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淮松:转型创新是IT企业生存之道
2017-09-01
综观政府信息化建设30年的历程,80年代、90年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时很多系统建设关键的诉求还是办公自动化,解决文件处理的计算机化,解决与办公相关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时期政务信息化的建设还是以办公自动化为主要特征。
进入2000年以后,国家整体政务信息化进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国家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推进,以及国家整体布局的重大信息化系统建设。
刘淮松介绍,“互联网+政务时代”有很多的变化,首先是技术的变革,移动互联无处不在;还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渗透;更有公共服务全面持续的升级以及政府的治理能力等。整个产业的环境和服务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务服务模式,政务的需求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刘淮松说,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2部门组织实施的信息惠民工程前期实践经验,提出全面推广一网、一号、一窗。另外,不但是政务服务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围绕社会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建设模式中有三个非常突出的转变,首先是投资模式,原来信息化模式都是财政保障专项资金,现在是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提供投资建设的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其次,从建设方案来看,从局部转向了整体,转向了系统。再次,原来更多是独立建设,转向“共建共享 ”。
这一切变化对于IT企业来讲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一方面面对客户服务端的思考。客户服务端已经从公共性的导向转向了体验导向。许多系统建设,原来是要满足建设功能,而现在关注最终的客户,或者系统本身客户的体验。还有从项目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和从产品交付转向持续运营。
第二方面面对产业链的思考。目前行业产业链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过去点对点合作的模式已经被产业生态、重新定位、谋求竞合等方式所取代。过去IT系统建设,有咨询方、系统集成商、技术提供方。而现在是共建共享,即“互联网+业态”。这种情况下,整个产业生态是相生相随的关系和共生共存的关系。对于一个IT企业,在产业生态圈里面的核心能力就是资源整合能力。
刘淮松表示,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在过去一个发展时期,伴随着政府信息化发展过程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最开始太极创立之初做主机系统——太极2000系列,在主机市场,太极小型机占有了全国51%市场份额。第二个时期,太极紧紧追随时代的脉搏,转向大的系统建设,90年代承担了石油部、劳动部等一系列大的集成、核心业务系统开发。2000年以后,太极转向IT服务,推进了公司整体的转型发展。太极过去发展的30年,见证了中国IT产业迅猛发展,也是中国IT产业和中国行业信息化推动者。
最近,在太极内部讨论最多的四个字就是“重新定义”。面对这么一个全新的时代,太极也到了要重新定义的时期。围绕重新定义,在过去的三年,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创新转型。一方面,固根基。太极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满足客户核心业务所需解决方案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太极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是第一品牌,在很多大的行业,比如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等,都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所以,太极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把核心业务进一步的做深做透,进一步提升对客户价值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展两翼。其中一翼是围绕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打造核心数据库、核心中间件、核心办公平台等。另外一翼就是围绕“互联网+”、围绕云服务全面布局。比如太极和北京市多个部门战略合作,推进政务云模式和以整个“互联网+政务”服务审批模式创新的全新服务业态。
“在大的业态变化面前,太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研发能力,自身为客户服务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固根基、展两翼’,企业才能进一步全面发展。”刘淮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