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2017-09-01苏凤英
苏凤英
摘 要:教师要在“意外”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进步,所开展的活动才能“意外”而有序,更能从“意外”中寻找到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意外;细节;互动;契机
所谓活动教育的“意外”,主要体现为孩子不聽从教师的指挥和命令,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随意大声讲话、走动,活动秩序失控,活动进行不下去等。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意外”现象的出现?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提升自身综合水平,在活动的设计、开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以假象创设优质教学活动
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对教学活动的创设、教案的撰写以及教学道具的准备是否充分是活动的关键,还有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是教学过程中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及相对的回答方法等,都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好每一个细节。而且,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所开展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为孩子创设优质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个人价值,还必须遵守这样一个原则:不组织自己没有把握的活动。
(二)以实践呈现孩子的创造力
在去年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我在大班组织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小威向前冲”。我制作了卵子遇到精子后发育成一个胚胎,然后胚胎慢慢长大,从一个月长到十个月大时,当时有一位孩子突然间就说:“老师,这好丑啊!我好害怕我不想看。”而且这个孩子还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由于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预测到孩子会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动作,我的思维顿时停顿了。21世纪是个信息多元化时代,孩子们都有很强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思维反应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才不会被孩子提出的一些超出自己预想的问题打乱自己的脚步。
二、了解孩子的需要,善于从活动中利用互动的形式,更好地引导幼儿
师幼互动一直是教学法中强调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孩子,是教师控制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活动中的问答环节,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向幼儿灌输该活动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没有设计出相对应的情景问答,或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幼儿便会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出现注意力分散、与同伴说话等行为。虽然教师能及时控制场面,但幼儿已经淡化了对本活动学习的兴趣。沉闷的课堂氛围,也会使教师自己失去教学的热情,从而提早结束活动或无法将活动进行下去。
其实,一句简单的引导语,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或游戏,都有可能挽救这个教学活动并及时把死板、僵硬的学习气氛转化为富有活力、引人前往的情境。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通过夸张的言语与肢体动作表现,向幼儿展示自身活力的一面,从中创设个别互动式游戏,都能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地意识到:自身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非师生间传统的“由上至下”的角色关系,而是处于一个平等、和平共处的状态。共同的探讨、共同的游戏和欢笑,能更好地调节活动中枯燥的气氛。在教学中更应寓教于乐,一个轻松的互动笑话,一个夸张的肢体游戏,也许比你滔滔不绝的授课形式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三、冷静面对课堂中的“意外”,细心发掘教育的契机
教师应细心观察,不要急于控制课堂常规,让幼儿安静下来。关键是教师要放低姿态,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如果确实是因为自身教学设计得不够新颖、科学,孩子对教学内容已经熟练或掌握,不能调动起兴趣,那不妨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意见,遵循他们喜欢钻研的内容继续开展活动。或是寻求制乱的方法,从“意外”点切入一个原创的故事或生动的游戏去尝试吸引孩子,平复他们心浮气躁的心。若孩子是因为教师设计的一个启发问题而讨论到不可控制情绪的地步,那教师便要注意了:此时绝不能以强硬的手段去打断孩子的思维,因为这证明了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激发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着无限的想法和观点要表达出来,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高兴。这时就应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探究。若因为活动时间开展过长,可以把活动分为几部分,没有必要设定一个课时去开展完活动,而限制了幼儿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开展活动不怕“意外”,就怕不能明辨开展教学的目的。教学中常说因势制宜,把握时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真正需要的知识,正确判断他们心理特点的变化。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学习,教学中才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而且教师也要在“意外”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进步,所开展的活动才能“意外”而有序,更能从“意外”中寻找到教学的真谛。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