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立德 礼仪立行
2017-09-01李维乐
李维乐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如何弘扬国学经典文化,运用国学经典文化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和血脉之桥。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素来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诵读国学,可以很好地拯救当代小学生的道德迷失,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礼仪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校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修养与文明礼仪修养的认识,把“读经典”和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进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怎样把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礼仪有机结合起来呢?
一、与各学科教育有机整合
礼仪是一个人修养乃至一个国家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身居礼仪之邦,应待人以礼。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礼仪尊卑的概念了,在家是个“小皇帝”,对家长呼呼喝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然没有“首孝悌”的行为规范了。针对此,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学经典的诵读跟礼仪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科之中,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到教育的最大化。为此,我校全体教师统一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将经典诵读与礼仪教学、学科教学相结合,深入开展经典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并创设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行动,在行动中强化学习,让经典诵读和礼仪教学真正行之有效。如诵读《弟子规——信》时与守信用为主题教育相整合,让学生在懂诚信的基础上学会守诚信,进一步感悟了《弟子规》“凡出言,信为先”、“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等含义。让学生联系到语文课学到的《李子的核》,《思品与社会》中教学的《狼来了》等故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弟子规》中“信”的内涵。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会发现德育教材有许多方面和学生学习的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挖掘出这些联系,适时恰当的运用,巧妙整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设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精髓,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校经典诵读及礼仪教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开发国学教育和礼仪教学的校本教材,争取推出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方案。在课程表中每个年级每周设置一节“国学礼仪课”,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国学诵读及礼仪教学活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春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可以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就是利用根据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充分利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水平,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从孩子健康人格角度出发,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打造其文化人格意志的心灵工程,让学生修身立德,传承文明,弘扬美德,在孩子心灵上植下纯洁希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积累细腻的涵养。修身养性,受用终生。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全过程,使“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教学《弟子规》前,我先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父母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调动学生对父母的“爱”;再结合有趣的动画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领悟《弟子规》的真正含义;然后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古人又是怎样做到“孝”的;最后给学生讲《乌鸦反扑》《羔羊跪乳》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动物也知道报答养育之恩。到这里,我再将学生的“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写一写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学习了《弟子规》后,今后应该怎么做?面对自己的心声,很多学生流下了忏悔的眼泪,懂得了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知道了以后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总之,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切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与少先队活动整合
由文本学习走向生活实践,发挥经典的育人、感化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每年我校开展感恩、安全、环保、文明礼貌、节约行动,每月围绕主题与活动开展争当七色花活动。①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感恩行动”——围绕“每日为父母做件事,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好习惯展开,让学生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自己的付出。②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中的“亲爱我,孝和难,亲憎我,孝方贤……”结合实际开展人人争当“爱心之花”、“礼仪之花”等,使学生敬重父母,关爱别人,是中華民族传统美德。③开展“承诺行动”。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信”,结合实际开展人人争当“诚信之花”,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基本准则。④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谨”结合学校的活动,让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走,做到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室内要经常通风,课间、午间文明休息,回家时要注意交通安全,借了东西及时还、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小学生不要带耳环等等。
四、与学校开展的评比活动整合、与学生的争章活动整合
为了能在国学诵读中有效地撒播中华文明礼仪,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潜在性,与少先队争章活动有机结合。学校德育鼓励学生争做闪耀的七色花,在七色花之星的引领下,补偿学生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学校每个教室有一块“七色花园地”。通过阶段性的多元评价(教师评、互评、家长评),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宗旨,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的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