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巍:金融家也可以是文化人

2017-09-01文|柳

今日中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博物馆金融

文|柳 东

王巍:金融家也可以是文化人

文|柳 东

“我只是想利用博物馆这种高雅的文化形式,搭建一个平台,让金融走出专业领域,引起社会更多关注和喜爱,认识和了解,让金融融入当今国人的生活中去。”

在北京东四环边的朝阳公园内,有一幢沉稳的红砖建筑,这就是国际金融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穿过阅览咖啡厅,来到悬挂着“国际金融博物馆”题字的明亮会议室,与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面对面,听他侃侃而谈。

“您怎么会将在中国颇为时尚新潮的金融概念与传统古老的博物馆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并非刻意而为,是社会需求,也是我和同道们学习摸索的结果。我只是想利用博物馆这种高雅的文化形式,搭建一个平台,让金融走出专业领域,引起社会更多关注和喜爱,认识和了解,让金融融入当今国人的生活中去。”王巍真诚地说。

王巍

把自己培养成专家

2008年夏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许多金融人士开始寻找历史的痕迹。有外媒报道说,造访纽约华尔街上美国金融博物馆的访客是以往年份的几倍。这引起了王巍的好奇,随后不久,王巍参观了这家博物馆。短短一个小时的参观,令他大受启发,美国金融的历史不长,并没有多少古董,但是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手段和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迅速了解了金融历史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回国之后,王巍意识到,中国应当建这样的金融博物馆。

王巍毕竟是学习金融出身,有着2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又是并购领域的专家,对博物馆也十分感兴趣。为了催生金融博物馆,王巍开始急用先学,系统研究起金融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金融史,遍翻中文金融史专著和大量英、日文金融史资料,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竟然也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了。学习的同时,他还迈开双腿,在国内和世界各地搜集购买金融方面的物件。

2010年6月9日,中国首座民间创办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天津拥有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法国俱乐部旧址”正式开馆了。24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亚当·斯密《国富论》原稿、爱迪生的灯泡、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批示组建上海交易所的文件,以及“文革”时期的分红股票等,还有200多件中国及世界各个时期的货币、金融票据和大量金融实物向大众展出。这些展品除了找积累多年的金融圈朋友提供外,很多是王巍从世界各地买回来的。

为庆贺开馆,国内外嘉宾汇聚,吴晓灵、张维迎等著名中国经济学家均被聘为博物馆顾问。美国前金融博物馆馆长艾伦·李·谢勒润(Alan Lee Kjelleren)也专程赶来参加仪式。

第一炮打响之后,王巍一发而不可收,连续6年多下来,他在天津、苏州、北京、上海、沈阳建起了6座金融类博物馆。

从金融浪子到启蒙教父

回眸王巍几十年走来的金融之路,连他自己也不曾预料。

1958年出生的王巍,是文革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考取了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当时的东北财大,有着中国金融界黄埔军校之称,尽管那时的中国还少有“金融”概念。

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

博物馆收集的海内外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们的手印

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年,王巍又考取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赴北京学习,之后他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任职。当时中国的金融人才稀缺,王巍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而王巍自有主见,他一心想去国外增长见识和阅历。在众人羡慕、单位挽留之下,坚持停薪留职去美国学习,被人看作不太按常理出牌。

在美留学期间,王巍先后去了美国花旗银行、大通、世界银行等大公司实习和勤工俭学,并经常与一批海外中国优秀金融人才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趋势。1992年回国后,王巍又参与筹建南方证券,随后升至副总裁。而在中国股市最热闹的时候,他又选择了辞职,下海创业。

1997年5月,王巍创办了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专注于企业并购及重组、融资和上市业务。“下海”后的他仍不安分,一面筹办并购行业协会,担当中国并购公会会长,一面还著书立说,主持编著了《第二板市场》、《MBO管理者收购》等在企业界引起广泛影响的金融投资领域专著。他还在长江商学院授课,呼吁制定行业规范,就此获得“中国并购之父”的名号。正是这些看来不按常规出牌的经历,让王巍被圈内人称为“金融浪子”。

有人问王巍:“你是个商人,为什么会对博物馆这看似没多少‘钱’途的事业投入那么多财力、精力呢?”

王巍回答,“我既是商人,又是知识分子。人的一生不能太功利,每个人都有爱好与激情,投入其中是不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的。也许会有人这样想:他今天不赚钱,一定在盘算着将来赚大钱呢。对此我无法解释,也不需要解释,一笑而过。”

王巍做博物馆,首先是为了内心的愉悦,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思,很开心。“人生有许多奇遇,人生也极其有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幸运了。”

王巍觉得,博物馆虽说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但对他个人的意义更大!“通过创建博物馆让我学习了许多过去无法学习的东西。我做了6个博物馆,等于上了6所大学,研究了6个相关的金融专业,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收获更令人满足呢!”

“如果若干年后,通过我们金融博物馆平台的启蒙学习,学生中诞生了‘马云’,诞生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我一定会非常有成就感,会老泪纵横的!”

王巍自认为,中国像他这样的金融企业家成千上万,但能做博物馆启蒙教育的却不多,或者说寥寥无几。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有存在价值和特别意义,这一点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因此他决心守住这一点,让人们知道,金融家也可以是文化人,他就是一个特例。

博物馆也是个交流平台

从创建金融博物馆之初,王巍的办馆思路就很清晰,博物馆定位在金融教育与交流,而不是重在收藏。所以刚开馆时,王巍就邀请了数十名中学生志愿者去参观,有学生看不懂的地方就及时修正。他的理由是,如果中学生都看不懂,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就不大。此后他陆续推出的5家博物馆,也按此思路管理运营。王巍的办馆思路获得了好评,其印证就是博物馆的访客人数不断递增。

王巍与经济学家德索托

“通过分享有视野、有境界的人生经历与智慧,来启蒙社会、启迪大众、愉悦心灵。做这样的交流我们有责任、有挑战、有乐趣!”

除了日常展览,王巍还不断创新着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形式。他和企业名家组建的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定期举办“阅读丰富人生”主题读书会,出席嘉宾都是精挑细选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他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智慧感染了广大参与者,加之王巍机智幽默的主持,常使读书会的场面热烈,读书会的入场券甚至一票难求。后来王巍又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定期举办“江湖沙龙”,邀请海内外名人智者演讲分享,场场座无虚席。

王巍说,“通过分享有视野、有境界的人生经历与智慧,来启蒙社会、启迪大众、愉悦心灵。做这样的交流我们有责任、有挑战、有乐趣!”

王巍还认为,金融启蒙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注重参与者的学习、共享和创新过程;将金融知识从少数专业人员手里、从一些大的金融集团手里解放出来,传播给创业者、消费者和社会大众;让大众理解好的金融体系能让我们更安全、更独立、更快乐。

这几年,王巍依托陆续建立的6家民间金融博物馆,做了许多金融启蒙的实事。他们通过金融博物馆书院举办了逾百期的“读书会”、“江湖沙龙”、“金融前沿大讲堂”、“博物馆下午茶”和“金融故事会”等参与度极广的活动。2015年又召集来自12个国家的40家金融博物馆负责人集聚北京,发布“金融启蒙北京宣言”,并正式成立了已运作4年的“中国金融启蒙中心”,表达了共同推动社会金融启蒙的信心。他们还开设了各类论坛、创新恳谈会、金融沙龙、使馆之夜、跨界对话、颠覆与进化论坛等。王巍本人还通过创建博物馆等项专题研究,将其研究成果汇辑成《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一书,成为金融启蒙的热销书。

在实施大众金融启蒙教育的过程中,王巍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提升自己。从2010年6月在天津创立的第一家中国金融博物馆,2011年在苏州开办的基金博物馆,2012年在北京开办的国际金融博物馆,一直到2015年在北京创建互联网金融博物馆,2015年在上海创建并购博物馆,2016年又在沈阳创建产业金融博物馆;他们对于金融博物馆的办馆思路及教育交流平台作用的认识不断发生着质的跃升。

第一座中国金融博物馆,主要还以大量中国及世界各个时期的货币、金融票据和金融实物作为展馆陈列,而到了2015年在北京海淀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建立的全球首家“互联网金融博物馆”时就完全“虚拟化”了。博物馆建成了一个高端金融社区,博物馆的运营模式是通过一系列活动、人物和事件,来体现互联网金融的前沿信息和演化过程。笔者曾来这里参观,轻松了解了比特币、区块链等金融新概念,好像上了一堂金融启蒙课。

像支付宝、我爱卡等互联网公司也都踊跃登上互联网金融博物馆的殿堂,举办了多场互联网金融(博物馆)恳谈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博物馆举办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已成常态,成为金融文化人面向社会交流新思想、新概念,学习普及新知识的一种颇受欢迎的交流形式。

猜你喜欢

博物馆金融
现代金融征稿启事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露天博物馆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