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中所见之重阳

2017-09-01禄玮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重阳

禄玮

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早在《楚辞》中已提到,屈原的《远游》里这样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当然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而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三国时的重阳会已颇有声势了。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文中提到了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的这一天已有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名(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年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唐代宰相李泌提请确定上巴、中和、重阳为一年之三节庆,获准。

重阳节也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有着古老的传说。梁人关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书中曾有记载桓景除瘟魔的故事,以至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流传下来。当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贼予了另一个含义——老人节。

二、诗词中的重阳节

(一)登高与秋游

在古代,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这在古诗词中描写最多,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及《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这虽然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復杂情感,然而我们再来看杜甫另一首《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辈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这样的句子表现了对重阳佳节的看重,即使是人老对秋景生悲,“但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也一定要和友人尽欢而散的挚情。又如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元名名氏水仙子:“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无一不表现了登高的各种心情。而重阳节登高的诗中,我们会常常看到不少关于“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落冒,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你,风落帽而不自知,后作“落帽赋”反倒获得在场文人及桓温的称赞。后来人们更是不拘礼法,视“重阳落帽”为风雅之举,甚至有意模仿。诗中表现如明代何孟春《送菊涯翁》:“多情不用防吹帽,短发犹禁插满头。”而“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杜牧帽子自然是没有的了。又看在杜甫的《九日蓝田雀氏庄》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看旁人为正冠”所妙用此典故,正如宋代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右人公案,最为妙法。”李之仪《千秋岁》:“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须信道,狂心未欠大情难老。”还有白居易《重阳日寄韦舍人》:“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等等。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晨同悲鸿雁天,”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都是通过登商远望的描写,表达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可以看出“登高”已是重阳节活动的重头戏,以至于后来中原和平原地区,由于没有山,人们无法登高,因此,就用“糕”与“高”的谐音,食传统的重阳食品——重阳糕,以此来表达他们登高去邪的心理诉求。

(二)秋天赏菊和饮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代,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酒,源于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所以旧时的文人墨客关于菊花的诗词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杜甫的十数首“九日”诗中,写到菊的如:“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叹庭前甘菊花》),“采采黄金花,何山满衣袖”(《九日寄岑参》),“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九日曲江》)于写菊之外,多有人世之叹,家国之忧,唐郑谷爱菊几乎可以和陶渊明相比了:“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菊》)。其中“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可见诗人对菊之爱。杜牧对菊也别有深致:“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王勃因“开门有菊花,而翊”是陶家”(《九日》),可见他也是陶渊明的崇拜者、菊花的有情人。当然菊花的美丽鲜艳,花香袭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早在魏钟会的《菊花赋》里就这样盛赞菊花的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地;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殖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如此,也难怪李义山为赞美菊花,不仅通过描写菊绚丽的颜色和幽香,还搬来了陶罗二位助阵:“暗暗淡淡柴,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再看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诗人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人如此着迷偏爱菊花的原因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那种历尽风霜的坚贞品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李白的《九月九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中说明重阳节不仅仅限于九月九日这一天;以及从陆游的《老态》诗:“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以知道菊不仅可供观赏、酿酒,还可以对于头风有治疗作用。

(三)茱萸与重阳

插茱萸也是重阳习俗之一,在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在古典诗词中同样有不少关于插茱萸的描写。我们众所周知或最早知晓关于茱萸,或许是王维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二人。”然而晋代孙楚的<茱萸赋》中就曾这样写道:“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古时的茱萸是深入人心的,多愁善感的杜甫叹道:“明年此金,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李煜在他的《谢新恩》中写道:“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及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都描写了重阳插茱萸登高的种种心里感受。大诗人李白在《宣州九日寄崔侍御》中写道:“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等等,可见茱萸在重阳节庆活动中之风光。

三、重阳之影响

从古典诗词中,我们可见“重阳节”之古老,所蕴含民族文化之深厚,重阳佳节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千古不朽的篇章,文人墨客又让重阳节饱含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渊远流传。从上千年的诗词里到清代大文豪曹雪芹作品《螃蟹咏》的“桂霜桐阳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再到我们毛主席脍炙人口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甚至到现今,前几年唱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守,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古去今来,可见重阳之影响;而且据说每逢重阳,隔海相望的诗人们也喜好登高赋诗寄意,有一首《秋季离情》诗中咏道:“中秋月好情难道,重九登高恨记离。”抒发了海外游子重阳登高远眺,遥盼祖国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圆的强烈愿望。

当然,前面只是本人从文化、文学的角度,对重阳节在古典诗词中粗略轮廓的探讨。而至于放在其它更大更广的领域则是另当别论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重阳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怀念一枝茱萸
刘秋梅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吃重阳糕
漫话茱萸
茱萸,请给我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