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世界”理论到全球化现实

2017-08-31杨琴

党史文汇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资本

杨琴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已置身于全球化时空几百年。何谓全球化?从经验事实的层面来看,殖民化、市场化、资本化、民主化、民族化、国家化、区域化等等都是全球化的逻辑外延。从历史规律与本质的层面来看,全球化究竟是促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还是引发了普遍而内在的价值观沖突?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文明生态”走向,文化进化论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回应是不同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将历史范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替代为地理范畴(本土与域外的关系);文化进化论者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将全球化进程中的地理范畴转换成历史范畴。然而,在经验层面上来看,“全球化中,社会在有些(主要是经济或技术)方面在趋同,在有些(主要是社会关系)方面存在趋异,而且,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还有些方面维持原样。”

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就是资本的全球化。我们要把握住改革开放的历史航向,必须深刻确解全球化现实。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批判

马克思就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正是那样一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构成了马克思一生“周围的感性世界”,由此决定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世界观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最重要贡献,是揭示了以资本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时空位置。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涵

(1)资本“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与交换打破了各民族和地域的壁垒,促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资本的全球化具有历史的合理性。(2)资本是全球化的主体,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性”文明作为意识形态强加于全世界,并宣布一切异族异域为“野蛮”。资本的全球化造成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西方对东方的全球性统治。(3)资本的全球化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准备着物质基础。资本的全球化,由于资本本身的极限,造成了普遍的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的异化,造就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用世界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全球化的统治。(4)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资本全球化阶段只能是世界历史的初级阶段,它担负着为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历史使命,真正的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存在而形成的阶段。

2、此理论蕴含的科学立场与方法

与西方主流政治经济理论对全球化现实一味辩护相比较而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实践立场。(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贯彻了认识的历史性原则,充满着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从分配正义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国际扩张表征着这一世界历史的初始阶段呈现为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的普遍异化。(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内涵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马克思站在合规律与合目的实践立场上,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据、动力、规律,指出世界历史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历史。

“三个世界”理论对全球化新现实的批判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全球化的逻辑结果。二战后人类社会开辟了资本全球化肇始以来最广泛但并非协同的进步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兴起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内部的改良进步运动。这些运动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批判性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性。就深陷资本全球化现实中的中国而言,中国是上述三种运动的集中代表。但这些全球化内部的否定力量并未完全象马克思所预测那要发挥否定的作用。

1、社会主义新中国面临资本全球化肯定力量的新现实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全面阐述了新中国在当时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坐标与历史任务。新中国要摆脱旧中国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被殖民化的命运,就必须实现独立与富强,工业化优先战略与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这几方面同时成为当时的必然抉择。新中国的工业化优先路径选择了苏联模式,就是通过国有化的途径实现工业化。但这种工业化路径在六七十年代面临巨大困境:一方面,国有化缺乏持续的内生工业专利保护制度,以造就象英国瓦特与博尔特那样的工商业者来推动国家工业进步,另一方面,外在的苏联援助因主权原则而不可持续。新中国的工业化与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只能另辟蹊径。所以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表面上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本质上是新中国自身的自主发展权及路径问题。

既然走苏联模式及援助行不通,那么走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成为必然选择。而要形成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因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首先就肯定了大工业的历史作用。但是,新中国的工业要参与西方全球化分工体系,又面临全球化分工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势必要打破这个政治经济旧秩序,这是我们理解20世纪60年代末新中国的外交战略转型,即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的深层次背景。

2、“三个世界”理论对全球化内部肯定否定因素的辩证考察

“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国际关系变化看,现实的世界存在着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属于第二世界。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揭示了在垄断资本推行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无论是第三世界国家还是第二世界国家只能靠民族国家主权的存在不断发展自己,从而逻辑地梳理了资本全球化内部的肯定与否定性力量。

(1)“中间地带”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分析阐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时提出了“中间地带”的观点。1946年8月6日他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表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动已促使他认识到中共的外交战略必须面对的现实:从二战反法西斯同盟格局到战后雅尔塔格局已预示着世界格局的深层次变革的来临;资本主义阵营并非铁板一块;新中国必须在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寻求新的平衡。故而“中间地带”论是“三个世界”理论的最早雏形。endprint

(2)对二战后世界格局及“苏联意识形态”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美国凯南“遏制”政策出笼,试图二分天下。从“铁幕”到“遏制”,表面上看世界格局被典型的意识形态冲突分化为两大阵营;实际上美国试图“遏制”的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带动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旧殖民体系的瓦解。换言之,美国全力“遏制”的是苏联新帝国主义态势。1956年7月,集中反映英美矛盾的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毛泽东对此进一步提出新的世界斗争焦点论:“两类矛盾和三种力量”。“在那里冲突的,有两类矛盾和三种力量。两类矛盾,一类是帝国主义跟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即美国跟英国、美国跟法国之间的矛盾,一类是帝国主义跟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最大的帝国主义美国,第二种是二等帝国主义英、法,第三种就是被压迫民族。”1964年1月5日,他在与日本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听涛克己的谈话中讲到:“我们同苏联有外交关系,而且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兩个国家,但是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还不如中国同日本自由民主党的关系好,也不如中国同池田派的关系好。这值得我们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美、苏两国都有核武器,想统治世界。”“所以讲到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种情况看起来比较明显。”这表明,毛泽东已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国际观,对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中的矛盾深刻把握,对全球化内部的肯定与否定因素实质性地辩证考察。

(3)“三个世界”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德日经济迅速崛起、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苏格斗世界霸权,世界格局正经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在此背景下,根据国际力量的深刻变化,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毛泽东毅然调整国家外交战略,正式提出“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正式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标准:“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第一世界搞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构成了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第三世界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巩固主权、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摆脱落后状态的历史任务,他们受压迫和剥削最重,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第二世界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与干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要求,是第三世界可以争取和团结的中间势力。他在这里已深刻论述到:只有遏制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才能迎来第三世界及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最大的威胁就是美苏的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4月10日,经中共中央讨论通过和毛泽东审阅,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关于原料和发展的特别会议上对毛泽东“三个世界”的理论作了详细阐述并宣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这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三个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的全球化与此前的全球化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表象。马克思的新哲学世界观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并不表明马克思对全球化批判的理论即世界历史理论已经过时,相反地,它的原理与方法更加熠熠生辉。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理论坚持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世界历史”演进作出了历史性和逻辑性统一的解释,并实践之改造之。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表明全球化的历史正在践行着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三个世界”理论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的深入探索和发展。

1、“三个世界”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方法与价值立场

前已论及,经典作家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蕴含了科学的立场与方法:既贯彻了历史性原则也坚持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与西方主流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全球化现实进行非历史、非批判、并一味辩护的立场相比而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分析方法是历史的、批判的。它不是对现存全球化的直接肯定,而是在肯定中发现否定自身的因素,从历史的合理性中发现历史的不合理因素并诉诸于实践进行改造。

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及资本主义内部的改良运动的曲折进程表明:资本的全球化还未完全丧失它的历史合理性,还在为真正的“世界历史”到来创造物质基础;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不可回避;第三世界又必须以民族国家主权作为生存权发展权的前提条件并从中扬弃资本全球化的片面性。事实上,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就是为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现实而作出的辩证考察。它不但科学地坚持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和立场,而且对战后世界格局及“世界历史”演进作出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解释,并实践之改造之。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完全表明,全球化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2、该理论是对“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历史合力”的时代确解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但是,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指出,历史进程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世界历史体现为自然进程与被压迫民族及无产者的联合起来。endprint

二战后,全球化自身的否定因素业已凸显,主要表现为去殖民化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即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开始积极呈现。但是,时至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取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却难以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美苏霸权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渗透、争夺和热战。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如何澄清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的否定性因素,建构“世界历史”的肯定因素,以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三个世界”理论坚持了历史的辩证法,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作为世界历史的肯定性因素,即“第一中间地带”的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与“第二中间地带”的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是美苏霸权主义的反对者。这表明,毛泽东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国际格局观,将国际格局的内在矛盾还原为国际垄断资本与民族国家主权所代表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该理论是对“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历史合力”的时代确解,深刻揭示了当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向“世界历史”演进的根据、动力和规律。

3、该理论澄清了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前提预设

二战后,维系资本全球化的殖民主义体系开始全面瓦解,但对如何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则需要合理的前提预设。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诉求当然是对旧有殖民主义体系的不公正而言的。既然如此,那么,以殖民化推动的资本全球化的内在根本矛盾性质又如何?有些学者认为,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是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全球化就是要打破民族地域的界限而使世界形成统一的市场。与之不同,我们认为,这一前提预设是不准确的、表象的。客觀上,决定全球化性质的只能是资本。这种情况,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国际垄断资本。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才是全球化的根本矛盾。以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和经营去消解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主权以取消第三世界的发展权,构成当时资本全球化的内在逻辑。

在战后以垄断资本为主体的全球化中,民族国家主权的存在恰恰是参与全球化的前提,当民族利益以国家利益的形式出现时,国家主权不但不能削弱,相反地,还应当加强。“三个世界”理论主张反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强调无论是第三世界国家还是第二世界国家只能靠民族国家主权的存在不断发展自己,尤其是第三世界,只能以民族国家主权作为生存权发展权的前提条件参与全球化从而才能扬弃全球化的片面性。

4、该理论是对“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国际战略的深化

“三个世界”理论通过对世界格局的矛盾分析,在战略上立足于“两个中间地带”,策略性地利用美苏间矛盾,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遏制了战争,维护了和平。它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之思想在新国际格局中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们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该理论不仅为当时国际地位的跃升起了决定性的战略性作用,而且为当中国参与并扬弃全球化进程,推动和谐“世界历史”发展奠定了战略与策略的理论基石。

(责编 曲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马克思资本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VR 资本之路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