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手段融入品德教学彰显艺术魅力
2017-09-01张聿兰
张聿兰
摘 要:电教化手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恰当运用有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及无穷的艺术魅力。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电教化手段进行恰當、科学的运用。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教学经历,围绕电化教学与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电化教学;学习热情;学习认知;课堂氛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化教学手段在学科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日渐普及,其在为学科教学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同时,也使得学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得以显著提升。结合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际,就“电化教学融入品德教学彰显艺术魅力”谈谈个人的浅显认识。
一、借助电化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时,他们往往能全身心地真正融入其中。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一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对电化教学手段进行了恰当运用,发现其在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品德学习热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电脑算命科学吗”这节内容时,我一上课就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两段视频:
片段一:某名学生打开一个网页,输入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愿望后,得出自己这次的期末考试会考一个高分,看到这个结果他很高兴。
片段二:该学生打开另一个网页,输入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愿望后,得出自己这次的期末考试会不及格,看到这个结果他很难过。
在播放完这两个视频之后,我趁势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同一名学生用电脑算命,两次的结果不一样呢?”在电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对“电脑算命科学吗”这一节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电脑是如何算命的?”“究竟为什么不科学?”“遇到此类的问题又该如何做?”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顺势展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多停留在形象、直观的认知方面,很难真正理解一些稍显抽象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蕴含有众多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其中不乏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这样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却可以轻松地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较浅显、形象的内容,从而达到深化学生学习认知的目的。这一点,我同样感受颇深。如,在教学“圆明园的哭泣”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借助电化教学手段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圆明园未遭破坏之前的美丽风光,随后,又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该片段生动地再现了外国侵略者无耻掠夺、破坏圆明园的野蛮行径。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学生义愤填膺、愤愤不平,感叹于圆明园这座艺术瑰宝之城的破坏。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圆明园的毁灭生动地反映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大家有哪些认识与体会呢?由于在之前的视频观看中已经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因此,学生对这一问题纷纷予以热烈回应。有的说要热爱祖国;有的说要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有的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要报效祖国……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树立起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念,而这很显然正是“圆明园的哭泣”这一节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所在,教学效果异常良好。
三、借助电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结束氛围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通常不会安排课堂结尾,一般都是下课铃声响起,便匆匆忙忙宣告一节课的结束,这种结束课程的方式自然很难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自然也难以体会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艺术魅力所在。
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状况,我尝试将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到了课程结束的环节,学生反响热烈。如,在教学“祝福您老师”这节内容时,我便在讲完具体的知识点之后,特意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在虽然朴素却意义隽永的歌词中,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课堂学习氛围一时间也达到了高潮。在此基础上,结束该节内容的教学,不再是生硬的行为,而是在满足学生听觉享受与精神世界冲击的前提下实施的高效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下更好地铭记课堂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及内容,彰显了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电教手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恰当运用有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及无穷的艺术魅力。鉴于此,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电教手段进行恰当、科学的运用,这既是发挥电教手段优势的客观需求,更是创新、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林立军.电化教学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有机结合[J].学周刊,2011(7).
[2]潘萍.浅谈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恰当结合[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8).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