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情境的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017-09-01张宗路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张宗路

【摘 要】情境教学能够清晰直观的阐述知识结构,从而便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情境教学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相关的数学知识,以提高个人素质。本文则主要从问题角度着手,对中职数学情境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关具体举措,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环境中激发学习数学的行为条件,而相应的数学情境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某些信息,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思考等形式,发现数学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进而找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数学情境教学能够使得师生更好的完成课堂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一、基于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内涵

问题本身就属于情境,即在接受任务而不能立刻解决时,任务承担着所面临的即是问题。由此可知,问题之于人面对困难时而成问题。一般而言,问题大约由三部分构成:问题开始状态、问题解决目标及阻碍问题达成目标的因素。当然,问题同样可以根据内容分为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归纳结构问题、转化问题和排列问题。

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为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同样会提出各种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从教学工作出发,创设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富含数学知识方面的场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导入式情境,即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随机引入问题作为导入,以便后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是解决式情境,即教师可以先抛给学生某个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讨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境。而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可以很快抽象出数学的模型,再配合着教师对新知识的讲解,从而迅速、彻底的解决问题。

2.问题情境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导入可以有效的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从情感上来看,也技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涉及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讲解时,教材内容主要以河边修发电站来解决甲村与乙村距离最短的相关问题。但从学生而言,该问题距离学生社会实践较远,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班长与体委参加学校趣味运动会,从A点跑到B点提水,紧接着从B点提水出发跑到C点。最终结果却是体育成绩远不如体委的班长获胜,为什么?”此问题情境与学生学校生活相关联系,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获得结果,最终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里运用。由此可见,从日常生活角度提出数学问题情境,既能够完成教学目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创设问题的发现情境。在学习函数图像以及函数图像交点时,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即创设情境《我与博尔特赛跑》。在引入课程部分,笔者即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两人赛跑的整个过程中。假设:博尔特在我出发4秒后出发,博尔特的跑步过程可以用一次函数图像进行呈现,而我的跑步过程则为正比例函数图像。最终博尔特先于我到终点,追击点则是我们两个图像的交点。可以说,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会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函数图像意义。

(2)创设问题的障碍情境,让学生摒弃认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错误,教师就可以构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摒弃认知错误。例如在数学课堂排列组合时候,就可以创建如下情境:将5个PC分为四个不同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一个,问最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在解题过程中,某学生是这样分析的:先从5个PC中拿出4个分别给4个人,剩下的1个则可以任意分配,即P4 5C1 4=480,总计是480种分法。这一分析方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但“位置分析法”显然在解决此类排列组合时有其缺陷性。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即引入简单问题创设,将人数改为2人,PC改为3本,列举法就可以简单的证明为6种,但若按照学生思考显然需要12种,这说明此前的想法有问题,如此便解决“位置分析法”的相关问题。一般而言,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因为惯性思维或者题目陷阱而出现错误。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的障碍情境,解决学生的错误思维,让学生意识到解题思路的错误根源下,才对学生进行提示。

(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将较为困难的问题进行分解,组建几个建议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对“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学习时,可以从特殊的点、线出發,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从而总结常见的规律。

①求点p(0,2)到直线L:y=x+1的距离;

②求点p(1,2)到直线L:y=x+1的距离;

③求点p(x0,y0)到直线L:x+y+1=0的距离;

④求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

必须承认,此题目的抽象性非常突出,学生在看到相关题目时必然会一头雾水。但通过阶梯式解体模式的创建,学生就非常容易将④问题分解为①、②、③,既便于自己理解,也容易解答。当然,教师在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过程中,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已有知识系统角度出发,创设合理性的阶梯式教学情境,以探索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途径。

(4)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即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和方式,对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难题进行整理、概括,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的理解数学。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更加侧重于解题方法,注重对问题条件的把握,这对学生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不等式”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群”理解的更加透彻。

例:,其中a,b∈R+,当且仅当a=b时才能取等号。这是不等式的一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这个不等式的应用条件总是被忽略。所以,老师可以创设多样化的问题帮助学生记忆。

(1)已知x为正数,求函数的最小值。

(2)如果x是任意实数,那么有极值吗?有最小值吗?如果有,那么极值和最小值分别为多少?

(3)已知x>1,求函数的最小值。

可以说,教师通过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将关于不等式的相关应用题目引入到课堂中,以便于学生思维发展。当然,学生也可以从简单的共性问题中不断总结经验,以避免陷入到繁重的体验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总而言之,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整体已有知识系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黄翔.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3(1).

[3]严加安.科学与艺术有共性也有交融[J].数学通报.2012(2).

[4]王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关注的几个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9.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