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裁撤“蒙藏会”:除“肥猫”还是“去中国化”?
2017-09-01萧祷
萧祷
有着近90年历史的台湾当局“行政院蒙藏委员会”即将“解体”。
8月14日,经“行政院”发言人徐国勇证实,台湾行政部门明年的总预算中不再将“蒙藏委员会”编列其中,年底前该部门相关业务及人员将移拨到“陆委会”及“文化部”。
三天后,“行政院”通过废止“蒙藏委员会组织法”的文件,待送请“立法院”审议通过后,“蒙藏委员会”即将正式不复存在。
这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成立的部门可谓历史悠久、意义“非凡”,但近年来常曝丑闻、业务缩减,在“行政院”组织改造计划中早已被规划为待裁撤,但迟迟未果,直至如今。
首任委员长为阎锡山
“蒙藏委员会”隶属台湾“行政院”,是一个专属“中央”的“部级单位”。
对台湾民众而言,“蒙藏委员会”却较为陌生,其官网显示,“蒙藏会”核心业务包括辅导照顾在台蒙藏人士、保存传扬蒙藏文化、人才培育、蒙藏研究,为海外蒙藏族聚居地区提供人道援助并与之进行经贸、学术、文化及医疗交流。
截至目前,居台的蒙藏人士约为2000人,近些年来“蒙藏会”举行的活动,多半以文化介绍为主,举办西藏艺术展览、音乐会,也提供台湾民众赴蒙、藏旅游时的资讯,而当台藏婚配争取居留权的时候,“蒙藏会”却视而不见,历经公民团体多次陈情后才消极处理。
但国民党败退迁台之初的“蒙藏会”却“政治味儿”浓厚。
“蒙藏会”的前身是清朝的理藩部。在清立国之初,有鉴于蒙古事务对于朝政的重要性,设立了蒙古衙门;几年后,改制为理藩院,管理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事务,并兼理对俄罗斯帝国的事务;晚清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清灭亡后,民国肇始,先是沿袭满清旧制,在中央设置理藩部,该部旋被废除,改为北洋政府的“内务部蒙藏事务处”,随后改为“蒙藏事务局”、“蒙藏事务院”。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京,7月11日,将蒙藏事务院改制为“蒙藏委员会”,隶属行政院,首任委员长为阎锡山。该部门当时负责综理蒙藏事务,包括西藏与蒙古的藏传佛教转世灵童等。
抗日战争结束后,该委员会随国民政府移往南京;后再随蒋介石政权迁至台湾。
当时,与蒋介石共同退居台湾的只有几百名蒙藏人士,但“蒙藏委员会”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八部二会”之一,其中不乏有着宣示“中华民国”并未灭亡、“主权在手”的政治含义,以及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的政策考虑。
所以在台湾“党国不分”时期,无人敢质疑“蒙藏委员会”存在的合理性,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台湾原住民人口约三十几万,却没有“原住民委员会”,而人口仅千人的蒙藏族不仅有专门“委员会”,且级别很高。
直至台湾解严后政党轮替,“蒙藏会”的存废问题终于凸显。陈水扁任内,“蒙藏委员会”的功能开始弱化,原有业务部分整并到“外交部”、“陆委会”以及“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10年,马英九将37个“部会”调整为29个,按当时安排,蒙藏政策已并入“陆委会”,“蒙藏委员会”的裁撤被明文规定。可等到“行政院”进行组织调整时,却因选举和政党轮替等原因,“陆委会”组改方案一直被延宕,裁撤共识程度极高的“蒙藏会”,即便失去了“行政院组织法”依据,蒙藏政策却没有真正移交。
“从没听过仁波切住在汽车旅馆”
“全天下最夸张的‘部会非‘蒙藏委员会莫属。”早在五年前,就有民进党“立委”如此评价。
在对“蒙藏会”的颇多不满里,最多的便是这个机构业务逐年缩减,却依旧“富得流油”。
去年,“蒙藏会”总预算约为12600万(新台币,下同),其中人事预算高达7500万,约占其总预算的59%;而业务预算却仅约3300万,占26%。人事费远高于业务费,人均年薪甚至破百万,岛内不少“立委”称其为“肥猫‘部会”。
2013年,更是有“蒙藏委员”曝出丑闻,让其一时处于风口浪尖。
当年8月14日,岛内媒体称,“蒙藏委员”觉安慈仁常在上班时翘班去桑拿房,待2个多小时后直接回家。当时报道中还提到,7月23日中午,觉安带着一名女性赴一人均千元以上新台币的饭店就餐,用餐完毕后二人赴汽车旅馆待了近两个小时后,于下午3时许,该女性开车送觉安回办公室——婚外情丑闻似被掀出。
觉安慈仁是高阶文官,属“次长”级别,月领12万元高薪,担任“蒙藏委员”已有十多年。
而他的回应却更是无法得到媒体和广大民众的认可,他称洗桑拿是因为“蒙藏委员”上班無须打卡,而照片中一起与她进入汽车旅馆的是一位“密宗的师姐”——而后又称是“师妹”,一起进入汽车旅馆是为拜访一位“仁波切”,只是讨论藏传佛教问题,“没发生什么”。
对此,一宗教人士称,拜访仁波切都是到其修行处,“从没听过仁波切住在汽车旅馆。”
报道发出的第二天傍晚,“蒙藏会”便发出新闻稿,指“觉安慈仁委员言行不检、损害机关名誉,记一大过”,公务员记大过影响年终考绩奖金和升迁,但觉安在“蒙藏会”职位几已到顶,这种处分对他不痛不痒。
除了“委员”,“蒙藏委员会”的“一把手”也越来越“水”——
近些年,20多任“委员长”中,只有三任有蒙古族血统,传统藏族的为零。因“蒙藏会”为“行政院会”核心成员,所以“委员长”多由“政务委员”兼任,至于是否具备蒙藏事务处理的经验或专长似乎并不重要。
比如,上一任“委员长”林美珠,专长是在民政,于蒙藏事务毫无渊源,不过她倒是颇有名气,因为她是那个总称自己和蔡英文“不熟”的“蔡表姐”,如今任“劳动部长”。
三大“肥猫”、三个“盲肠”?
此次,按照“行政院”发言人徐国勇所言,“蒙藏会”将有49名职员移拨。其中有6人到“陆委会”,其辖下的港澳处将更名为港澳蒙藏处,增设“蒙藏科”;另43人将移拨到“文化部”新设的“蒙藏文化中心”,而相关业务、预算都将持续。
但“蒙藏会”的裁撤在岛内还是引发争议。
一方面,国民党“立委”林德福认为对“蒙藏会”的处理应维持现状,不该看起来像是在“去中国化”、搞“台独”;国民党“立委”蒋万安则认为“蒙藏委员会”有特殊政治意涵,质疑“行政院”宣布裁撤恐“大开巧门”。
另一方面,时代力量党“立委”林昶佐认为,蒙古国早已独立,将其并列在“陆委会”之下,忧心会影响与蒙关系,建议列入“外交部”。
除此之外,“蒙藏会”并不是岛内媒体和“绿营”“立委”眼中唯一应裁撤的“肥猫”。
“台湾‘行政院下属有三大‘肥猫单位,‘蒙藏委员会只是其一,还有‘侨务委员会‘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去年5月,时代力量“立委”徐永明痛批,这些单位与“外交部”、“经济部”经常业务重叠,使用纳税人的金钱却无实质作用,形同虚设。
去年,民进党刚刚上台时曾召开过“执政决策协调会”,针对“行政院组织改造方案”,提出两阶段组改的规划,第一阶段将处理共识性较高的部分,其中包括“蒙藏委员会”的裁撤。第二阶段则涉及其余部会组改,包括“核子能委员会”和“公共工程委员会”等,另外,一些有“民国风”的“部属机关”也被列入其中,其中最被广泛讨论的,就是“台湾省政府”、“台湾省咨议会”与“福建省政府”三个机关。
1990年代末期起,时任“总统”李登辉便开始实施“冻省”,将这三个单位虚级化(编者按:虚级化是指为免所谓过度叠床架屋,将“省级政府单位”直接归并到“中央”,由“中央”兼管,即地方层级保留,首长由“行政院”“部级”领导兼任)。然而,三单位虽被冻结,但名义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这三所虚级化机关,至今仍须每年编列3亿台币预算,而位于金门岛的“福建省政府”,如今不过仅剩2位员工编制,却有几千万的人事费。
因此,“支持‘修宪工程,废掉‘盲肠机关”便变成了这些年时时出现的话题,民众吐槽,“立委”炮轰,但事到如今,仍无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