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互动之门创建师幼之情
2017-09-01史振娟
史振娟
案例背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万物生长成熟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与金色、丰收密不可分的。幼儿园因为它的来临也到处洋溢着秋天的气息。在大三班全体家长的协助下,我们创设了自然角。自然角中有孩子从家里带来的各种植物及饲养的金鱼、乌龟等。日益完善的自然角不仅将自然带入了幼儿园,使幼儿园更显生机,也为孩子创设了小自然空间,体验自然美。
案例描述:
在多日的观察和幼儿早起晚归中,有一天终于发现了线索。这天早晨我早早来到幼儿园,当我走到自然角时,我发现昨天欢欢刚刚带来的金鱼又不见了,而在鱼缸旁边都是水,在不远处还有一条鱼尾巴,将近到门边还有鱼头。当时我就恍然大悟。而这些证据我并没有毁灭,等着孩子去发现,去探索。果然,没多久就有孩子尖叫起來:“天哪,这里有鱼尾巴,是金鱼的尾巴。”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挤到了自然角。“好可怜啊,怎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东西吃了鱼。”孩子们都觉得很惋惜,也很难受。“小朋友们,想一想会是谁吃了金鱼呢?”我鼓励地问。“会是狼吗?”马上有个反对的声音说“不可能,我们这里哪有狼啊,呵呵”“那狗呢?”“狗吃鱼”“是猫,一定是猫”“对,对,肯定是猫。”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会意地笑了笑但没有及时表态,继续问道:“你们为什么觉得是猫,而不是其他动物呢?”“因为猫最喜欢吃鱼啊。”“对的。而且幼儿园门口的王婆婆就养了一只猫呢,离这最近了,所以会是猫。”这时我微笑地点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的猜想。他们可开心了,但是提到猫,他们还是很讨厌的,说是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
接下来我现场就开展了一个拯救小金鱼的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七嘴八舌,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说自己愿意晚上留下来抓猫;有的说将鱼缸连鱼一起藏起来;有的说把鱼缸放高些,猫就够不着;有的说每天将鱼缸口封住;还有的说每天检查教室确定没有猫再锁门,并且将窗户关紧……为表示支持,我为提出适宜方法的幼儿颁发了“智慧星”。
随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脑子转转转;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动物最喜欢的食物;学做亲善大使;关爱身边的小动物……
分析: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处于较兴奋的状态,孩子们之间知识的碰撞为开展新活动奠定了基础,在教师刻意没有毁灭证据的前提下,孩子们为“金鱼事件”找出了各种原因,并在观察现场的同时找到了解决的一系列办法。特别是根据鱼缸周围的水和剩下的鱼,幼儿准确地推断出鱼失踪的原因。而这时,教师并没有赞同,通过提问让孩子们再思考为什么是猫。随着问题的深入,孩子们并没有放弃,可能能力一般的孩子只能进行到这里,不会深入思考。而能力强的孩子会根据事物的特征找出原由。在这里,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设置了由浅入深的问题,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在之后的活动中,与教师、同伴的共同交流学习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习性及喜好,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通过争论、讨论排除了一些可能,说明孩子已具有较强的观察力与辨别能力。在之后的“拯救小金鱼”活动中,看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敏与积极,而并不是都采取给予表扬,方法要求要适宜,容易操作。如孩子们想出的“自己留下来抓猫”“将猫藏起来”等这些办法实在吗?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可能只是表面工作,不能一劳永逸。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相继想出科学合理的办法。如“每天检查教室确定没有猫再锁门”“将窗户关紧”等。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活动中教师有时作为观众,有时作为朋友,有时作为指路人。教师在不断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如果在幼儿黄金期激发和培养幼儿认识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为幼儿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使之受益终身。
通过这个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我认识到,其实在一日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就看教师是否能发现和关注。“小金鱼事件”其实对于大人并不奇怪,可能还不会太在意。而孩子们对任何与平时不一样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可能老师换一件衣服,都会是他们讨论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找准时机不断贯穿下去,让孩子在小事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而在孩子有兴趣的同时,教师应更大更深地调动其他幼儿一起来探索和发现,并与教师、同伴一起互动。在这个“拯救金鱼”的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寻求问题答案到最后的解决问题,都是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幼儿去发现、动脑,并通过外界的帮助来寻求答案。如家庭、网络等。教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积极地进入讨论中,挖掘了孩子们深一层的潜能。最为可贵的是后面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很多也是根据孩子们平时的讨论收集起来的,真正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孩子们最好的教材。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孩子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对于一个年轻的幼教工作者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