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与淄川方言

2017-09-01张莹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方言文学

张莹莹

【摘 要】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淄川当地方言,极具形象性的方言词汇融入进典雅的文言小说之中,对展现人物性格与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使得文本语言更加妙趣横生,更加多层次。

【关键词】文学;方言;研究

蒲松龄一生的主要生活与教书区域都在淄川。淄川的语言、民俗等都对蒲松龄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中,将部分淄川方言运用其中,在不影响语言典雅美的情况下,通过方言词的运用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紧张,增强文本的吸引力。笔者从文本入手,以《淄川方言志》为重要参考书目,对其语料,尤其是词汇,进行细致的搜集、比较、归纳和整理,并且回归文本,分析方言词的使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称谓

1.爷

《姊妹易嫁》:父无计,周张欲自死。其次女在侧,颇非其姊,苦逼劝之。姊怒曰:“小妮子,亦学人喋聒!尔何不从他去?”妹曰:“阿爷原不曾以妹子属毛郎;若以妹子属毛郎,何烦姊姊劝驾也?”

爷,在《汉语大词典》中无解释。在山东部分农村地区,人们习惯称呼父亲为“爷”。文本中,毛郎来娶姐姐时,长姐因毛郎为“牧牛儿”而拒绝出嫁,其父亲非常急迫焦躁却又无计可施,妹妹不认可的行为并且苦苦相劝,姐妹于此时发生言语冲突。“阿爷”这个具有民俗色彩的称谓的使用,展现出了妹妹的淳朴与人性主义色彩,人物形象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与读者实现情感上的契合;同时,“阿爷”这个称呼的使用更加凸显了妹妹对于父亲的理解与体贴。

2.行子

《司札吏》:牛首山一僧,自名铁汉,又名铁屎。有诗四十首,见者无不绝倒。自镂印章二:一曰:“混帐行子”,一曰“老实泼皮”。秀水王司直梓其诗,名曰:《牛山四十屁》。款云:“混帐行子,老实泼皮放。不必读其诗。标名已足解颐。”

行子,在《淄川方言志》中有两个含义:①东西,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贬义);②特指人(贬义)。其中第二个含义引《聊斋俚曲集》中《墙头记第四回》:这样行子真禽兽,好话劝你必不听,才唠着您把父亲敬。

《司札吏》表现一个三品武官游击要求下属避讳其众多妻妾的乳名,并且因此滥杀无辜。蒲松龄在小说中调侃了游击某的无知与无理,并且附录了牛首山铁汉僧的故事,以此佐证世事的可笑与滑稽。蒲松龄选用了“行子”一词与泼皮相对,铁汉僧的滑稽感跃然纸上,读来妙趣横生。

此外,蒲松龄还选用了一些较为日常口语化的称谓运用到人物的对话当中。其中主要包括汉子、媳妇、丈人等词。

汉子,在《现代汉语词典》主要有男人和丈夫两个含义,在淄川方言中,其读音与官话不同,意义相同。《聊斋志异》中有两处对话运用了汉子一词,而非比较典雅的词汇。《聊斋志异》中还有四处用到了“丈人”一词,一处用到了“媳妇”一词。两个词汇都属于比较日常化的称谓,它们在文本中都是在人物的语言对话中出现,具有明显的口语化与民间化色彩。

二、人体动作

1.泚

《郭生》:晨起,見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郭生》: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淄川方言志》中对“泚”的解释为:冲、溅。最初,《郭生》中的狐是通过向郭生所作文章上溅墨的方式对其文章进行删改;郭生的文章有所进益后,狐改为“以浓墨撒作巨点”;郭生崇尚艳丽的文风之后,狐对他的文章又是通过泚墨的方式删改。与“洒”相比,“泚”更倾向于较大面积的挥洒,其删改的面积也相应较大;而“洒”所涉及的面积相对较小。两个词相互比较便能看出蒲松龄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功力。

2.排

《天宫》:一婢排私处曰:“个男子容貌温雅,此物何不文也!”举置床上,大笑而去。

《详注新评聊斋志异》将“排”解释为:触。并注明来源于《战国策》卷三一《燕策三》中的“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淄川方言志》将“排”解释为:用脚踹。《详注新评聊斋志异》中,研究者从古典文籍中寻求解释,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找到了“排其逆麟”的典故。笔者认为,从方言义的角度理解此处对“排”的用法更加合理。“触”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字,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碰到某一物体,都可称为“触”;而“用脚踹”则是一个更加形象性的理解。文本中,小婢是在戏谑郭生,用脚轻踹的解释更加符合语境。

蒲松龄一生在毕家设馆教书时间最长,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聊斋志异》才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也正是由于毕家丰富的藏书,蒲松龄得以阅读大量的古籍书目,这直接推动了《聊斋志异》语言的典雅化。但蒲松龄没有完全抛弃淄川方言,他比较巧妙得将一些方言词汇融入到典雅的文言文中,充分发挥方言词汇形象生动的特征,提升文本的语言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著.赵伯陶注评:《详注新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2]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孟庆泰,罗福腾.《淄川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4年.

[4]张稔穰.《<聊斋志异>语言特色简论》,《文学遗产》,1983年第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方言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聊斋志异小翠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文学小说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