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2017-09-01张忠明
张忠明
摘 要:语文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该重视过程中的对话。让“对话”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实践,通过沟通与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语文;沟通;对话;共同发展
一、融入文本,让师生在对话中收获
在教学《风娃娃》一课时我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熟读课文,如学生试读、听电脑范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等,然后让他们画出课文中风娃娃一共做了几件事,有几件是好事,有几件是错事。因为通过反复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熟悉了课文,很快就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让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整体感悟课文,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因为学生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与文本交流,因此读得认真,而且会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虽然稚气,但很有价值,如“什么是断断续续?”“什么叫纤夫?”“为什么要喊号子?”“为什么风车转得快,水九跑得快?”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先让他们又一次与文本对话,进而自己寻求答案,如果有困难,同学之间相互对话进行解答,实在不明白的再通过师生之间对话进行解答。整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文章内容的感悟到主题的明确,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一直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中,是一种不因知识的多少、年龄的大小等外界因素而影响对话者人格平等、自由发言表述自己观点的新“秩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一切对话都定位于“商谈”而不是“支配”,是共同探究新知。因此,实现了教育中没有旁观者,教师、学生、教育媒介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特别是作为“人”的因素的教师与学生,更是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对话成了一种“我—你”的面对面的深层次交流。
二、捕捉时机,让师生在对话中升华
对话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对话式的教育进行的是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和更新,注重的是知识的创新和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话”的时机,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放不下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予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换位思考,让学生在沟通与对话中成长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写字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是我发现,一直以来自己的生字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通过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包办替代,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如今我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打破了自己的封闭状态,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四、虚心接受,让师生在沟通中进步
在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宽松的心理空间。然而受长期“师道尊严”的影响,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时常会显露出不可侵犯的所谓的师长尊严,是我的学生让我又回到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在反馈作业时,一个学生根本没有听,老是在下面讲话,我看了他几次都没起作用,最后我点了他的名他才有所收敛,等到他将自己改正的作业拿来给我看时,错的地方好多都没有改,改的地方也是胡乱涂鸦,我一下子就火了,大声吼道:“刚才老师讲解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这个学生紧张极了,低着头,不说话,这时一个学生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对我说:“老师,您不能跟他好好说说吗?”她轻轻的一句话,就像一剂清醒剂浇灭了我的怒火,清醒了我的头脑,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好动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我这样做岂不是既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又伤了他的自尊心吗?于是我虚心接受了学生的批评,诚恳地向那个学生做了自我检讨,那个学生也连忙说:“老師,是我错了。”我又耐心细致地给他讲了一次,这次他听得认真,还不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询问,很快将全部题都搞清楚了。是啊,作为新课改行列中的教师,我们应该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转变为“共同探讨”,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民主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吕阳芬.浅谈语文“对话式”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
编辑 赵 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