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
2017-08-31张冬梅
文/张冬梅
【《长征组歌》】
文/张冬梅
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在人民剧场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长征组歌》又在上海、南京、香港以及苏联、罗马尼亚、日本等地演出,同样引起轰动,得到了高度评价。
说起《长征组歌》,就不得不提起有“娃娃司令”之称的共和国上将肖华。缘何为“娃娃司令”?14岁,肖华就担任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随后又调入红四军担任特务连、营政委,17岁首任红军“少年国际师”政委,其间根据地的5次反“围剿”作战都记录下了他的勇敢与智慧。长征中,他又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挺立于抢渡乌江、越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攻克腊子口等异常艰难而又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肖华眼里,长征是苦楚,更是淬火;是苦累,更是财富;是苦难,更是辉煌。
1964年,时值48岁的肖华患上了严重的肝炎。为了更好的治疗,组织安排他去杭州疗养。而这一年,全军都在为庆祝红军长征30周年紧锣密鼓地准备纪念活动。那么,因病赋闲西子湖边的肖华,同时又作为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他又该为那段难忘的历史做点什么呢?肖华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在舞台上展现一个全景式的长征!
说干就干,年轻的将军开始大量翻阅、研读毛泽东、刘伯承等同志关于长征的思想著作和回忆录,同时广泛浏览古今诗词,最终确定了“三七句、四八开”的组歌形式,选取了12个最具概括性的典型内容,从而安排好了整体结构,这就是:《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和《誓师抗日》,其中每段诗用4个三字句,8个七字句,总计12行68个字,一诗一韵。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肖华将军无数次将思绪和感情的闸门向那段传奇而伟大的历史打开,夜不能寐,奋笔疾书,最终交出了用激情与泪水浸透的纸稿。
后来,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李遇秋接到任务为组诗的前10段谱曲(《会师献礼》和《誓师抗日》为长征结束后创作),几经修改、完善、排练,最后呈现出了首场的完美演出。
周恩来总理十分喜爱《长征组歌》,能一字不落地唱下全部歌词,对每一个唱段、每一处表演都如数家珍。弥留之际,是《长征组歌》伴随他走完了伟人的最后历程……也许只有经历过那场远征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蕴含其中的“精神密码”。
不能不说,震撼了世界的长征,对于红军,是一次从濒于灭亡中再生的大迁徙,对于革命战士,则是高耸在心中的永恒丰碑,而《长征组歌》则是鲜活记录下这段历史与感情的灵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