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教育的近现代观点
2017-09-01王永奎
【摘 要】道德是人健康成长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之基,儿童期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历来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本文将从儿童道德教育的概念入手,述评近现代重要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进一步探寻对我国儿童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儿童
不难发现,现今社会生活中失德行为随处可见。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公民道德品质落后,缺乏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就缺乏稳定的基础,更枉谈持续的进步。儿童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给儿童以良好的道德教育,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維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与实现自我的需求[1]。儿童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过程,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近现代观点
1.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理论
在夸美纽斯之前,西方几乎不存在宗教教育以外的道德教育,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认为道德教育甚至比宗教教育和智育更重要,道德教育应该为国家政治服务[2]。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其他教育的基础,及早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要激发其自觉主动的学习热情,使教育符合其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然后,发挥榜样对儿童道德的教育作用,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天生拥有模仿的欲望,因此教师、家长甚至同学对儿童行为影响巨大。再者,实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儿童能够在生活中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实践活动,更利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
2.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
卢梭推崇性善论,认为自然状态的人都是好的,但是在现在的文明社会,欲望和需求激增、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导致了人的异化,使人德性衰退。道德教育目的就是使得德性回归。
一方面,卢梭认为传统封建的道德教育违背自然及人性,提出道德教育应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其自然主义道德教育阶段理论,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点进行教育,尽管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青年期(15-20岁)展开等内容存在偏颇之处,但是强调道德教育以人为本,顺应自然规律的观点至今依然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卢梭也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在进入社会阶段,要培养自然人对道德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其教育目的观,教育本质论,教育方法论一脉相承,成为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批判了无视儿童心理特点,强迫儿童学习成人经验的现象。反映在道德教育,就是主张将传统灌输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转变为探究、商量和讨论的形式。尊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位,避免将儿童培养成只了解道德知识,而没有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样子。然后,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与儿童现在的生活融为一体,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反映在道德教育,就是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将校内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情景,使道德教育不在局限于纸上谈兵的说教,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提高道德水平。最后,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离不开实践活动,反映在道德教育,就是用实践活动代替课堂直接教学的道德教育方式。简言之,就是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活动的参与中习得道德。
4.皮亚杰的道德教育理论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肯定了认知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确定了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3]。
感知运动阶段,婴儿只能利用感知和动作来探索世界,尚未养成认知能力,但形成了认知的基础。同时,这个阶段幼儿情感的发展,使幼儿能够把情感投射到客体对象上去,从而形成培养道德情感的基础。可以认为,感知运动阶段为儿童道德培养奠定了认知和情感基础。前运算阶段儿童掌握了语言,大大提高了其思考和社交的能力,直观思维是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思维形式,而且具有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儿童会对成人有一种单方面尊敬的情感,这导致儿童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成人影响,从而形成他律的特征。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智慧和情感的发展使儿童养成协作意识,公正平等感。规则意识和意志调节能力的完善使道德也从他律逐渐转向自律。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以可以脱离感知、表象的支持,而以命题为依据,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成人的水平,这使儿童能够思考更复杂的道德问题,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认知。公正感、人格的发展提高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水平。
三、儿童道德教育近现代观点的启示
1.道德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以儿童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要求以人为本,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阶段性,针对性的实施道德教育。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道德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身体发育、感官教育和情感情绪培养,主要是打基础;儿童掌握语言到入学前的阶段,直观思维是主要的特点,倾向按照行为结果做出道德判断,可以利用情景教育提高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而在进入小学后,儿童思维变得可逆,协作意识大幅提高,意志力也增强,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复杂的道德问题进行道德思考,让儿童在集体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道德意志,做出道德行为;之后,随着儿童认知能力、规则意识发展,可以进行专门的道德认知教育。而且,以儿童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要求激发儿童主动自觉学习道德的热情,使道德成为儿童内心的遵从,平等对待儿童,使其进一步形成出自律的道德标准。
2.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基本活动
道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仅仅在课堂中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过早的理论知识教育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于无法理解高深的道德理论知识的儿童,唯有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其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另一方面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互相促进,最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教育依靠实践活动并最终落脚于现实生活,儿童可以在同伴交往中学会理解、谦让、克骄防矜;在社会活动中学会奉献、尊重、与人为善;在关心国家时事中学会责任、自强、先义后利。
3.道德教育要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给儿童再多的道德知识,不如利用家长、教师和同伴榜样的影响,榜样的作用也在班杜拉“充气娃娃实验”中得到科学证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拥有对成人单方面尊敬的情感,他们此时的道德感总表现为服从,儿童又具有模仿的天性,为了发挥榜样示范的正面作用,教师和父母要满足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规避不良行为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韩东屏.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J].学术月刊,2011,(9):28-36.
[2]吴式颖等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M].1999
[3]陆有铨著.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1984
作者简介:
王永奎(1994.03~),男,河南省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