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
2017-08-30张璐斯
张璐斯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学生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思政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跨界萌发新思路
创新从古至今都是跨界跨出来的,在一个领域中钻会把研究做深做细,但是难言创新。辅导员应让创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运用自己的研究和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思政教科书,让学生明白们这个学科是在发展的。在创业方面,结合优秀企业家的创业经验,指出创业跟学院派的思维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应当以技术为导向。必须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别人都做不了,不敢去做的时候,我们还要去做。
二、用心思政教学教育:发挥工匠精神 ,“教学体验”为王
思想政治教学的精心源于她在研究建筑时体会到的工匠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维,首先自己得有工匠精神,多走多看,广收材料,精益求精。针对青年教师在缺乏资源时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素材,应将生活所悟用到课堂的教学素材中,大学教师要有好教师的职业信念和工匠精神,站好讲台,搞好教学。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体验为王”,教师尝试结合新技术,达到既低成本又具有吸引力的传播效果。教学是传播,教学是舆论,教学是把你的观点尽可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三、思政教育教学没有结语,一直在路上
综合就是创新最简单的捷径,第二个就是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中,最用心的就是工匠,沒有比工匠再注意细节的了。在国外,有许多一流的职业学院,因其对技术和服务的专注和专业精神,其声誉丝毫不亚于综合性大学,而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地位跟普通高等院校相去甚远,更无法与知名综合性大学相提并论。职业院校多隶属于地方教育部门,作为公立教育机构,它们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随便更改自身的办学定位,要么急于升格为本科院校,要么被本科院校合并,有的甚至被直接解散;而那些转型无望的职业院校热衷于短期培训,只看重眼前的“短平快”的物质收益,自然不会把精力放在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上;现存的教育体制甚至迫使具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办学历史的专业性大学也争先恐后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丢失原有的技术和专业特色。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追求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思维和传统被不断干扰。
四、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高职院校的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高职院校虽拥有仿真的软、硬件条件,但虚拟的企业毕竟不是真正的企业,它的虚拟运营只能是短期的,也不具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全部真实环境,更缺乏浓浓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要靠长期工作实践积累, 还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与产业关系亲近。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的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以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在课程形式上,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创业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针对创业的特性实施模块教学,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六、小结
创新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创业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级、专业特点,采取自愿报名、学校扶持、社会支持的办法,学生可任意选择一种模型,重新组织班组,形成新的教学单位,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模拟创业训练,让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磨练,培养创新能力,增长创业才干,获得经济效益,提高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3]陈劲.要有“互联网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5-04-17(14).
[4]重莲.中联重科:唤起“工匠精神” 强健中国制造业[J].中国品牌,2015(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