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2017-09-01周宏凯
周宏凯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培养学生顺向思维能力,忽视逆向思维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智能的提高。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究竟怎样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一、由果溯因,追本求源
画龙点睛,照应前义,篇末作结,揭示主旨,这是很多课文结尾的特点。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篇末入手,反向而思,由果溯源,追本求源,变归纳为演绎,变综合为分析,灵活教学。比如:教学《长城》一课时,就直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入手展开教学: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奇迹?在这个大题目下再设计三个具体的逆推式的小题目:(1)长城显示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的智慧)从哪几方面可以说明?(第3自然段)(2)长城在规模上怎样?(气魄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第1自然段)(3)长城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的?(第2自然段)由这样的“果”追溯到“因”,由“结论”推到“过程”(逆向思维),然后再引导学生由“因”到“果”,由“过程”到“结论”,逐步归纳、综合(顺向思维):长城无论从它的规模、结构、设置来看,还是从它显示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看,都可以称得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奇迹!
有些含义精深、色彩浓烈的重点词、中心句,是文章的精髓、灵魂所在。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这些精言妙语入手,步步设疑,层层布障,诱导学生向纵深开拓。
这样,从总结句、中心句、重点词开始逆向讲析,反向思考,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不仅有利于学生尽快捕捉重点,抓住中心,掌握思路,而且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假设想象,反向推理
在讲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从正面顺向思考问题,还要启发学生改变思维的一般方法和习惯,善于从事物的反面假设想象,加以分析,反向推理,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识。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正面理解将相和优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反面假设,逆向推理:假如蔺相如不采取回避退让的态度,而是和廉颇针锋相对,坚决斗争,那么将会有哪些坏处呢?让学生联系上下两个故事进行假想,从而使学生知道将相不和的危害。这样在正面分析事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假说,想象,反向思维,逆向推理,不仅能深入领会事物的本质意义,而且初步学会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认识事物的敏感性。另一种类型是因果逆向思维,是指从事物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际上体现出因果顺向思维,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例子。比如:因为学过了汉语拼音,所以学生能拼会读,也就能自学新课。因为进行过训练,所以学生掌握了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的方法;因为学生掌握了方法,所以能自如地运用,等等。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种变果为因的顺向发展,比比皆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弈》等等。但是这不是变因为果的逆向思维,似乎并不能引发教育创新。如何运用因果逆向思维?我们可先提出几种因果关系,如:因为某学生自学能力强,能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他的成绩好;又如:因为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观察、分析,所以其作文水平高,写得好。从这两种关系看,“果”体现的是“成绩”,“因”呢,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如果教师能在确定教学目标或准备教学时,反过来想想,把因变为果,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则更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更关注的则会是方法与过程,而不仅仅是分数。可见,运用逆向思维将使教师及其教学更易触及并深入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三、瞻前顾后,分析概括
有些结构缜密的课文,一般都极为精妙地运用过渡手法,这些过渡句或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牵制前后的枢纽作用。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过渡句或过渡段入手,从中间展开,瞻前顾后,背向思维,分析概括。《左公柳》一课文章有两处过渡句,教学时先抓第3自然段开头“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湖畔河边的依依柔柳大不相同”。这一过渡句,从中间开花,向前后展开: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第1自然段)为什么却看见一棵高大茁壮的柳树?(让学生通过对比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和树冠宛如帷幄)具体理解这棵柳树的不一般。接着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棵柳树生长得如此挺拔?从而引出揭示树的名字“左公柳”,理解左公柳名字的由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得名)然后抓12自然段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由过渡句向前后推进,左宗棠是如何建设新疆的?结果怎样?(塞外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左公柳名字的由来。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回过头来深入理解课文开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使左宗棠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完整、高大、丰满。
这样抓住过渡句、过渡段,從课文中间打开分析的窗口,向前后展开,逆向施教,极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结构规律和写作方法,又使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和灵活性得到综合训练。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把循序讲读法和变序讲读法结合起来,把思维训练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富有创造性的才能。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