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2017-09-01王珍
王珍
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问题,造成孩子攻击性强的主要原因和孩子的年龄阶段有关,孩子还小,缺乏与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经验,同时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的生活、周围环境对孩子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了解中班幼儿行为问题的特点与成因,对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班幼儿;年龄阶段;行为认知;攻击性行为
每个幼儿教师一定都碰到过这种情况:班上有的幼儿在室内互相追逐打闹、嬉戏,还有的幼儿经常在一起推挤,这种情况常让老师感到非常棘手。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了解问题的本质,这类幼儿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采取危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即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地方。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也很多,许多活动常常要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进行,这都会间接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为其提供一个适当的活动空间和充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这样就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同时老师对每个幼儿应该给予平等的关爱,一视同仁,教师要多关心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同时老师应当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不要对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进行侮辱责骂。
父母的溺爱与纵容也会间接鼓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家庭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分辨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时间久了,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自私,不会关心他人。
导致幼儿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复杂,所以正确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认知需要教师与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先反思一下自身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首先,家长在家里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认知,多多关注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次,不要对孩子的对与错都是给予同样的肯定,如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簡单地采取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家长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而应通过跟孩子讲道理及其他积极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同时父母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减少他的攻击行为;最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应该尽量避免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家长陪幼儿看电视、看碟片,注意以正面形象引导、教育幼儿,避免幼儿盲目模仿。
在幼儿园,幼儿与教师时刻在一起,因而在面对那些个性强、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们时,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不应当以泯灭孩子们的个性为代价。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先教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别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然后再换个角度来看自己同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得教给孩子一些新的、有效的、能够被别人所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通过了解行为后果而做出最佳的行为选择。
最后,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孩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行为能够被教师和同伴接受。这样,孩子学会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了社会交往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有了这两个条件以后,孩子就会有意识地重复相同的行为,最终内化为习惯而达到了“自动化”。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自作主张地强迫孩子按照固定的模式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有些孩子在家做的是一套,来幼儿园做的是另一套。就像我班翔翔妈妈说:“翔翔在家一直都很乖很听话啊,从来不会打人,怎么可能在幼儿园打人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一致所引起的。这就会造成家长对老师的误解。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及育儿知识,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合一。尤其是攻击性较强的儿童,我们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协商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引导其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提醒家长的是:绝对不能以暴制暴,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导孩子逐渐转变。只要教育得当,孩子是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的。
总之,教师是孩子实现梦想道路上的引导者,我们肩负着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他们梦想的重要责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是成长的必然,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每个年龄段的特征,特征不是问题,更不是错误。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用我们的爱心去教育幼儿,不想让孩子的心灵长杂草,就要给他们的心灵种上庄稼。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