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竞风流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经验交流集锦
2017-09-01薛学轩张明建
文|薛学轩 张明建
日前,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何健作报告,成都市、达州市、攀枝花市、兴文县、攀枝花市阳城社区等先后介绍城市管理、城乡建设、房地产市场管理、城乡规划、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信息化建设经验,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成都用“芯”管城
2014年,亚州开发银行对中国33座城市环境“宜居性”和综合管理指数进行评比,成都市排名第一。
这排名第一的背后是什么?
答案在这里,12年前世界顶级科技企业英特尔落户成都后,又迎来一次里程碑的历史性跨越,IBM与四川中星科技成立全球智慧城市联合研发中心,其总部落户成都,主要研究POWER高端服务器的核心芯片技术。成都从此有了自主可控的世界级的“脑”与“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正是这世界级的“脑”和“芯”,使成都成为全国首批数字城市管理试点城市,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与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两大经验:
一是不断拓展数字城管功能,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全移动、全感知、全物联、全景化”为方向,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
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型城管发展,用“芯”实施“五化”:
工作模式移动化。升级改造信息系统,优化原有的9大基础子系统55个功能点,提升原有的8个拓展应用子系统43个功能点,新增47个功能点,开发“门前三包”、井盖管理、广告管理、环卫管理等专项业务子系统,实现了业务管理全覆盖;首创全移动工作模式,依托市政务云搭建数字城管“智云平台”,应用“互联网+”打破运营商信息壁垒和网络限制,让各级各岗位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登录系统办理案件,并通过系统反馈处理结果,实现数字城管终端设备从传统PC机转变为“全移动”终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移动化、快捷化,进一步提升“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何健讲话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谭新亚主持会议
协同配合网络化。规范协同平台运行、考核各协同单位每日在线情况和协同效能。建立网络协同、现场协同和会议协同相结合的“高位协调”工作新机制,构建完善“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属地和权属单位落实”的问题处置责任体系,通过线上“市级网络协同平台”和线下市级领导组织联席会议等方式,对权属不清或难以派遣的案件进行权属确认后再派遣,有效解决数字城管问题权属不清、派遣困难、推诿扯皮、重复派遣、处置超期、过期不管等疑难杂症,2016年协同平台解决疑难案件470多起,打破了数字城管城乡二元管理,实现了协同配合网络化。
巡查监管常态化。强化高位监管,按照城市管理“白天和晚上一个样,平时和节假日一个样”的要求,将成都数字城管监管机制由原来的“朝九晚五”,节假日1/3人员上岗,调整为“朝八晚九”、节假日按工作日正常监管,有效覆盖了城市综合问题高发时段,确保了全时段监管,实现系统运行不间断和巡查监管常态化。
信息采集市场化。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标采购3家信息采集公司,建立了由235人组成的市级数字城管监督考评员队伍,配备6台车载视频信息采集车,以服务外包方式,完成了市级数字城管平台操作员用工制度改革。
数据挖掘深度化。给合城市管理领域重点任务、专项工作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及秩序、城市公享单车、雾霾重污染天气影响因素、迎接环境保护督察、中心城区LED广告及招牌等专项普查和专项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形成监管报告,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德阳驾“云”腾飞
德阳市信息化建设通过“三个实现”,“三个创新”,“三个跨越”,即“3+3+3模式”,实现“云”与“端”相联,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建设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滞后,职能交叉,管理被动,效能低下”等难题。
“三个实现”:一是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建设行政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及时传送;二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相关科室和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三是应用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实现科学决策新型管理模式。
“三个创新”:一是体制创新,依托政务中心和业务科室“两个轴心”,实现审管分离;二是手段创新,利用实时监测系统,人像识别系统,事件互动系统,实现工程项目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有效监管,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三是管理流程创新,通过问题发现、问题登记、问题派遣、问题处理、问题核查和考核评价等6大流程,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三个跨越”:一是跨越传统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变管理业务分散在多科室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为跨科室统一指挥协调和评估考核的管理体制;二是跨越传统的建设行政管理办法,变滞后式、突击式、运动式管理为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三是跨越传统的建设行政管理手段,变手工条式管理为信息化协调管理,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促进了“数字德阳”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兴文立“智”兴县
智慧兴文实施“4+4+4+4”战略方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营运。坚持“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突破“四个障碍”:突破制约智慧兴文建设的体制、机制、观念、格局;强化“四个整合”:整合人才、力量、资金、政策;解决“四个最后一公里”:解决科学决策、精细管理、惠及民生、产业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4+4+4+4”,着力实施“四大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为智慧兴文建设提供技能保障。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在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定的9个数字城管基础子系统的基础上,整合拓展室外语言对讲、商铺店面管理、移动督办系统、高空云台、商铺店面联网报警、司法社区矫正、公安天网系统、应急指挥对讲、网络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28个扩展子系统,打造了独具兴文特色的“9+28”模式的智慧兴文综合监管平台,全面覆盖县城中心区、2大景区、15个乡镇和257个村社区,并将全县划分为322个单元网络,配备16名巡查员和322名村社区兼职网络员,实行“一格多员,一员多责”,实现了县域城镇乡村整体智慧化管理全覆盖。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为智慧兴文建设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或成立智慧兴文综合管理委员会,或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或探索投入及运营机制,或发挥人才支撑机制,从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建设、项目管理、资源整合、协同配合、组织领导、考核管理等7个方面进行规范。
三是创新“研究会”,为智慧兴文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成立了由国内15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副会长单位发起,县级各有关部门业务骨干作为应用学组会员参与的国内第一家县级智慧城乡研究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技术与应用脱节的问题,为县内各二级智慧化应用进行方案设计。另一方面聘请了国家机关和大专院校的37名专家为智慧兴文及大数据建设科技顾问,为智慧兴文及其大数据建设提供技术、智力和政策支撑。
四是创新市场化营运,为智慧兴文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首先是项目营运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具有成功运营经验的团队或公司负责,既可解决政府人员编制紧张问题,又可有效管理,提高营运效果;其次是建设与运营独立于运营商之外,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再次是在省内选择具有建设运营经验的项目公司进行投资建设,方便维护和管理;第四是租用技术成熟、运营成功的云计算资源,既大大节约投资,又能加快建设进度,同时,方便系统的日常维护。
阳城多“子”多福
攀技花市阳城社区是一个以城市新区开发为依托形成的集行政办公、商业、娱乐、居住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建社区。
“多元化”是该社区的显著特点,于是衍生出“多”种管理模式,他们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总体思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出了社区+智慧政务、社区+智慧网格、社区+智慧媒体、社区+智慧商务、社区+智慧党建、社区+智慧群团等等众多“子”系统,着力构建组织健全、便民利民、民主法治、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平安和谐的“幸福社区”。
为了建设幸福小区,阳城社区以居民为服务对象,划分成22个网格,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街道—社区—网格—居民”四级智慧网格社区管理体系,专职网格员采集网格内居民居住动态、综合维稳、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作好社区治安防范、房屋出租户与流动人员管理、纠纷调解、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平安小区建设取得实效。
为了建设幸福小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在四川省率先建立“一门式”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协同办理,首批纳入人社、民政、住建、计生、工公等8个部门的123项业务,通过市区相关业务办理权限的下沉和平台的应用,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办事要件,让居民办事“少跑一趟路,少交一张表”,真正实现了“数据网上跑,群众心欢笑”。
为了建设幸福小区,从线下到线上丰富社区服务,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五社联动”多元化服务格局,通过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联盟,在信息服务平台上为每一个联盟单位建立“商铺”,为社区居民提供订制化、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社会服务和专业的商业服务。共培育和引进51家社会组织、17家农村专业合作社、73个商家加入社区联盟,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文化交流学习、精准扶贫就业帮扶、青少年社会实践、老年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103个,服务人群2万多名,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