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邻里和谐视角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2017-08-31李卓霖高惠灵兰思仁李霄鹤

关键词:邻里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李卓霖,高惠灵,尤 达,郭 艳,兰思仁,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邻里和谐视角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李卓霖,高惠灵,尤 达,郭 艳,兰思仁,李霄鹤*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邻里和谐指的是一种具有亲和力、归属感、融洽性和充满活力的邻里交往氛围。基于邻里和谐视角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能从根本上提高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交往活力,提高居民的归属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连续4周对福州市6个住龄在五年以上居住小区的一共240位居民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社交情况进行调研,问卷内容涉及居民交往的频率、停留时间、邻里交往现状满意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的居住小区户外活动空间居民普遍存在交往频率低、邻里交往现状满意度低、同地域联系淡化的现象;空间功能限定、空间识别度以及空间舒适度是影响邻里交往的主要因子。基于此提出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满足交往空间易识别性、空间感知舒适性、功能设计复合性等设计原则,以期为今后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优化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邻里和谐;交往行为;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空间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一个仅简单满足人们栖居和审美的物质性场所,更应该是人们可以舒缓情绪、寄托情感、心灵得以依托的精神家园。现今很多设计师把重心放在了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外包装”设计上,而对于居民是如何使用空间的,缺乏较完善的考虑,设计出来的景观空间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和交往需求。居住区中的大多数居民选择“宅”在室内,缺少户外活动,很少进行邻里交往,邻里关系日益淡漠,归属感缺失等问题已变得日益突出。如何设计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能吸引居民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增进邻里交往,是当前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邻里交往即是同一社区内彼此相邻的住户之间发生的交往,属于地缘交往,邻里交往通常呈现一种复合型交往的模式[1]。人们生活在居住区中需要通过邻里交往、邻里之间的互助感受家园的温馨,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空间载体,户外活动是邻里交往的第一媒介,基于邻里和谐视角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可以促进当代富于活力的社区的建设。

1 邻里和谐视角下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意义

邻里和谐指的是一种具有亲和力、归属感、融洽性和充满活力的邻里交往氛围。邻里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邻里和谐视角出发,处理好居住区中的交往问题,对于改善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2]。

1.1 提升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利用率

邻里和谐是基于对环境中人的实践需要和对空间的使用为出发点,通过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的观察研究,进行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的人性化设计。不同年龄的群体对空间的需求不同,户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段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基于邻里和谐视角进行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让居民成为居住区户外景观空间的“常客”,从而有效提升户外景观空间的利用率。

1.2 利于形成具有亲和力的交往空间

居住区户外景观空间是否具有亲和力,会对居民的户外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3]。亲和力较高的空间,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较长。基于邻里和谐视角进行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倡导户外活动空间要具有亲和力,能够吸引居民走出户外,增加户外停留,充分发挥居住区户外景观空间的“室外客厅”作用,促进邻里交往。

1.3 增加居住区户外景观空间的活力

缺乏人参与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是空洞的,无生机活力的[4]。邻里和谐理念着眼于人和环境的对话与融合[5]。即通过合理性设计,提高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吸引力,增强居民户外逗留意愿,使居民的户外逗留时间延长。著名丹麦建筑设计师扬·盖儿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较长的户外逗留意味着富于活力的住宅区和城市空间[6]。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区概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对福州市的6个居住小区进行了调研,即醉棠苑小区、闽江春晓、正祥香槟风范、香江明珠、骏夷花园、马榕小区。这6个居住小区的面积均在4 hm2以上,居住人口超过了400户,且住龄均在在五年以上。之所以选择住龄在5年以上的居住区是因为住龄在5年以上的居住区的住户已基本住满,住户比较稳定,居民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活动区域,方便统计和观察。此外,所选的这6个居住小区,户外活动空间类型均较为丰富,活动空间类型主要有庭院空间(包括中心庭院空间,区域中心庭院空间,宅间院落空间)、广场空间、道路空间(包括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院落路)、体育运动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这五大类空间。因此,对于上述六个居住小区中的居民户外活动空间观察调查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居住区活动空间利用现状的问题,获得本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

2.2 数据收集

问卷法:组织2016级风景园林的学生分为6组分别对6个居住区进行调查,共发放252份,每个小区发放问卷42份,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式,最后收回的有效问卷共240份,问卷有效率95.2%。问卷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进行统计。

观察法:组织成员于2017年5月13日~2017年6月9日,连续4周对6个居住小区进行观察调研(表1),调查时间为7:00~20:30。

3 数据分析

3.1 不同性别、年龄居民的邻里交往特性

对6个小区240份的有效居民问卷调查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女性占50.8%,男性占49.2%,且女性参与邻里交往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在居住区内参与户外活动和邻里交流更为频繁。

表1 居住区活动空间类型与居民活动调查表Table 1 Residential activity space type and resident activity questionnaire

调查群体的年龄段分为:儿童和少年(17周岁以下),青年人(18~44周岁)、中年人(45~59周岁)、老年人(60周岁以上)。对以上4个年龄段的调研群体,分别发放问卷63份,最终收回合格问卷各60份,合格问卷所占的比例为95.2%。对问卷中不同年龄群体所对应的交往频率进行统计,并将每周的邻里交往次数是0次和1次的划分为低频率,2次的为中频率,3次及3次以上划分为高频率。调查发现,儿童和少年,青年人以低频率交往为主,中年人和老年人以中频率交往为主,也有少部分的高频率(图1)。由此可以看出,中年人和老年人在居住区中活动更为频繁,对住区环境的利用率更高,所以在对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设计时,要多增设中、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

从图2可以看出,低频率交往占了53%,邻里交往频率总体偏低。说明,要想从整体改善和提高居民的邻里交往频率,就要多关注居民对活动空间的偏好和真实需求进行设计,增加居民户外停留的时间与邻里碰面交谈的机会。

图1 不同年龄群体的邻里交往频率Fig.1 The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mong neighborhoods with different ages

图2 邻里交往低、中、高频率所占比例Fig.2 Thecommunication proportion in low,medium and high frequency

3.2 邻里之间发生交往的途径与时间段

在图3中,从横向比较可以得出,娱乐、健身是邻里认识和交往的主要途径,其次是通过小孩和户外休憩、闲坐。从纵向比较可以得出,不同年龄群体的邻里认识途径有所不同,即儿童和少年邻里认识和交往途径主要是通过娱乐、健身;青年人和中年人邻里认识主要是“通过小孩”;老年人的邻里认识方式主要是通过户外休憩、闲坐、娱乐、健身。在16天的观察中发现,邻里交往人群比较集中的时间段:下午16:00-17:30,晚上19:00-20:30。

图4 不同年龄群体与居住区户外空间逗留时间Fig.4Differentagegroupsandresidentialoutdoorspacestaytime

3.3 不同年龄群体的户外逗留时间

从图4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户外逗留时间为0~15 min的,主要是青年人;户外逗留时间为16~30 min的,主要是儿童和少年,其次中年人和老年人;户外逗留时间在30 min以上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说明,中、老年人是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逗留时间最长的主体。基于中、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其步行易感疲劳的距离长度是500 m,换算为步行时间约10~15 min,所以应多增加休憩设施,使中、老年人可就近休息,从而增加户外逗留的时间。对于儿童和少年,青年人,一般倾向于在舒适且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空间中逗留,可以通过增强空间的舒适度和吸引力,使居民更愿意在户外空间停留,从而促进邻里交往。

3.4 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满意度与空间需求分析

3.4.1 空间设计的满意度调查 此次调查从景观空间类型、空间布局模式、空间识别度、空间功能复合度、空间舒适度五个方面对6个居住区的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因为这5个方面可以较全面反映居住区活动空间的特征且易被居民感知与判断,所以选取这五个因子对居民的满意度调查可以发现现有空间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居民对空间的真实需求,可对今后居住区活动空间的优化与提升提供参考。

居住区活动空间设计满意度评价数据的收集与统计采用李克特量表,1到5分依次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与非常满意[7]。居民根据对居住区活动空间的实际感知情况对5个选项依次打分,最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电脑,通过居民对居住区活动空间的满意度计算公式:平均值=P(非常不满意)*1+P(不满意)*2+P(一般)*3+P(满意)*4+P(非常满意)*5,计算居民对居住区活动空间设计的满意度总体情况。

表2 空间设计满意度调查 (%)Table 2 Survey of spatial design satisfaction(%)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与计算如表2,按照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空间类型丰富”平均分>3>“空间布局合理”平均分>“空间识别度较高”平均分>“空间功能复合”平均分>“空间舒适度较高”平均分。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居住区活动空间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2.45,低于3分,说明居民对居住区活动空间的总体满意度偏低。

3.4.2 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布局模式的期望 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典型的布局模式有:a.大小空间相邻;b.大小空间相互穿插、交叠;c.大小空间相离(图5)。调查中发现6个小区的调查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表3),其中,居民们最迫切期望的景观空间布置模式是,“大小空间相邻”,并有多样的活动设施,其次是“大小空间相互穿插”;这两方面的诉求加起来几乎占了调查群体的80%。说明,居民们比较偏爱可以相互串接和有相互关联的空间,不太喜欢完全孤立的空间。

图5 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布局模式(作者自绘)Fig.5 Spatial layout of outdoor activities in residential areas(The author painted by herself)

表3 居民对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 (%)Table 3 Residents'demand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residential areas(%)

3.4.3 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识别性的期望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中可知,6个小区的居民比较偏爱空间识别度较高的空间。说明,居民们普遍喜欢有特色的,空间组织有一定秩序且容易识别的空间,不太喜欢组织混乱,缺乏特色,无标识性和识别性较低的空间。

3.4.4 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功能复合的期望 从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个小区的居民对空间的复合程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期望景观空间具有多个功能的约占50%以上,其次是具有两个功能。这说明,居民期望丰富景观空间的功能,即同一景观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活动需求,赋予场地更多的空间使用功能,使居民们在同一空间中可以进行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

3.4.5 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舒适度的期望 从表3中发现,6个居住的区居民对空间舒适度要素层的需求较为均衡,但结合表4的调查结果可知,不同年龄群体对空间舒适度的感知和需求有明显的区别。儿童和少年有玩耍的天性,对舒适空间的感知是,具有更多的活动设施;青年人倾向于追求空间的品质和视觉感官的刺激,所以喜欢整洁优美,充满吸引力的户外景观空间;中、老年人对空间舒适度的感知倾向于,就近有较多休憩的空间和座椅,其次是有遮阳乘凉的休憩空间。

表4 不同年龄群体对户外空间舒适度的需求 (%)Table 4 The demand for outdoor space comfort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4 结论与优化建议

对福州市6个小区的调查结果显示:1、调查样本中的居住区居民在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交往频率低、邻里交往现状满意度低的问题;2、居民们迫切希望改善当前的现状,不同年龄群体对户外景观空间的期望与需求有所不同。基于邻里和谐视角,从居民对空间的期望和真实需求出发,对居住区的户外景观空间进行优化能促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增进邻里间的交往和提高居民户外景观空间的使用率。在对福州市6个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满足交往空间易识别性、空间感知舒适性、功能设计复合性等设计原则,提高居住区户外景观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居民交往的活力,从而增加邻里和谐。

4.1 增加交往空间易识别性,激发居民进行户外交往

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首先,在道路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通过材质、色彩对比、字体处理、标志物小品、转角处安排有吸引力的植物等手法强化交往空间的易识别性和导向性;其次,在庭院空间的建筑物的出入口两边,利用植物或者景观小品以及构筑物等可识别性景观,设置休息和社交亭廊,有助于延长居民户外逗留的时长,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进而有助于亲密的邻里关系和互助活动的形成。例如万科房产在各个城市建造的城市花园项目中,其入口处都设有入户花园,在人们一踏进入户花园的时候就产生强烈的归属感[8]。最后,设计可识别的中心公共空间。新都市主义强调可识别的中心[9]。中心广场正好可以成为居住区的中心标识。若居住区没有中心广场便会缺乏空间高潮与序列感。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标识性中心广场,易成为社区中心,能吸引和促进邻里的交往。

4.2 提高户外空间感知舒适性,促进居民感知空间的亲和力

不同年龄段居民对户外活动空间舒适性的要求不同。针对儿童和少年群体,应在休闲娱乐空间中布置种类丰富、数量足够多的活动设施。此外,在儿童游戏区附近要布置供家长看护的休憩空间,增加家长们“通过孩子”认识和交往的机会。观察中发现,青年人对道路空间和广场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因此将散步道延丰富的景观轴线布置以及在中心广场布置喷泉等动态景观,可以吸引青年人走出户外,在欣赏景致的同时,偶遇熟人,增进邻里之间打招呼与聊天的机会;中、老年人对庭院空间和广场空间使用较为频繁,所以可就近设置供休憩的座椅以及遮阳乘凉的环境。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空间的舒适性设计,可以促进居民感知空间的亲和力。

4.3 营建复合性功能的户外空间,促进邻里交往与互动

由于交往活动本身是一个“自我强化”过程,即1+1大于2,有活动发生会促进成倍的其他类型活动的产生[10]。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并不是进行简单的地块儿划分,而是要求空间的功能复合,满足多样化的交往活动需求。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应该使各类空间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互契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空间网络,使交往空间的功能多元化,场地设施多功能化。观察发现,老人休息纳凉或休闲健身的时候也喜欢看到孩子们在身边玩耍,因此可将用于健身的体育运动空间与休闲娱乐空间相互贯穿或相邻布置。通过活动的相互渗透引导邻里进行交往,增强居民对社区家园的归属感与亲切感,从而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

[1]黄 彪,陈 拓,陈 伟.《交往与空间》概念性与话语性总结[J].中外建筑,2013(9):48-49

[2]熊 欢,邓 宇,夏四友.基于交往空间的社区归属感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91-497

[3]邱 磊,华天冉,姜 川.城市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塑造研究-以徐州汉邦广场住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5(9):51-53

[4]向岚麟,孙悦昕,李梦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创意阶层公共交往空间研究[J].规划师,2016(12):97-104

[5]陈培婵.寻找失落的交往空间——城市形态对交往形式的建构[J].新闻大学,2015(6):138-144

[6][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湛东升,孟 斌,张文忠.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J].地理研究,2014(2):336-348

[8]Qiu Lei,Cao Linlin,Xu Dongsheng.Design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Spaces in Urban Highrises:A Case Study of Xu zhou Hanbang Square Residential Area[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6(1):10-12

[9]Lu Yang,Li Xi.Analysis of the Planning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in the Livable Community[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1801(174):14-19

[10]刘 锐,窦建奇.交往空间·生态邻里-广州大学城数字家庭研发园城市设计探析[J].生态经济,2014(8):197-199

Design of Outdoor Activity Space of Residential Area Based on Neighborhood Harmonious Perspective

LI Zhuo-lin,GAO Hui-ling,YOU Da,GUO Yan,LAN Si-ren,LI Xiao-h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Neighborhood harmony refers to a kind of neighborhood atmosphere which is full of affinity,sense of belonging,harmony and vitality.Design of 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y spa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ighborhood harmony can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vitality of 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y space and boost the residents'sense of belonging.By the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behavior observ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social intercourse of outdoor space of 240 residents who live there for more than 5 years in 6 different residential districts of Fuzhou.The questionnaire covers the frequency of residents'communication,outdoor stay time,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In addition,residents'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activities were continuously observed for four week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lower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satisfaction,less good connection in the same regions;spatial function limitation,spatial recognition and spatial comfort level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eighbors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is,the design of outdoor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 should meet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easy ident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space,comfort of space perception and complex function design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y space in the future.

Neighborhood harmony;communication behavior;residential outdoor activity space

TU984.12

A

1000-2324(2017)04-0619-06

2016-04-26

2016-06-14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5C20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4BAD15B00)

李卓霖(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1660815080@qq.com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kathy767@163.com

猜你喜欢

邻里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组织幼儿园情境式户外活动的探究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户外活动开始啦
浅析户外活动对广播的推广价值
中国青少年户外活动意识培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