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免费开放下的网络信息技术
2017-08-30吴子龙
吴子龙
摘 要:2011年2月根据中央政府下达的文件,公共图书馆开始免费开放。然而当今社会这个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不再仅仅追求自身发展,而是将发展重点转向服务网络建设。在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技术的相互渗透,使知识呈网状分布,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现在的公共图书馆把传统的被动服务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主动地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并利用相关技术人员在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成熟理论,对从网络上得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存储和整合。公共图书馆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电子文献等。对信息进行多次文献信息的再开发、再创建,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一大优势所在。在此期间,还通过网络将各个图书馆的联系起来,在保持自身馆藏特色的同时寻求与其它图书馆的合作,以实现地区、国家、国际间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如何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公共图书馆;应用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也在随之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同时也推动了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方便了大众读者。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从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共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承担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设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对于图书馆而言为一不变的主题和宗旨就是服务。然而,随着以博客、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等新型信息发布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图书馆服务也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其所带来的转变,就需要做好服务创新。
一、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
2011年2月14日,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然而由于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各地图书馆虽然从规模、藏书量有了扩大和增加,但同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不足、管理难度加大、设备陈旧,难以拓展新的服务内客和服务途径、专业工作人员的业务不熟练等问题阻碍着公共图书馆的继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我们的生活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也获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也是各行各业的创新性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共图书馆对大众的服务也必然会有突破性的改变。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着重研究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服务性的措施。
二、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技术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在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更是由于其收藏上的丰富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其他行业不可取代的地位。图书馆的馆藏文字数字化后将成为网络中的重要信息资源,而这些都是网络原创文化中所不具有的特性。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馆藏、管理信息资源的经验,也可以在网络信息管理上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这样可使其所拥有的信息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内容上更加有具有针对性,分类上更加专业化,可以让使用者能更加便捷迅速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在长期的信息交流传递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社会作用,让人们对图书馆有着良好的印象,使得图书馆更容易得到人们的信任,从而使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并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形象与网网络信誉,这为图书馆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重要信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及依赖。
三、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对服务读者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以馆藏和借还书为主,而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现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应该更新服务观念,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由以馆藏为主向以读者为主的方向转变,由一般文献信息服务向深层次的文献开发服务转变,由大众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由单一被动服务形式向多元化主动式服务转变;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以馆藏资源为中心,其服务的范围和水平受到了藏书布局和规模的限制,而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采用。多手段传递多样化的文献信息,从而提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大限度的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文件信息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更新,传统的读者服务主要印刷型文献为主,主要通过当面咨询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基本上是一对一服务的,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进馆人数的与日俱增,为方便读者获取信息,现代化读者服务内容变得复杂多样,除了印刷型文献之外,也向读者提供搜索引擎、联机公共目录、网络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网络信息内容,公共图书馆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电子文献等。对信息进行多次文献信息的再开发、再创建,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一大优势所在;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读者仅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图书馆,并需要亲自到馆和官员面对面咨询,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件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将各个图书馆的联系起来,在保持自身馆藏特色的同时寻求与其它图书馆的合作,以实现地区、国家、国际间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服务对象呈现出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二)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具有杂乱、繁多和无序的特点,读者在利用这些庞杂无序的资源过程中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分析读者的需求,对网络文献资源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通过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检索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另外,由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是多層次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依据学科专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研究开发多次文献。读者的信息素质不高:信息素质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读者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对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检索利用的不熟悉,从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被称为“图书管理员”主要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和传递。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主要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这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置和知识更新落后,业务出现了断代,业务技能熟练但不懂计算机的图书馆人员面临退休,而且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懂计算机的年轻人员因种种原因进不了图书馆,这就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开展产生了影响。
(三)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转变服务观念,提高多样化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服务方式,树立主动的服务理念,认真研究读者的现实要求和潜在要求,增强主动性和针对性,以读者需求来决定服务方向,为互联网用户读者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伴随着网络化的浪潮,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发展图书馆服务要将实体馆藏和网上虚拟服务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传统服务要做好,虚拟服务也不可怠慢。例如可以开展面向一般公众的咨询服务,面向其他专业性人才的咨询服务,举行公益性讲座、培训与展览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老年人、少年儿童、残障人士等),开展新媒体的服务(触屏电脑、自助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等)。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应该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多购买一些电子出版物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等,丰富馆藏资源。另外,图书馆应当主动地收集整理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将分散无序的信息分析并加工成多次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由图书管理员转变为信息导航员,这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网络环境下读者引导工作,工作人员除了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乐意奉献的精神外,还应该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因此,图书馆应该利用休息时间或假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准确高效地完成读者的服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服务模式,切实做好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尽量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四、小结
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 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埋头苦干,专心研究,为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健.公共图书馆网络发展的一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年7期
[2]赵敏. 关于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思考.[J]. 《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4)
[3]张欣奇.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5(11)
[4]刘珊萍.浅谈网络时代图书馆如何为读者服务.[J].《科技信息:學术版》.2006(7)
[5]梁双. 对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的思考. [J].《信息系统工程》.2013(3)
[6]张娟. 应加速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建设--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创新探讨.[J].《科技艺:创业家》.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