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 成就绿色成长
2017-09-01刘晓慧
刘晓慧
课程决定学校质量和品质,一所学校的课程构建代表了这所学校的特质,普陀路小学的办学特色是“生态教育”,我们的理念是“生态立校,明德立人”,特色培养目标是“热爱自然、学会共处、感恩社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特色理念,我们把生态课程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核心,在生态课程的建设方面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找准学科知识与生态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开设了拓展课程,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二是校本课程个性化实施。通过课程整合将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地方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海洋文化,通过删减、融合、增补重组等形式,整合成以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特色校本课程“与绿色同行”,把家庭、社区都纳入课程体系,把家长等专业人士作为课程实施者,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是主题活动课程化实施。我们设计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配档及方案,针对活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实践活动,使环保实践活动课程化。
依据学校特色和社会环保方面的需要,我们将“与绿色同行”作为校本课程的龙头,集全校之力,歷经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效果显著。下面具体介绍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历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阶段
1.课程背景、调研、开发
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就始终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这证明未来的社会必将是生态绿色社会,但家长、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理念意识呢?
于是,我们向家长、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我们发现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垃圾分类、不乱丢垃圾和主动捡拾垃圾等简单习惯较少。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许多家长是跻身农转非的“打工族”,文化水平较低,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淡薄,存在经常使用一次性物品、浪费资源等行为。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评估,我们决定从现有条件、环境等客观实际入手,理论科学、分步有序地构建了我校校本课程体系。
2.编写、研训
(1)成立编写小组,修改完善教材。
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小组”,在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四次开发修改并完善了校本教材“与绿色同行”,课程依托学校驻地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坚持“一体两翼”整体推进。一体是指面向全体,两翼是指教材的两大版块,一是环保知识类,包括环境与生活、环保与生活、环保节日知多少,每课时包括生活在线、追根求源、环保在行动、绿色延长线四大板块;二是创作类课程,包括环境与污染、变废为宝、环保与未来,主要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两大主题贯穿各学期各学段,同时还将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有机结合。
(2)学科整合,同研课堂。
课程开发小组以每周两次的绿色家园、环保驿站站点活动为依托,对相关教师进行课程培训,大家集体教研,集思广益,充分研析。在教学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将纸雕塑创作、布贴画创作与美术课程、劳动技术进行整合,将实践调查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为了准确把握教材,我们每个单元都会进行同研,逐步形成较为成型的20+10+10课堂教学模式,学期末还会进行课堂评选,并将精品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二、以活动为引领推进课程实施
1.校内活动展个性
(1)生态实践基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生态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环保能力,提高环保意识。比如在生态种植园里,学生参与植物的种植、管理、采摘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参与的喜悦;生态培育中心开设了水培花卉、水培蔬菜、基质栽培等项目,学生每天进行管理,他们能熟练地清除腐根、清理虫害;生态养殖园里经常会看到学生用食堂剩余的饭菜精心饲养小动物,而小动物的粪便又成为种植园里的无公害肥料。种植园和水培中心的种子,是全校师生平日里变卖废旧物品换购的,这些旧物品每周五送到学校回收亭,由学校统一变卖。这种自产自出的回收利用循环模式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废物利用意识大大增强。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曾以“威海特色教育走出创新之路”为专题对我校生态基地建设进行报道,这充分体现出我校生态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效果也已初步显现,这对于我们来说,不单单是鼓励,更是鞭策。
(2)系列主题活动——我的舞台我来show
学校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生态主题活动,有生态特色班级创建、自创环保标志标语评比、环保歌谣唱响校园、“生态校园创意无边”环保时装秀、纸雕创作、布贴画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加入到环保的队伍当中。同时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观看节水宣传片、撰写节水小论文,开展环保主题征文比赛、阅读比赛等活动。每周三中午,普润新蕾广播,或举行环保专题讲座,或交流环保日记,小论文、金点子,对当前环保热门话题进行专门采访等,以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
(3)特色生态节——看我环保体验行
我校独具特色的普小生态节是以级部为单位进行的生态环保体验行活动,其中分为生态环保闯关活动、知识竞答、变废为宝快乐易购、养殖快乐体验行、环境日校外宣传等版块,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做纸雕、做贝壳画、做生态鱼缸,变废为宝;进入生态园,快乐采摘、开心买卖,用自己挣得的生态币为家长购买无污染的蔬菜;走进养殖园,用生态币购换牧草,喂养小动物;走进社区,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环保宣传。最后,学生来到生态银行,用本学期优秀表现和生态节制作的环保作品挣得的生态币购换物品,体验收获的快乐。
2.校外活动显能手
(1)校外生态行,我为自然添光彩
为了使生态环保理念由校内延续到校外,由课堂延续到家庭、社区,我们依托家委会活动,重点打造“生态行”校外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设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其中社区服务课程包括劳动实践类、宣传教育类等课程,社会实践包括亲近自然、公益服务等课程。本学期相继组织了野外拓展健身行、社会奉献感恩行、捡拾垃圾环保行等活动。家长带领孩子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践行生态环保理念。endprint
(2)主题研究行,我做环保小卫士
校本课程体系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载体,在环境与污染单元中有关垃圾的处理与回收,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威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垃圾的回收方法等。另一方面就是了解社区居民对垃圾回收利用的态度和看法。学生在实践中亲历中深刻体会到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尤其对每天约有700吨生活垃圾进入处理中心感到非常震惊,明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做好垃圾的分类放置。
三、生态评价做保障
1.评价实施策略
在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多元评价策略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情感变化、作品成果等进行质性评价。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上,以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环境道德的培养为目标。为使评价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辅导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进行评价,不断完善“与绿色同行”校本课程评价指导手册。
2.评价实施过程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
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
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将评价渗透在日常的点滴中,通过发放环保习惯表、家校联系卡,用语言评价学生。以成长树为单位设计各种具有鼓励性、展示个性的“园地”。学生把自己生活中有关环保的点滴集中起来,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有五星级小明细评价体系,“环保之星”“环保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环保小达人”“环保大师”。
四、生态校园显魅力
绿色生态结硕果,特色育人铸品牌。实施校本课程之后,我校呈现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大师生积极动手装饰校园文化,从学校大门的宣传栏到校園的小拐角,再到教学楼各楼层的环保主题作品系列长廊:如二楼的环保纸雕塑、三楼的故事布贴画、创意环保服装展厅等。良好教育氛围的创设,激发了师生潜在的环保情感。在展示学生精湛的艺术水平的同时,更融合了他们对于环保的理解、对生态的解读。校园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国家课程融合,使学科课程综合化、校本化。我校舞蹈《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环翠区中小学舞蹈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同时我校编排的课本剧《一个小乡庄的故事》,获得环翠区第一届课本剧大赛一等奖,这些课程无声地融入了环保元素。除此之外,在校本课程的指引下,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生态嘉年华活动中,在特色生态节活动中,我校小宣讲员、小记者的精彩表现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央视少儿频道、新华社、威海市电视台、环翠电视台等先后多次对我校校本课程进行跟踪与报道。以“与绿色同行”校本课程为龙头,坚持走特色、创新之路,让学校屡获殊荣,学校被评为“国际生态校”“威海市绿色学校”“威海市环境教育基地”“威海市花园式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等。
总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我校刚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将充满信心,不断努力,让我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校园百花齐放,绽放绿色生命。
参考文献:
[1]陈立春.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09).
[2]周生芳.学区制改革中的机构调整与挑战——基于F县的案例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08).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