字化信息的视觉呈现方式,最主要是用图形图像的方法来直观呈现复杂信息。信息的可视化设计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
3.触觉交互动作设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端用户通过在触摸屏上的手势操作完成对软硬件的控制,提高了使用者对软硬件界面的把控力,使用户的交互过程更加愉悦和高效。此时如果还按照PC端的界面设计方式来设计移动界面,就不能适用于当下的需求了。设计师开始不仅要关注页面和界面本身,更要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流程,将触觉交互动作一并考虑在整个界面设计的过程中,对整个界面设计有革新的整体认识才能对界面的视觉、触觉、用户体验等等内容进一步优化。
4. 对“迷航”、“误操作”的预判
“迷航”原是指迷失航行或前进方向。手機端用户在使用新产品时也会出现迷航现象,这是多数是由于移动产品的界面设计或用户体验出现了问题,引起了用户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迷失和对下一步操作的迷茫。“迷航”的出现可以在用户体验阶段发现问题,通过信息架构的重新规划进行调整,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核心。
“误操作”是手机用户在界面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有时候是手机硬件的物理设计造成的,有时候是移动产品的界面设计引起的。要避免产生“误操作”现象或对“误操作”提前形成预判不仅仍然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核心,还需要将用户的触摸动作也纳入界面中进行设计。
触觉动作与视觉媒介的结合在移动端触摸屏上形成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体验,视觉成为信息接收端,触觉用来控制界面,形成一个微型的个人化的虚拟交互场域,带来愉悦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庞博.从扁平化风格看界面设计的发展潮流[J].装饰,2014,(04):127-128.
[2]杜虹,王瑜.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智能终端界面设计趋势[J].中国包装工业,2015,(Z1):121-122.
[3]蔡丽杰.基于用户体验的微信H5界面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7):54-56.
[4]章洁,殷俊.面向大容量信息移动界面的设计方法比较研究[J].装饰,2016,(01):100-102.
[5]汤程心.为触摸而设计——App界面设计与移动交互体验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02):107-114.
[6]QuestMobile.“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EB/OL].http://www.questmobile.com.cn/blog.html.
[本文为20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符号学背景下的数字界面设计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SJD76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