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赏析
2017-09-01王德先
王德先
命题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前一句有三层意思,一是要有的动作行为(选择),二是对选择对象及对象的数量作要求(关键词、两三个),三是使用这样数量的对象要达到的目的(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后一句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用这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一定要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从命题的呈现方式看,这道作文题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从命题材料的内容看,与当下国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从上面提及的两点要求看,既是对考生的提示,也是对写作的限制。
以此来衡量本文,作者很好地理解了命題要求,切合题意。选择“中华美食”“食品安全”来作文,两个关键词中都有“食”,“有机的关联”不言自明。不过这还是语言形式上的,作者当然不满足于这个,而是从文章主题的高度、情感抒发的深度以及文化自信的一个侧面,从容展开,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有机关联的过程和层次。
文章由《世说新语》、梁实秋先生作品中有关美食的文字说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劲爽,东南西北皆有美味;有意无意间,还让“家乡的味道”氤氲其间。把中华美食评说得“令读者体内馋虫蠢蠢欲动”。接下来一转,“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味梁老的感受了”,所以然者何?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越加严重”,过渡自然轻巧。后半部分指明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言不烦,最后表明态度“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文章亮点颇多。比如构思精巧,紧凑;比如内容集中充实;比如感情真挚、自然;比如表达流畅,富有文采;比如书写漂亮,卷面美观;等等。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下面两点。
一是积累丰富。作者平素阅读肯记东西,也十分留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提炼留存,一旦需要,即可处处运用自如。阅读的积累,如《世说新语》《雅舍谈吃》、钱穆的言论、影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等等;留意日常生活,如对中华美食的评介,名称、特点、产地等,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仅这一点,至少告诉我们:怎样可以做到作文有东西可写。
二是写得雅致轻灵,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文采上,语言流畅生动,形象而有意蕴。遣词造句,规整中有变化,自然中透着精细,很有张力。开头结尾,自有照应;铺垫过渡,不着痕迹;引用对比,皆得其时。营造出了整体的味道:以日常的吃食之俗,道出了其中的文化之雅。这个“雅”,正是作者倾力构造的承载器具,用它来承载作者的感悟:中华美食,是它的创造者求食品制作之道的结果,享用它的人也自应“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作者所虑,可谓深矣。
也挑点“骨头”,引用有不准确处,无伤大雅。但对美食之“美”的内涵挖掘还不太够,如中华美食中含有的精细、精益求精,色香味所体现的调和与和谐,乃至于以食喻治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在恰切处有所点染,文章整体该是会更精彩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