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推进途径与策略研究

2017-08-30池漪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考核机制培养体系工匠精神

池漪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势在必行。从全员培养、全过程培养、全范围培养以及特色培养四个方面进行高职“工匠精神”培养体系的构建。为了将高职“工匠精神”培养落到实处,须确立与之配套的高职“工匠精神”培养考核机制和高职“工匠精神”培养成效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培养体系;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244-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中国进军“制造强国”的冲锋号角。而当今世界的“制造强国”不仅有高科技研究人才,更有一批精于制造的产业工人、行家里手,让全世界嘆为观止的日本和德国工业很大程度是由千万个“工匠”打造出来的。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现实让中国企业受制于国外大企业,利润微薄,抵御风险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制造产业业态,缺乏制造高手,即缺乏“工匠精神”。

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高职教育。目前,确有不少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都在职业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德、日等国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秘诀之一。另外,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揭示了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是隐身德国乡间、却在本领域拥有世界第一称号的众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都有非常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工人们具有令人尊敬的匠人精神。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他们甚至愿意为了追求精品而不计成本。工人们也以被称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为极大的荣耀。从江户时代起,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一股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日本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其产品也就日趋完美,如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公司订购,该公司坦言即使公开图纸,螺母的加工技术和各种参数配合也不是一般工人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的专家级的工匠才能做到。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也有“四大发明”以及享誉世界的丝绸和瓷器等,可见,中国自古还是有“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的,中华民族的基因里,还是有工匠精神的;只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把劳动分出了贵贱和上下,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又使人们拥有技能的有效期快速缩短,这都使得人们坚守和潜心某一职业技能劳动更加不易。

西方国家工匠精神浓厚与其职业教育发达、较少排斥手工业的基督教理念有一定关系,也与中世纪后期以来欧洲城市形成的行会制度有一定的渊源。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七成。在瑞士有“全民办职教”之说,其普通高中不免费,职业教育却是免费教育。德国还通过立法如《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来保障其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些制造强国中,有许多一流的职业学院,因其对技术和服务的专注和专业精神,其声誉丝毫不亚于综合性大学。日本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如,以高质量家具工艺闻名日本的“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的教育理念即“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他认为不仅仅是教弟子们技术,关键是教他们人性、心性、德性。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作了探索,但是,目前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实意义、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挖掘和研究。

三、界定高职“工匠精神”内涵

高职教育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又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而每个岗位对“工匠”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如对道路桥梁、机电工程、计算机应用等理工科类专业学生,主要要求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等方面,对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物流运输等商务类专业学生,主要进行热情服务、遵纪守法、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对设计艺术、商务英语、旅游等文科类专业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维护品牌、信誉至上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界定高职“工匠精神”内涵,确立各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目标,以达到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构建高职“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致使人们日益浮躁和急功近利,加之很多学校一味追求高分而忽略素质教育,这些诸多原因导致了中国社会对工匠的轻视,中国行业工匠的严重缺失。作为高职院校应肩负起培养“工匠”的重任,应回归“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理念,应使“工匠精神”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中的第一重要任务。

1.全员培养。教师、教辅、教管及学生共同学习,树立并强化“工匠精神”价值观。

2.全过程培养。(1)长期开展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训。(2)每一学期开设“工匠精神”的专题必修课程。(3)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去。

3.全范围培养。(1)把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结构中,制定具有行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2)根据“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能”两条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3)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如开展马拉松晨练、教室寝室扫除全员参与、培养时间观念、秩序意识等。(4)通过“工匠精神”相关的演讲、比赛、展览等长期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通过企业参观、人物采访、专家能手及优秀校友专题讲座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工匠意识;通过“微信、微电影、微博客、微课”等媒介手段让“工匠精神”培养无处不在。(5)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中进一步打磨其“工匠精神”。

4.“工匠精神”特色培养。(1)言传身授——“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老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因此可推行“工匠精神”培养导师制,即从学生进校门学习到其出校门顶岗实习各个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均由导师负责。(2)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精益求精,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也应当追求精益求精,可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将现有的学科专业进一步细化;还可采取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教授固定课程等措施。(3)扬长避短——“工匠”首先要具有“匠心”,因此应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如学生可在第一年基础学习完成之后再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小专业。(4)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大师级别的“工匠”,因此可在每个专业开设优秀工匠班,直接向企业输送。

五、确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考核机制

要实现高职“工匠精神”的全员培养、全过程培养、全范围培养以及特色培养,就必须确立可量化操作的高职“工匠精神”培养考核机制。

1.将“工匠精神”自身修养及对学生的培养落实工作计入每一学期工作量并作为从教人员的首要考核目标;设“工匠园丁”奖,并将其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进修学习、出国考察挂钩等。

2.每一门课程都要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辅导员和导师共同完成学生课外“工匠精神”的考核和评定;注重过程性考核,如可每月进行一次考评,每学期对各月情况进行汇总,进行一次综合评分;设“工匠精神”奖,树立“工匠精神”典型并向企业推荐;对学生“工匠精神”考核施行一项否决制,“工匠精神”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予颁发毕业证。

3.对学生的“工匠精神”養成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并及时干预。

六、建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成效保障体系

1.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落实、考评、管理等工作。

2.制定及时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反馈机制,可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在校生组成,采用调研的形式,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信息进行反馈,专门机构设立专人管理,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固化培养成果,完善培养机制。

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7):14-15.

[4]Sabrina﹒Corbellini,Margriet﹒Hoogvliet.Artisans and Religious Reading in Late Medieval Italy and Northern France(ca.1400-ca.1520) [J].Journal of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studiesNorth,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2013(Fall).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6]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7]于建军,孙颖,王可为,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392.

[8]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9]杨太金,航海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11,(3):87-89.

[10]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8):61-62.

[11]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105-107.

[12]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60-62.

[13]王红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措施和途径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1-63.

[14]肖润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体系构建[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57-59.

[15]霍雄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2-85.

[16]杨桂娟,陈兴云.艾俊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2):27-29.

[17]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18]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5-48.

[19]肖润花,陈瑞莲,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J].素质教育,2012,(12):115-116.

猜你喜欢

考核机制培养体系工匠精神
美国大学体育课程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