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以《中国女性》为个案研究
2017-08-31钟杜娟
□钟杜娟
中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以《中国女性》为个案研究
□钟杜娟
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女性主义者看到了媒介推动性别平等的巨大潜力。然而长期处于父权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对女性总是存在偏见,故而将女性形象刻板化、污名化、标签化,常常将女性形象与色情、暴力,以及男性附属品关联起来。女性期刊作为最能代表女性发声的媒介是否也同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存在媒介偏见?本文以《中国女性》为个案研究,探究中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中国女性》;媒介偏见
一、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简述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起于十九世纪法国,在西方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主义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追求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第二次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消除两性差别;第三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随着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西方女性主义媒体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形象分析、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在形象分析层面,研究者主要关注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媒体有刻板化、类型化、较低、较少地呈现女性形象。
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相对滞后很多,直至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女性解放问题才开始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整体变迁,但总的来说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依然刻板、标签化。很多学者对女性期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发现,代表着女性意识形态的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男权文化中建构的女性而并不是真正为了女性。《中国女性》可谓是中国女性期刊市场化转型发展的探索先锋,在女性期刊中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其关注女性事业发展、展现女性多彩形象的宗旨来看,它更多的是对女性形象的维护。
纵观当下的中国女性期刊,我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纪实性的传统妇女期刊,如《知音》《家庭》等;另一类是时尚女性期刊,典型代表有《中国女性》《女友》《时尚》《瑞丽》等。前者以情感诉求为主,主要内容多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其受众群体多为普通女性;后者是时尚感鲜明的图片式杂志,主要阅读群体是白领女性。总的来说,在这些女性期刊中研究女性形象的学者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了四类:“无我型”女性、“自我型”女性、“家庭型”女性以及“事业型”女性。“无我型”女性即缺少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的女性,她们往往是“贤妻良母”的典型,无形中成了利他的牺牲者,并对自己的恋人或丈夫有着严重的依附心理。“自我型”女性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享受、专横粗暴、只顾事业不顾家庭的女性。“家庭型”女性则是全力关注于如何胜任自己家庭角色的女性,也常被称为“家庭主妇”,她们基本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并全身心投入家庭之中。而“事业型”女性也被标榜为“理性成功的女性”。她们往往年轻、漂亮而且独立,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并且具备传统认为属于男性的理性特征。而这些都属于男权文化中所构建的女性形象。
二、研究设计
本着研究立意,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当下强调两性差异的前提下对于女性期刊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是否还是隶属于男权文化中的附属品进行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差异在于,并不是研究是否对于女性妖魔化、标签化,而是研究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否从有利于女性本身出发,而不再是作为父权文化社会附属品中被建构的女性刻板形象。由于《中国女性》这本杂志是重在关注女性事业发展、展现女性多彩形象的女性杂志,因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定量的层面,测量样本中“无我型”“自我型”“家庭型”和“事业型”女性形象的比例。但出于这本杂志是女性励志的杂志,因此在这里沿用之前学者所研究的四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就不是很适合了,因此对于这四种女性形象的定义还需要重新界定。首先“无我型”女性形象应该和“家庭型”女性形象区分开来,因为很有可能这两种形象将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实现。那么最明确的区分则是将“无我型”划分为未婚女性中缺少独立自主个体意识的女性群体。而“家庭型”则是指家庭主妇类,以投身于家庭中利他的、富有自我牺牲意识的女性群体。就“自我型”女性形象而言,在这本杂志中沿用原来的定义也是不相符的,本研究将“自我型”女性定位为那些有自我意识,从女性体验出发去感知外界环境的女性群体。与“事业型”女性不同的地方在于“自我型”女性重在关注的是“自我”的不断认知,注重文化修养以及强大内心的培养,而“事业型”更多的还是指事业有成的女性群体。第二个层面则是定性的层面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该媒体对于“自我型”女性的态度,另一部分则是研究“事业型”女性的成功是否因其具备男性特质。
基于样本选择的可操作性,本文对《中国女性》在2016年全年刊发的十二期期刊中共108篇文章进行筛选,只选出与女性形象相关的文章报道。在总体样本基础上,再按以下标准做二次筛选,用于文本分析:1.以男性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文章以及报道未涉及具体某位女性形象,选择其中的女性为分析对象;2.报道中存在多位女性的,只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作为分析对象。经过二次筛选后共获得96个女性形象,作为总的样本框。由于总样本量不多,在研究中就不再抽选分样本框,而是直接对总样本框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在计算该形象类型数量占样本框总量比例的时候,对小数点后一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小数点的前一位。
三、《中国女性》中女性形象研究结果
表1
对于第一个层次的研究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家庭型”和“无我型”的女性形象在总样本框中的比例最大,并且“家庭型”女性形象是所占比例最多的,占到了42%的比例。排在“无我型”女性形象之后的是“事业型”女性形象,占到了总比例的17%。所占比例最少的是“自我型”女性形象,比例仅为8%。虽然样本总量并不多,只有96份样本,但作为一整年的《中国女性》所刊发的文章数量还是很具有说服力的。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女性》强调更多的还是婚姻家庭,同时也比较关注“无我型”的女性形象。从该期刊对于“无我型”和“家庭型”女性形象的过多关注中可以看出,该杂志对于女性的定位还是遵从传统父权文化中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即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缺乏自我意识并且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无形中成了利他的牺牲者。也就是将女性建构为男性生活中的某个附属角色,比如理想中的贤妻良母或者善解人意的女友,并且这些形象在期刊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个层面,即该期刊对于“自我型”女性形象的态度以及“事业型”女性成功形象是否被建构成其具备成功男性的特质。
该期刊对于“自我型”女性基本也都是持以肯定的态度,文本中所呈现的这部分女性群体所具备的共同特质都是反对男性沙文主义的。她们大都有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并不认为女性应该桎梏于男性沙文主义之中。反对一贯传统的女性形象,并且也不认为男权文化中刻画的温柔、娴静、性感才是女性该有的形象,而身上具备一些传统认为男性才该有的如力量、勇敢、冒险特质的女性就该是女汉子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该杂志对“自我型”女性形象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并且对女性意识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展现的应归属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所强调的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这似乎与现在的尊重两性差异的女性前沿发展理论相比起来显得滞后很多。
在研究“事业型”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有了与以往研究女性期刊中的“事业型”女性不同的地方,这也应该是这本期刊的进步之处。与其他女性期刊不同的是,《中国女性》中所刊发的有关“事业型”女性的文章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强调她们具有成功男性的特质。16篇文章中有7篇都是在强调责任、包容等在职场中所应具备的素养。还有5篇都是在讲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自己创业的励志故事。其余4篇是在写这些事业型女性的成功之路以及她们都共有的情感创伤。似乎从这个研究结果中要想得出最初所预想的“事业型”女性成功形象被建构成其具备成功男性的特质并不相符。因为在这些“事业型”女性形象中,并没有发现与男性特质相关的内容,反而是更偏向鼓励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至少有43%的“事业型”女性形象是在强调如何从真正为了女性的角度出发来传播女性自我意识。但是,事实上新的问题又来了,还有57%的“事业型”女性形象又与情感和家庭捆绑在了一起。这又在无形中强调为事业打拼的女性也只有兼顾了家庭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也在无形中深化一种刻板成见,即一位成功的“事业型”女性往往会在情感问题上失利。
总的来说,这本国家级的女性期刊有不足也有相对于其他女性期刊较好的地方。其以提高中国女性文化品位为使命,重在关注女性事业发展,展现女性多彩形象,解读女性百味人生,服务女性综合需求,它的立场已经开始向着为了女性的方向发展。但就其大量地塑造“无我型”和“家庭型”女性形象来说,这无疑又将女性推回了父权文化的牢笼。在定性研究问题上,其从女性角度出发鼓励女性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这相较于其他女性期刊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也摆脱了女性必须具备成功男性特质才能发展事业的传统成见,但其始终不能根除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性沙文主义。作为一本服务于精英女性的国家级刊物,就其现在对女性自我意识的传播内容的类型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该媒体塑造的并不是传统的刻板化的女性形象,但从质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在本质上对女性形象进行质的改变。就像是家庭妇女一改成为家庭主妇,一字之差就觉得变化很大,由以前的被动形象变为了主动形象。但事实上这部分女性群体也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是社会文化建构了这样的群体,她们依然是被动的。现代化的女性群体随着在社会生产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成为“自我型”与“事业型”的女性也是新一代精英女性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受众的亲密度越来越高,几乎已经深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但是,媒体却未能展现出多样化的女性意识形态,而是陷入了男权文化建构的女性形象之中。传统的男性沙文主义意识仍然从价值体系、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女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这种性别成见更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强大影响而大规模传播开来。就连最能为女性证言的女性期刊也没能全面展现出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女性》中大量地将女性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捆绑在一起,事实上也是在无形中将女性投射在男权社会为女性建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之中。
1.刘胜枝.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2006(06):1-10.
2.[荷]祖伦著.曹晋,曹茂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智.我国女性期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梁瑜.女性期刊与女性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