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青山绿水 共享绿色福祉

2017-09-01张恒

当代贵州 2017年32期
关键词:贵州文明绿色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守住青山绿水 共享绿色福祉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厚植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以切实有效的绿色化行动充实大生态的内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2016年8月,贵州与福建、江西一道,被纳入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共同肩负起探索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展路径。

“试验”一年来,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贵州“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良好生态为贵州带来了更为富饶的绿色财富。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三,同时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底的40.52%增加到2016年的52%。

从全面推进“河长制”到“贵州生态日”,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贵州,以推进大生态领域改革为契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发展山上经济林下经济厚植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以切实有效的绿色化行动充实着大生态的内涵。

建设绿色家园贵州山水“颜值”更高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4月16日,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将其与大扶贫、大数据列为“三大战略行动”,明确了贵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动路线。

走大生态之路,做好大生态这块“长板”,是贵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新理念一系列战略部署的重大决策。立足生态抓生态,着力筑牢绿色屏障,贵州不断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空间样板。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共21万名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种植各类树木80多万株。这已经是贵州连续3年的“惯例”,仅2016年全省就完成义务植树5600万株,参加义务植树1368万人次。

2016年,贵州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28万亩,森林面积达1.374亿亩,森林蓄积4.25亿立方米,“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建成。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贵州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图为田坝茶海之心。(贵州图片库供图)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贵州添绿,不只限于“植”,更在“治”上下功夫。

今年2月,贵州将禁止开发区、5000亩以上耕地大坝永久基本农田、重要生态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区等四大部分、12类地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扣除重叠部分)达56236.1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1.92%。

3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向贵阳市小寨坝片区开磷集团污染源、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磷矿开采及磷化工企业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宣战。

4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环保“百日攻坚”行动,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不处罚不放过、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不关停不放过、对涉嫌环境犯罪行为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放过,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截至6月底,处罚金额达2.02亿元,立案查处7件。

“以实施污染源治理工程为抓手,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

构筑绿色“护盾”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要下大力深化重点生态制度改革,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点改革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7月24日,在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

今年2月,贵州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省森林、草地、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符合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如今,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原则,贵州已建立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乌江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收缴生态补偿资金3亿元,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弥补保护水环境的经济成本。

今年3月印发实施的《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巩固了流域治理改革取得的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由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一把手”担任,严格明确了责任人的监督职责,有效激发了各级“河长”监督、协调的主动性。

河长制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全面铺开,只是贵州生态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贵州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试点、出台了中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成立生态环保司法机构、设立“贵州生态日”,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等,日益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力推进了生态保护。

打造绿色经济生态富民更强省

“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坡地,现在这里的1300余亩油茶就要挂果了。”走进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油茶产业基地,满目葱茏、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生长着茂盛的油茶树,丹阳村茶农肖友良正在油茶中做林间管护。

前几年,肖友良成立丹阳生态油茶有限公司,带动同村3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发展油茶产业。山上是油茶种植基地,山下是油茶加工企业和万山生态电商园,生产链直接对接市场链,“油茶树进入丰产期后,产值预计可达200多万元”。

依托生态优势,贵州念好“山字经”,种出“摇钱树”,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发力绿色农业,形成以粮食、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烟草、马铃薯、精品果、中药材和核桃9大类为主导产业,优特色食粮、油料、特色养殖、特色渔业和林业特色经济5大类为特色产业,并通过农村电商让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把巍巍青山变成富民的“绿色银行”。

优良的生态环境,也助推了贵州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贵州山美水美人也美,凉爽的气候的确是旅游的好地方。”在安顺黄果树景区,第一次来贵州的北京游客亓霞称赞说。今年上半年,贵州接待游客3.5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140.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6%、40.1%。

与此同时,把大生态与大数据结合起来,是贵州正做着的又一篇统筹大文章——既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项目,又利用大数据更精准有效推动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提高生态修复能力。2016年,贵州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达1600亿元,同比增长46%,撑起贵州绿色经济一片新天地。

贵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提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既要立足生态抓生态,又要跳出生态抓生态,注重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大数据等统筹结合,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融入所有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的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放眼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正在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 袁燕)

猜你喜欢

贵州文明绿色
请文明演绎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贵州古驿道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