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跳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的训练学研究
2017-09-01王培培
王培培
摘 要:为充分了解我国跳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训练学因素,为教练员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有过踝关节损伤的29名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足、训练负荷过大、治疗不及时及不正规的治疗、放松活动不够重视以及其他几个原因。
关键词:跳跃;踝关节损伤;训练学研究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备受关注的大项目,而其中踝关节损伤是田径跳跃运动中最常见的。资料显示,它占所有运动损伤的20%~40%。教练员要正确认识踝关节的生理特点,对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正确的技术方法,合理安排运动量是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途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体工队、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昆山市五所中学、一所运动学校中有过踝关节损伤经历的29名不同水平运动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访谈法:对不同级别的38名教练员与受伤的29名运动员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对踝关节损伤的认识及原因。
(2)文献资料法:作者查阅了关于踝关节损伤原因的大量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3)数理统计法:把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踝关节损伤的生理结构分析
跳跃运动中几乎所有动作都需要踝关节参与,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生胫腓骨的下端和距骨组成,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副韧带附着,以加强踝关节稳定性。由于外踝低于内踝,外侧副韧带比较弱,脚外翻时很容易受伤。特别是在一些急停急起的跳跃项目中,出现踝关节损伤的概率是很高的,比如,背越式跳高,它要在高速助跑起跳的情况下踝关节要内旋,如果用力不当,出现扭伤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2.技术动作不正确
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如果运动员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久而久之,导致机体受伤也是必然的,因为错误的技术动作往往会加重机体的负荷,而当负荷超越了生理机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出现伤病。如果在训练中不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急于求成,过早练习高难度动作和高强度训练,不但效果不佳,反而极易因技术动作错误而造成机体的损伤。例如,在小腿外翻和前脚外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过度外翻。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具有跟腱问题的运动中,前脚外翻都大于7°。
3.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是一切训练或者比赛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员的各個机体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而进行训练或者比赛的话,运动员会动作不协调,技术动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很容易造成损伤。运动员往往对预防运动创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进行正式运动前,务必要认真做准备活动,避免导致损伤的发生。例如,跟腱的准备活动和营养不充足,造成跟腱不能完全适应高负荷强度和运动量。这会造成跟腱的代谢紊乱、超时工作和变性。
4.训练负荷过大
调查发现,教练员在全年训练中,负荷存在偏大现象,同时负荷安排不科学,恢复手段较少。大负荷训练因乳酸的堆积使肌肉中pH下降,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会发生障碍,肌细胞内收缩蛋白相互作用减弱,肌力明显下降,肌肉就会出现疲劳。运动员在肌肉疲劳状态下运动会产生动作失调现象,容易引起损伤。持续的负荷量,常常会在跟腱部位导致可预防的后续性损坏。在跳跃练习中,应该密切注意双膝和双脚的运动轴良,保持正确姿势。
5.不科学的治疗
跳跃运动员一般会出现踝关节、跟腱、足趾等部位的受伤,对于一些轻微的受伤,教练员或者运动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继续高强度的训练下,很可能会让伤势加重;有些教练员为了尽快缓解运动员的疼痛,达到提高恢复训练和比赛的目的,就给予运动员封闭治疗,而不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恢复手段,长期封闭或激素治疗的后果就是会加重跟腱的损伤及加速运动员的退役,有时候会出现跟腱断裂等不可逆现象的发生。
6.放松活动存在问题
现场观察发现:运动员对放松活动不够重视,教练员很少参与,只要求运动员自己放松,运动员放松活动很随意,只进行一般慢跑、简单拉伸,十分钟左右完成。笔者认为踝关节在跳跃运动后负担较大,应进行专门拉伸并配合按摩,要细致、充分,必要配合物理疗法。不然疲劳会长时间积累,导致踝关节越来越不灵活,容易引起跟腱拉伤。
三、建议
踝关节损伤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动作不科学、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负荷过大、不科学的治疗、放松活动不够重视以及其他原因。教练员应加强自我学习,改变传统的训练理念,充分了解踝关节损伤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欢.田径跳跃运动员支撑器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
[2]丛林,朱静华.踝关节扭伤及其功能恢复训练[J].田径,2009(1).
[3]胡声字.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苏塞因·克罗新奇.田径运动员跟腱问题的治疗观点与复发预防[J].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2009(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