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疆洛浦M S 6.0地震前卫星热红外亮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017-09-01邵楠清孟庆岩魏鸣卢显张颖
邵楠清 孟庆岩 魏鸣 卢显 张颖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210044
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101 3)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0 引言
北京时间2012年3月9日6时50分4.7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39.4°N、81.3°E)发生了MS6.0地震。洛浦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连昆仑山;地形南高北低,整体成条形,南部为山脉,海拔3300m以上,北部为沙漠区,海拔约1300m以下;震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海拔1200~1500m的冲积扇和冲、洪积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震震中位于巴楚隆起与阿瓦提断陷之间的图木舒克隐伏断裂带上,此断裂带西段为NW走向,东段为近EW走向,全长约250km(朱治国等,2013)。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km,震感范围广,阿克苏、喀什、和田、巴音郭楞、伊犁等地均有震感(冯英等,2012)。
由于岩层受力摩擦、CH4等气体溢出、瞬时电场变化等影响,导致地震前出现短临前兆,地表热辐射出现异常。对这种异常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Gornyi等(1988)和Tronin(1996)研究了中亚地区地震活动带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发现很多地震前都出现了明显的热红外异常现象,经统计分析发现其与地震活动带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红外亮度温度开展地震前热辐射异常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强祖基等(1998)对多个地震前的亮温增温异常进行了研究,发现增温区温度比周围高出2~6℃,震级越大则亮温增温面积也越大,且一般在亮温异常发展到最强时期后几天~60天内发震。徐秀登等(2001)总结分析了中国及周边40多次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图像,发现震级在MS5.0以上的地震均有较为明显的震前红外异常。屈春燕等(2007)等探讨了地形地貌、地物类型、气象要素等非震因素对地表热红外亮温的影响及其去除方法,并提出了地震异常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地震异常判断的准确性。吴立新等(2008)、Zhang等(2010)、张铁宝等(2013)也对近年来中国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的震前热红外亮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亮温异常增强现象。
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不均匀挤压碰撞,青藏高原和天山先后隆起,使得新疆塔里木盆地周缘成为板内构造变形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进行红外辐射遥感信息的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地震活动预测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郭卫英等,2006)。本文对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新疆洛浦MS6.0地震震前地表红外亮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考虑气象因素影响,从异常信息的空间分布、强度变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取与此地震活动有关的热异常信息。
1 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
由于静止卫星高度高、视野广、观测范围大,且可以对某一固定区域进行连续观测,这对于地震热异常研究,特别是震前热辐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连续变化研究更具优势。本文选取FY-2E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分析,其远红外观测波段分别为10.3~11.3μm和11.5~12.5μm,热红外亮温观测每小时进行1次,星下点空间分辨率约5.00km,观测精度较高。本文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选取2012年2~3月,空间范围为34°~46°N、77°~89°E内的热红外亮温资料进行分析。
由于白天的太阳辐射会影响地表的观测亮温值,故选取夜间地方时22:00~06:00数据取平均做为日均值序列。为了去除部分云层遮蔽造成的亮温值偏低的影响,处理时采用补窗法(张璇等,2013a、2013b),将第i个时次受云层干扰的低值设为下限,将同一时次的错值和不符合黑体辐射公式的高值设为上限,利用此阈值范围对每一个像元的值进行筛选,从而达到简单的去云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云层对亮温反演的干扰,然后计算每天不同时间点数据相同像元的平均值,从而得到亮温的日均值。
2 红外亮温异常变化特征
2.1 震前红外亮温异常时空演化特征
图1 洛浦MS6.0地震前红外亮温异常时空分布(蓝星处为震中)
按照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后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共30天的红外亮温数据,得到研究区内对应时间的地表红外亮温分布情况。图1(a)~(o)给出2月21日~3月6日洛浦地震前红外亮温分布特征。
震区地处塔里木盆地腹地,该盆地深处大陆内部,中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故极为干旱,气温受地形影响较大。由于沙的比热较小,白天太阳照射下导致盆地内地表温度快速升高,夜间虽然沙漠的释热快,但由于四周高山阻挡,盆地内空气不易流动,故气温降低较慢而形成了一定的温室环境,保证地表热量不会大量散失,所以整体来看,盆地内的地表温度明显要高于周边地区。
如图1所示,2012年2月21日~2012年3月6日期间研究区红外亮温的变化具有明显异常特征,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在2月24日前,研究区红外亮温的分布基本符合地形地貌特征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即盆地内亮温数值高于周边区域,随着时间推移,整体亮温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由于受到2月21~23日1次中亚低涡天气系统的影响,震中地以北的阿克苏、伊犁河谷以及西侧的山区等地先后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的天气,其它地区也相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的降雪量达到了3~12mm(李圆圆等,2014)。由于降雪和云层的影响,2012年2月21~23日,震中附近的亮温数值呈现条带状无规律分布,有零散的高值区域,但其它地区亮温数值较低。
第2阶段为异常增强阶段。2月24~25日,研究区内亮温高值区域范围明显扩大,数值与之前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震中周围出现连续成片的异常高值区,特别是在震中以西的巴楚县附近亮温异常尤为明显;块状异常整体沿东-西方向分布,条带状异常呈西北-东南走向,这与巴楚县附近多条断裂带的分布位置及断裂带走向相一致(图2)。故可以推断这种热量异常与这些断裂带活动以及洛浦MS6.0地震的孕育发展有关。
2月26~27日,连续的亮温高值区域出现异常,特别是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的亮温值异常偏低,由于26~27日巴楚附近地区为晴好天气,故判断这种亮温偏低的现象是上1次(2天前)亮温异常爆发后的回落,标志着热量释放的完成,并有可能孕育着下1次异常爆发。
2月28日研究区内再1次出现亮温异常现象,与第1次异常现象相比,亮温高值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且连接成片,亮温数值大幅度升高,异常特征更加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异常呈条带状,沿西北-东南方向伸展,与邻近断裂带分布和走向进一步吻合。同时,巴楚西南方,即盆地西部的山区也出现大范围团状亮温异常高值区,但由于其位置与震中相距近400km,且异常形状与断裂带走向不吻合,故推断其为非地震引起的。2月29日,由于新疆西北部及沿天山地区的大范围降雪,亮温值稍有回落,但整体分布特征不变。此次异常一直持续到3月3日,连接成片的大面积亮温高值区几乎覆盖塔里木盆地,其中以震中西北缘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的异常最为明显,该区域亮温平均值为261.93K,亮温异常值最高达到268.56K,超出平均值6.63K。
第3阶段为异常消失阶段。从3月3日开始,研究区亮温高值区域范围逐渐缩小,亮温异常值回落并消失。3月3~5日,由于巴楚地区受到降雪影响,伴随热量释放完毕导致的亮温急剧回落,使研究区的亮温值大幅度降低,但在3月5日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从3月6日至3月9日MS6.0地震发生,研究区的亮温分布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符合地形地貌特征。此阶段的亮温在数值上与第1阶段相比偏高,但考虑到30天内季节性变化规律导致亮温升高的必然性以及余震的影响,增量控制在正常波动范围内,说明此次地震导致的亮温异常已经消失。
图2巴楚地区构造区划和断裂体系(丁文龙等,2008)
由上述分析可见,2012年2月23日前,研究区无明显异常信息出现,2月24~25日出现第1次异常,异常信息分布连续,最高值位于巴楚附近断裂带区域且与断裂带走向一致。26~27日异常出现回落,并在28日再1次上升,这一过程十分明显,异常信息强度进一步提高,断裂带附近异常值达到最大。第2次异常一直持续到3月3日,之后快速减弱,直至异常消失。
2.2 基于亮温日值变化提取亮温异常
为进一步探讨洛浦MS6.0地震前红外亮温异常特征,选取地震震中以西巴楚附近圆形区域(39°~41°N、78°~80°E)为研究区,其中圆心位于巴楚县东北(40°N、79°E),区域半径为1km。统计研究区地震前后30天每天的亮温平均值,得到图3所示的亮温日均值时间序列图。
图3 研究区(39°~41°N、78°~80°E)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亮温日均值
表1巴楚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历次降雪天气统计表
由图3可知,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受到气候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区亮温平均值呈现稳定的振荡上升趋势,振荡幅度保持在5.00K的阈值范围以内,存在个别极低值点。表1列出了巴楚县2012年2月12日~3月12日期间的历次降雪天气,可以看出,降雪的日期与图3中亮温极低值点对应的日期基本吻合。本文综合考虑天气系统影响范围、运移以及站点数据的覆盖范围,认为研究区亮温极低值的出现与该地区的降雪天气因素有关。
图3显示,2月24~25日研究区出现第1次异常,亮温数值明显升高,24日亮温平均值为258.07K,25日上升至260.11K。26日热量释放完毕后,异常迅速消失,在没有气象因素干扰情况下,亮温值持续2天处于低值。2月28日研究区出现第2次异常,亮温值上升至263.70K,并在3月1日达到最高值264.37K,即使受到2月29日降雪天气影响,亮温值在被削弱后仍然能达到257.68K;此次异常持续到3月2日,当日亮温值高达263.98K,随后异常迅速消失,并受到降雪影响,3月3~4日的亮温值均大幅降低至243K左右。3月5日以后,研究区亮温值恢复正常,呈现小幅度振荡上升趋势,振荡幅度也保持在阈值范围内。
3 讨论与结论
2012年3月9日洛浦MS6.0地震红外亮温异常特征主要有:
(1)从异常信息空间分布来看,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异常高值区位于巴楚县邻近区域,与发震断裂带位置吻合;异常主要呈条带状分布,走向与断裂带方向一致,似可以推断,异常信息与发震断裂带活动以及洛浦MS6.0地震的孕育发展有关。
(2)从异常信息随时间演变来看,异常出现在洛浦MS6.0地震前14天,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并很快衰减,第2次异常持续达4天,之后迅速消失,2次异常爆发前后间隔2天,异常消失6天后地震发生,之后再未出现类似异常现象。
(3)从亮温异常强度来看,亮温值随时间推移呈振荡上升的趋势,振荡幅度保持在5.00K的阈值范围以内,受到降雪天气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个别超出阈值范围的极低值。亮温异常的持续高值出现在第2次异常期间,最高值出现在3月1日;异常出现期间亮温平均值超出阈值上限4.21K,亮温最高值超出阈值上限5.98K,异常现象十分明显。
综前所述,此次亮温异常现象在时空演变的各个方面均似与洛浦MS6.0地震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