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课程《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研究
2017-08-30卢妍徐洪文
卢妍+徐洪文
摘要: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环境科学概论》通识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对于强化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这门高校通识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结合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概论》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从增强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技能、强化教学手段以及丰富考核方式等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教学效果;环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195-02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我国的通识教育是在吸收传统教育思想精髓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学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已经不能仅仅靠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因此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恰恰是弥补了专业教育的缺失和不足,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渗透和融合。这也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然而在高校,由于课时紧张、班额大、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却制约着其教学成效[3]。笔者以通识选通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为例,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尝试对提高本科通识课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探索。
一、《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不足。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高校对《环境科学概论》这门学科的关注度日益高涨。《环境科学概论》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强化学生的环境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涉及到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土壤环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很多内容。而整个教学过程仅仅占用32课时,在如此有限的课时里既要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强化技能培训,既要提升环境科学观念又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而且还要围绕每一章节的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因此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也很艰难的教学过程。
2.教学效果较差。《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一门淮阴师范学院的通识通修课,通常都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很多,既涉及到一些具有一定环境科学前期学习基础的专业,如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理念的学生,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统计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应用心理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表1)。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其中满意率以上的评价比重达到88.88%,一般评价占7.08%,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仅为2.90和0.54%。因此不同的学生目标也各不相同,授课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还是存在教学效果较差的状态。尤其对于没有前期环境科学学习基础的同学,对于《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认识程度不深,甚至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所以往往出现教学状态不够活跃,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
二、解决对策
1.增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六章教学过程中涉及到食物链,讨论如果漂流到孤岛上,怎么样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问题如下: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讨论:你认为采取何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这个案例一旦抛出,很快得到学生的回应,整个讨论过程极其热烈,并且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快速掌握能量传递过程的原理。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做出评价。对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加一定的平时成绩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2.加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第三章水环境科学中,介绍了污水处理的方法,但由于专业基础不同,很多同学理解起来有很多困难。因此选择部分同学参观淮阴区污水处理厂。学生不仅对于整个污水处理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污水处理的工作原理印象深刻,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无意记忆,效果良好[5]。
3.强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教师整合材料制作适合的多媒体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画面,影音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第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播放张海超的尘肺病的视频,让学生很快掌握尘肺病的概念、分类、产生原因及具体症状。而且这些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活跃了课程气氛,还让学生很快适应上课节奏[6]。
4.考核方式多样化。丰富考核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第二章大气环境科学中,提出了雾霾成因的问题。由于淮安市曾经出现过罕见的雾霾天气,因此布置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淮安市雾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完成报告,提出了淮安市雾霾的主要成因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工地的扬尘等,但忽略了淮安市的秸秆焚烧问题,因此在下一次课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按照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的格式撰写一篇和环境科学概论相关的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科学概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小结
总之,《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一门通识课程,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相关内容和环节。另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储备,接受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强化环境教育素质培养,带动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樊华强.我国大学实施通识交通的困境和与出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2):105-108.
[2]朱顺贤.《财政学》通识课案例教学法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5,8(4):129-130.
[3]董振娟.本科通识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心理学》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3,3(10):21-22.
[4]熊集兵,岳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导论》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6(27):518.
[5]蔡妙珍,王方园.《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J].中國科教创新导刊,2012,8(7):147-149.
[6]赵淑娟.和谐教学法在高校《环境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2):115-117.