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2017-09-01尤明忠
尤明忠
【摘 要】农村初中的学生很朴实,但学习比较随意。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情境
一、研究的必要性
数学在各学科之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其本身以严谨而著称,这给学科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出数学基本概念,得出定理和性质,再加例题,这样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只知道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使不少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现代教学论认为,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这是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使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的趣与美,产生明显的学习意识和情感共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式上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从而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教学要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加强数学学习内容与农村初中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他们对数学产生良好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气氛,结合农村初中学生实际创设一定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他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一些实际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有亲身经历,所以创设现实素材的问题情境,农村初中学生都会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一开始就能充分调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1: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平面内点的位置与坐标”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如何寻找汪洋大海中发出求救信号的遇险船只?”“如何在电影院中找座位?”以上两例由于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让农村初中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的过程,从而既提高了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的兴趣,也结合生活实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农村初中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为学习数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让數学思维在创设情境中得到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让农村初中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发现、挖掘、探究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动手实践、数学实验和各种创作的形式,让农村初中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探究数学,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如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景,让农村初中学生进行大量的图形观察和实际问题的演算,从直观想象进入到发现、猜想和归纳,然后进行验证和证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农村学生需要动脑分析和归纳,让他们亲历数学问题的建构过程,并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定理发现的教学,精心设计再现定理产生和发展的各种情境,引导农村初中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去归纳、去发现定理。几何画板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室,农村初中学生可以通过变化图象、测算、观察、归纳、形成猜想、证明猜想。
例:在上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①画任意△ABC和△A1B1C1,用几何画板测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角,②调整使∠A=50°,∠A1=50°,观察△ABC和△A1B1C1是否相似,③调整使∠A=50°,∠A1=50°,∠B=∠B1=60°,测算AB∶A1B1= ,AC∶A1C1= ,∠C=∠C1吗?△ABC和△A1B1C1相似吗?④让农村初中学生任意变换③中角的度数,并完成③中的每一步。通过实践农村初中学生认真整理,分析数据,并相互交流、讨论,写出结论,教师再引导农村初中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形成猜想: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最后指导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证明。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农村初中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农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