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研究型教师
2017-09-01何立明
何立明
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应该具有理论实践性、广泛的兴趣与学习的渗透性、思考的独立性与思想的开放性,还应具备反思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教师;实践性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具体的实施过程而言,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性课程,它具有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课程的创造性和实施过程的弹性张度凸显了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的重建。它以“问题”为核心,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至高中二年级,每周平均三课时,强调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特别是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态度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整体效应。课程强调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需要有问题研究的素养和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研究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養。
一、具有实践性的研究型教师
将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要有理论的高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加工、重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为此,教师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在实验、探究、创作、反思、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使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二、具有学习渗透性与广泛兴趣的研究型教师
新时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学科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各门学科之间联系加强,相互渗透,临近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更应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通晓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树立“大教学观”,进行渗透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还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坚持学习、主动求知、自主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除了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深入掌握外,还应广泛涉猎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的其他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学中,以博学多才的面貌吸引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三、具备思考独立性与思想开放性的研究型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体验和创造性表现,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独立思考,还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一些有益的新生事物。教师必须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经常阅读杂志和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及时把课本外的新知识介绍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四、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方案制订、新的资料收集、新的问题解决等,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且在实践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才能不断创新,满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素养。
除了上述几点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还必须具有善于摸索、勇于探险,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等,这都是研究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以贴近学生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的非学科性新兴的综合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优势。它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而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师,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那样我们就一定能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使综合实践课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从“零散走向系统”,从“系统走向灵活”!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